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要使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决定》的这一思想,对于理解《决定》的总精神,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政治上的先进分子也应该是文化、经济上的先进分子”。这是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同志四月九日在北京市“经济体制改革与生活方式变化”讨论会上讲的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多变化。面对新的情况,政治工作者如何认识这一变化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引导群众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是会议讨论的中心问题。与会者围绕“经济体制改革与生活方式变化的关系;文明、健康、科学的  相似文献   

3.
人治与法治是两种对立的治国方略。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走人治之路还是走法治之路?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法治之路。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一条基本方针,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企业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得出的最新结论。全面地、系统地、深刻地理解这一结论,并用于指导实践,对于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决定》重申党的十二大提出的“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阐明了在改革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问题,对于我们做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和基本特征的一个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我们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理论依据。然而,要真正在理论上弄懂它,在实践中自觉运用它来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必须突破商品经济问题上  相似文献   

7.
(一)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具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件头等大事。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说:“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人,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①可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于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社会…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并且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锐意进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科学论断,深刻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达到了崭新的境界。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战略,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追求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更加有…  相似文献   

9.
旧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多种表现,其本质特征是“统得过死”、“过度集中统一”,即国家和政府机构对经济运行管得太多太死。革除这些弊端,建立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意味着社会主义民主在经济生活中的扩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经济体制改革所要求的政府职能转变,是围绕这个根本目标而进行的一项配套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以实现经济民主为目标,决定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决定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当然,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经济体制改革要把过去长期实行的那种在主要部分上排除、排斥商品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改为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商品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对立物。但是,商品经济抑或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都不是社会主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座里程碑 ,标志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执政党和国家治国的基本方略和目标 ,而且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一、要实现“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 ,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法治 ,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原则和方法 ,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早在 1978年 12月 ,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  相似文献   

11.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改造的重要方式,是一场伟大的创造性实践。认真研究改革实践的特点,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改革是创造性实践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是极其复杂的、群众性的探索和创新的事业。”这就说明,改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是为了“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着重强调:“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认为,这是贯穿《决定》的一个基本思想,值得我们深刻领会。 首先,这个思想指明了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和多年来的理论探索的高度总结,是对马列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1984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篇讲话中阐述了一个重要观点:“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要逐步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小平同志在这里提出了社会主义两个文明要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后来的许多场合他又反复强调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不仅要抓经济上的富裕,而且在精神领域也要“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四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日益明确地认识到,没有民主便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为: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构成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三个方面。一个社会的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不仅与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方式有不可分离的关系,而且与一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或精神文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人们确认,高度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时下,政治体制的改革已经被提上了我国改革事业的议事日程。人们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学科研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趋向和前景。在这样一个热烈的氛围中,本文试图从主体性的角度来分析政治生活民主化的过程,把主体放在社会思想道德文化发展与政治发展的关系上探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确立和完善 ,社会道德发生了一系列的嬗变 ,有“滑坡论”、“爬坡论”、“代价论”等说法。这些变革一方面以经济活动的方式直接表现在人们的职业生活中 ,另一方面作为社会道德的价值目标引导职业道德建设 ,使我国职业道德在实践和变革中发展 ,大体形成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一、职业道德建设成为整饬社会道德的突破口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结合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把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整饬社会道德的突破口 ,是由职业道德在市场经…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生活方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其主旨是提倡文明、健康和科学的生活情趣、思想感情、精神状态、行为举动,心理习惯等等。实现这一主旨,关键在于使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成为行动的指南。共产主义思想渗透于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因而我们要促进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要从多方面加以努力,我认为,特别要注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从物质消费方面来说,在逐步提高消费质量和消费水平的基础上,要使人们形成正确的物质消费观念,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人民收入相应提高的同  相似文献   

18.
一、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目的和基本任务是什么? 《决定》指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就是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这种性质是由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只要有商品生产,就必然有竞争。”“社会主义企业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互相协作、互相支援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排斥竞争。”这是我党在中央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竞争,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两个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提出越来越多的新课题,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开拓性研究和探索。在这些课题中,对于生活方式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在“四化”进程中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生活方式问题的研究,就已经步入了日程。近几年来,生活方式问题开始引起我国理论界的关注,并发表了一些文章,本文侧重就生活方式研究对于“两个文明”建设的意义提出刍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