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8年6月23日,著名学者梁漱溟逝世,享年95岁。梁漱溟之为人是受到世人普遍尊敬的。按惯例,梁漱溟过世后,例行的追悼会还是要开的,印发一则"死者生平"也是不可少的。对于梁漱溟的"生平介绍",必然绕不开1953年他"廷争而折","顶撞"毛泽东的那段往事,即在1953年9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  相似文献   

2.
胡军 《新视野》2007,1(5):72-75
文章围绕梁漱溟用直觉主义观点解读中国文化这个主题展开分析和评论,指出梁漱溟的直觉思想源自唯识学和柏格森的哲学,其独特之处是用"直觉"解读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这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梁漱溟用直觉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化、中庸、调和等形而上学问题,用直觉解释儒家的"仁"等伦理道德问题,把直觉视为一种生活方式,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但梁漱溟对直觉概念的模糊说明以及他在某些方面前后自相矛盾的叙述,增加了对其直觉思想的清晰理解的困难,这些问题有待后学进一步研究和鉴别。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思想家,被外国思想界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在思想界,梁漱溟可谓大名鼎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他与毛泽东在政协会上那段唇枪舌剑的争论,却是鲜为人知的,充其量,也只能是在“文化大革命”对他的大批判中,人们能从字里行间发现一些他当年的“错误”和“反动”。 中国最后一个大儒/与毛泽东交往几十年/他两次到延安,向毛泽东请教。与毛泽东结下了深厚情谊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梁漱溟与  相似文献   

4.
郑伟 《党史文苑》2014,(4):31-33,38
众所周知,毛泽东始终致力于"农民问题"的研究,梁漱溟则在山东进行了长达7年的乡村建设社会实践,二人在农村问题上都有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1938年毛泽东与梁漱溟在延安窑洞进行的对话,集中体现了二人在中国社会发展与乡村建设认识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其文化思想意识密不可分。他信奉儒学,尊孔,拥护中国文明,既认为西洋文明摧毁了中国的进步,又认为复兴中国需吸收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上述种种因素,再加上他对中国文化自身的剖析,使其乡村建设理论打上了深厚的文化思想烙印。  相似文献   

6.
著名学者梁漱溟有一身铮铮硬骨。当年知识界陈独秀、胡适等人倡导"全盘西化"的热浪铺天盖地,梁漱溟则坚守"调和中西"的观点。蒋介石慕其名命人转告:"请梁先生来武汉,我想见他。"  相似文献   

7.
乡村建设是梁漱溟为复兴本真儒家人生和解决现实中国政治、经济问题而得出的一个结论或方案.这种初衷与国民党原无相关之处.因而梁漱溟从主观上一直力图摆脱国民党对其乡村建设的控制,竭力避免乡村建设成为国民党加强官僚政治的工具.无奈乡村建设实验权和财权一直仰仗国民党,梁漱溟又不愿与国民党发生直接冲突,因而最后乡村建设逐渐偏离了其理想设计,落入了国民党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是梁漱溟先生辞世30周年,他一生桀骜不驯,恪守"独立思考,表里如一"的信条行走于世,是20世纪中国极具铮铮傲骨和道义精神的知识分子之一。终其一生,他执着于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求索,既坐而言,亦起而行,是一位行动的儒家。梁漱溟一生以研究人生和社会为己任,在给学生田慕周的信中说,"吾自是一‘非常人物’,莫以俗人看我也。"他曾想出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甲午战争前一年出生的他,与同时代的志士仁人一样,为民族独立、为国家富强积极追求探索。他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先赞成“君主立宪”,后来转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  相似文献   

10.
1938年1月24日,蒋介石以“丧师失地”等罪名将韩复榘处死,为时7年多的蒋韩矛盾画上句号。同时落幕的,还有梁漱溟苦心经营7年的乡村建设。 选中邹平 1928年,李济深主政广东,邀请梁漱溟去进行村治实验。但是,还没来得及实施,广东政局就发生了变化,李济深被蒋介石扣押,梁漱溟的实验遂成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桂林人,年少敏于学,24岁应蔡元培之聘,当上了北京大学的教授,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便成了名满天下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号称是“中国最后一个大儒”。毛泽东与梁漱溟二人同庚,他们初识于1918年,在杨开慧的父亲、北京大学教授杨昌济家里,那时毛泽东只是北大图书馆的一个小职员。  相似文献   

12.
秦祖明 《学习月刊》2009,(12):13-14
梁漱溟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其曾祖父、祖父都是秀才或举人出身,梁氏中学毕业,后来自学成才,24岁时走进北大讲堂。1921年发表《东西文化及哲学》一书,引起轰动,一举成名,然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梁漱溟没有埋头于书本,而是深入农村,开展乡村建设运动,梁氏在农村进行了多年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乡村建设理论对于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与毛泽东“唱反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漱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便成了名满天下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号称是"中国最后一个大儒".毛泽东与梁漱溟二人同庚,那时毛泽东只是北大图书馆的一个小职员,他们初识于1918年,在杨开慧的父亲、北京大学教授杨昌济家.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梁漱溟倡导的新儒学具有特别关注“三农”、力主民族间的一体和联合团结、以中学为主兼容西学和其他先进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重要借鉴四个基本特征。梁漱溟的学术、人品和贡献将永存史册,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农村革命思想与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毛泽东站在农民阶级的立场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梁漱溟则以“士”的立场看待中国农村;毛泽东认为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农村已形成农民与地主两大阶级的对立与斗争,而梁漱溟则认为中国农村无阶级对立,更无阶级剥削和阶级斗争;毛泽东主张从废除封建地主占有制的土改斗争入手,用暴力革命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建立社会主义,而梁漱溟则主张走“乡村建设”的改良之路以解决农村问题。  相似文献   

16.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抗战全面爆发。梁漱溟在山东搞了7年的乡村建设工作自然就搞不下去了。他接到老朋友张群转来的蒋介石邀请自己去南京的电报。当时,国民党政府十分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于是就邀集了一些社会各界有代表性的人物到南京,在最高国务会议之内,成立了一个咨询性质的机构,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间党派的代表性人物,在抗日战争所引发的民族危机中,他通过积极建言立论、宣传动员、组织实践等方式参与抗战,为寻求国内合作与统一的道路、组建中国的第三种政治力量而努力不懈,力所能及地担当起团结动员民族力量的责任。正是"抗战建国"的特殊历史,促使梁漱溟实现了从推崇西方的政党竞争到积极主张中国党派团结的政党观念的转变,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在特殊年代中的实践理性、批判意识和自省精神。  相似文献   

18.
1938年1月.在延安.屋外严寒逼人,屋内温暖如春.毛泽东与梁漱溟彻夜长谈……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抗战全面爆发.梁漱溟在山东搞了7年的乡村建设工作自然就搞不下去了.他接到老朋友张群转来的蒋介石邀请自己去南京的电报.当时.国民党政府十分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于是就邀集了一些社会各界有代表性的人物到南京.在最高国务会议之内.成立了一个咨询性质的机构.叫"参议会".其中亦有中共的代表参加.但大多数成员仍为国民党员.梁漱溟是作为无党派的社会贤达被邀请.这个"参议会".就是后来在武汉成立又迁至重庆的"国民参政会"的前身.  相似文献   

19.
从梁漱溟一生的各个阶段的学术理论和社会实践来看,他的一生是"人生向上"的一生,其精神是儒家精神,他是持儒家精神的一位学者、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实践家。本文就梁漱溟的儒者政治人格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20.
叶小华 《党史文苑》2007,(12):31-33
从梁漱溟一生的各个阶段的学术理论和社会实践来看,他的一生是"人生向上"的一生,其精神是儒家精神,他是持儒家精神的一位学者、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实践家.本文就梁漱溟的儒者政治人格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