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开始注意到领事裁判权问题,第一次提出了废除领事裁判权的口号。苏联放弃旧俄在华特权,给饱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以很大鼓舞。在废约运动和国民会议运动中,中共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平等条约问题,对领事裁判权的性质及其与军阀统治之间关系的认识明显深化。五卅期间,中共直接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反帝运动。中共早期反对领事裁判权的斗争经过前后三个阶段的发展,是中共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光辉实践,对上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人民要求取消不平等条约的斗争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末礼法之争中,就修律与收回领事裁判权关系问题的辩论表明,法理派清醒地认识到单纯修律本身并不能收回领事裁判权,但在礼教文化占主流地位而法理派本身又不敢正面否定礼教文化的价值的情况下,只好拿“危机论”(即领事裁判权问题)作为推进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手段。这本身表明以沈家本为首的法理派是认同和接受了西方法律文化的精神和原则的,他们希望用西方法律的精神来改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因此,清末修律中收回领事裁判权问题不过是手段,法律的近代化才是目的。手段和目的的不相协调,是导致晚清刑事法律改革出现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从劳动教养收容对象的历史和现状来考察,劳动教养在特定的时期有特定的效用。随着《禁毒法》的实施,劳教收容的数量急剧下降,劳动教养制度已经完成其历史任务,废除劳动教养制度不会导致治安的恶化,废除时机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4.
李秀清 《中外法学》2010,(3):425-438
@@ 中美之间的交往,始于18世纪80年代美国商人的远东冒险.史学界所称的早期中美关系史,即是指自此直至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在这约六十年间,基于交往引发的各类纠纷不时发生,其中,最重要者,当是"特拉诺瓦案".它的发生极为偶然,案情也并不怎么复杂.  相似文献   

5.
"介词 方位词"作状语时介词隐形情况的历史考察和背后原因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通说认为"亲亲得相首匿"是我国古代汉宣帝时正式确立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影响了后世几千年的封建立法,虽然现今法典中已不存,但法史界学者们却对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相对而言,对与此原则有着极密切关系的汉代"首匿罪"的研究却相对匮乏。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汉代首匿罪的有关问题及"首匿"与"亲亲得相首匿"二者之关系作简要探究。  相似文献   

7.
法律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历史的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法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究竟占什么地位,起什么使用?我想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讨论:一、统治者心目中的法律;二、法律与人民生活;三、法律职业。  相似文献   

8.
以独角兽廌的起源、沿革、作用、贡献以及社会历史背景为基本脉络,以与席相关的甲骨文为线索,对中国远古时代的法律文化作出全新的大写意式的诠释和描述.廌是东夷蚩尤部落的图腾,又称"夷兽".东夷部落是文身、五兵、五刑(灋)、战鼓的创造者.廌成为战胜之神的象征.廌与礼、刑、律、法的产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廌的族谱就是一部中国远古法律文化史.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在总结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时指出:“8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福利,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同时,他又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我们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这些论述科学、精辟,充分说明了实现执政党的根本宗旨与正确行使权力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运用。牢固树立“人民主权”理念和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是每个党员、干部实践这一思想的基本要求。(一)…  相似文献   

10.
在权利递嬗的历史逻辑中,生存权像普罗透斯的脸一样展现了不同的侧面和属性。作为原初事实的生存,首先表现为道德权利的外观镜像。其后,生存获得了权利表达并荷载于社会契约和抽象的人而具体化为自由权形态,为法治框架下的国家配戴了消极义务的鞍辔。然而,历史时域凸显出生存权的自由权形态具有局限性以及政治共同体因应于社会问题时的捉襟见肘,进而催生了生存权的社会权属性并赋予了国家主动保障的积极义务,最终在不同的法律位阶和地域层面以制度化的方式保障生存权,即生存权实现了制度性权利下和而不同的旨趣。这一演变打破了主流的权利二分法,表明了生存权主题的历史性和地域性,彰显了生存权在传统法学范式及其转型上的基石性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探究“规范效力”的概念以及得以谈论宪法规范效力的一些前提问题,说明宪法的规范效力以及其得以实现的社会条件。分文首先针对“规范效力”的意义做初步的界说,并讨论一些使得宪法规范效力得以成为问题的先决条件,这其中包含对于宪法历史型态的简单说明,简单分析形成宪政主义宪法的社会条件以及该型态宪法目前遭遇的挑战,由于社会系统论对于宪法在现代社会的功能分析非常精辟,本文在描述与分析现代宪法发挥规范效力的社会条件之后,将转向于社会系统论的角度,说明现代宪法作为法律系统与政治系统的“桥梁”角色,并藉此省思“宪法规范效力”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成文法与判例法互相结合、相辅相成的混合法,自汉代定型之后历代沿袭相随.武树臣教授发现并提出了中国"混合法"的概念,断言"混合法"是中国数千年法律实践的最大特征,也是祖先奉献给全人类的伟大宝藏,还是西方两大法系未来发展的共同趋向.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后,中国很不情愿地被列强的坚船利炮带进了屈辱的近代,但在客观上,却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江西作为一个内腹省份,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其近代工业的发展不如沿海省份,但到清末"新政"时期,这种状况随着获利丰厚的近代轻工业的发展而有所改观,虽然无法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但毕竟走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4.
1840年以来,中国一直在中西古今文化冲突中寻求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变真正开始于上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过去对新文化运动的研究评价主要是以《新青年》等新思潮杂志为中心的新文化派为代表,事实上新文化运动期间还有许多不同的派别的不同文化观点。本文针对学衡派进行了探究,揭示了其思想和内涵,与新文化派对立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徐光华 《河北法学》2008,26(2):118-121
刑法解释经历了从主观解释论到客观解释论的演进过程,现阶段,从世界范围来看,客观解释论正成为一种有力的学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主观解释论与客观解释论所处的地位并不相同,在经历了罪刑擅断、人治统治的历史之后,人们对立法者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体现在刑法解释上就是要求坚持主观解释论。而当法治的进程进一步推进,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法律的安定性,还要求法律实质上的公平、公正。联系社会发展以揭示法律内涵,遵守成文法不囿于文字本身的刑法解释客观论,遂成为刑法解释论上的特色。从历史的角度看,法治理念、法官素质、刑法实施的时间与刑法解释立场的选择具有密切的关系。我国是经历了几千年的人治统治的国家,法治建设才刚刚起步,法官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刑法实施仅十余年,这要求我国在刑法解释上应采主观解释论。  相似文献   

16.
17.
市场经济归根到底是信用经济,而我国目前仍被列入非征信国家。本文以一种法律文化的视角,从分析现代中国"信用"问题的表现和原因入手,在考察传统"信用"的基础上,提出要发挥法律在"信用"重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民法学总论与民法总则之互动——一种历史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国栋 《法商研究》2007,24(4):24-30
从民法学总论与民法总则的互动关系可以看出,并非近代德国学者创立了民法学总论,早在古罗马法学家著作中就存在民法学总论的理论。这种总论在德国法族国家发展成了民法典上的总则,在拉丁法族国家发展成了民法典上的序题。这两种现代的民法总则模式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德国式的总则越来越民法化,拉丁式的序题越来越跨部门法化。这也说明了德国式的民法总则是对罗马法蓝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荷兰现行宪法第120条明确禁止法院对议会的法律进行违宪审查,被称为西方世界抵制违宪审查的“最后堡垒”。然而,这一规定并非没有争议。自1848年以来,荷兰国内围绕违宪审查展开了长达160多年的争论。特别是1980年代以后,荷兰法院频频依据宪法第94条对国内法进行“条约审查”的做法使得这种争论变得更加复杂。为什么荷兰人允许法院进行“条约审查”却不允许法院进行违宪审查?这需要从荷兰人特殊的法律观、特殊的宪法、以“波德模式”为核心的国家治理模式以及国际法的影响等方面予以考察。荷兰的经验表明,人权保护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但为了保护人权而允许司法进行违宪审查却并非普世且不可替代的真理。为了实现保护人权和维护法律秩序统一和谐这两个目标,每个国家应当在尊重本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