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集中的展现了自孔子卒后至汉武帝前期儒林发展的情况,透过诸儒的个人境遇,可以看到,汉初,儒学发展呈现出了以自救为主要方式,通过振兴教育,一方面壮大自己的学术队伍,与此同时也为大批儒生进入官僚统治阶层奠定了基础。正是汉初儒生采取的积极态度才使汉朝独尊儒术,甚至儒学在封建社会长期占据显学地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集中的展现了自孔子卒后至汉武帝前期儒林发展的情况,透过诸儒的个人境遇,可以看到,汉初,儒学发展呈现出了以自救为主要方式,通过振兴教育,一方面壮大自己的学术队伍,与此同时也为大批儒生进入官僚统治阶层奠定了基础。正是汉初儒生采取的积极态度才使汉朝独尊儒术,甚至儒学在封建社会长期占据显学地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一书中几个重要问题之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桂钿先生在与吴锋先生合著的《董仲舒》一书中认为 :文翁“起学堂”在“文帝末年” ;汉武帝尊儒采纳的是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 ,而且“尊儒是假” ;“董仲舒在所有被推荐的贤良中排在第一位” ;《天人三策》的第一策是武帝专为董仲舒一个人出的考题等。其实 ,文翁“起学堂”在“景、武间” ;汉武帝尊儒主要是田在武帝六年所为 ,应当说“尊儒是真” ;董仲舒即使参加了“召贤良” ,也不会在对策前就被排在第一位 ;《天人三策》的第一策应为公共试卷。  相似文献   

4.
“道”既是《淮南子》宇宙观的最高范畴,也是它的法律观的指导原理。《淮南子》对汉初统治者提出与民休息、“无为而治”中的“无为”作了全新的解释,提出“以道统法”、“无为而治”、“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为”,重视“省事”、“节欲”和法宽刑缓;主张法律“因人之性”、“法随时变”;主张兼采儒法、注重“法治”等思想,明显地反映出以道解儒、儒法结合的倾向。这种不拘守于先秦儒墨教条流派的做法,成为后来诸家合流的先导。  相似文献   

5.
2007年11月23日至26日,由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浙江省儒学学会和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社会科学战线》杂志协办的“中国文化问题与儒学当代创新”高层论坛在西子湖畔召开。这次论坛的宗旨,是跳出中国/西方、激进/保守、文化/文明、传统/现代等僵化的二元对立,在“文化创新如何可能”的问题引导之下,重新审视儒学以及中国文化的命运与出路。主要议题包括什么是儒学视野中的“中国文化问题”、儒学能否直接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吕员年龄造假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汉武帝时期,因为官官相护,官员队伍日趋年轻化,几乎全都是官员子弟。到汉顺帝时期,尚书令左雄上书说:“郡国每年举孝廉,都是马上就要授职施政、教化民众的,应该选取那些老成可用之人。孔子称:’四十不惑;《礼记》称:’四十曰强,而仕。请从现在起规定:年龄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相似文献   

7.
《孝经》是中国古代孝理论的集大成者.它所倡导的理想社会状态是"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而要达到这种境界的"至德要道"就是孝.《孝经》所体现的伦理思想已经积淀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质与美德.《孝经》所蕴涵的和谐思想表现为化解矛盾、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凝聚社会正气.所有这些,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董鹏飞 《工会论坛》2011,(6):160-162
为了给儒家的伦理价值和生活样式予以重新说明,北宋儒者纷纷将目光转向了先秦儒学及其学术资源。其中,二程表彰《四书》,自觉的直接与《四书》互动。在诠释《四书》时,二程力图以“理”融会贯通《四书》的范畴和概念,建构其理学体系。在与同时期的王安石“新学”、苏氏“蜀学”的比较中,我们发现二程的这种诠释对于新儒学的建立无疑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与《灵枢》、《素问》关系,晋·皇甫谧认为是由《黄帝内经》一部书变成《针经》、《素问》二部书。元·吕复和清·姚际恒则认为《灵枢》、《素问》是汇聚而成。本文考析认为:《汉书》之后的东汉时期医经七家曾经历了一次改纂过程,可能由医经七家被分别集纂成《灵枢》、《素问》、《难经》,一直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0.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的范畴 ,从孔子发展至《孝经》 ,儒家孝悌思想已形成完整的系统 ,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大贡献和特点就在于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在的三层关系:一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二是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与政治文明的关系;三是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从而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把世界理解为“存在”而不是“不存在”,并通过“存在”概念探求并界定世界的本质,是西方哲学传统的基本问题和思路。同时,“无”与“不存在”的问题几乎与“存在”问题同时产生,而且在对本质和终极问题的探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存在”与“无”的辩证法应该是哲学和宗教哲学最深奥、最重要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警察"一词比"公安"一词更准确,更能体现行业特点.从概念上看,"警察"的外延比"公安"大;从语用角度看,"警察"比"公安"更有表现力;从使用范围看,"警察"比"公安"更能与国际接轨;从使用年代看,"警察"比"公安"更有历史渊源.因此,宜以"警察"一词代替"公安"一词.  相似文献   

14.
“课程”与“精品的课程”:“精品课程”解读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将"精品课程"划分为"精品"与"课程"两个关键词,分别探究其意义,并最终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整合起来考察,赋予时代特点与先进理念,这将有助于人们厘清"精品课程"的真实意蕴,建构高质量的"精品课程".  相似文献   

15.
市场无极限,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当满怀信心,从有限做到无限,在复杂的市场竞争格局中赢得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徽州女人》借助系列物象,积极使用象征艺术,"井"和"蛙"是系列物象中的两个代表。"井"之象征物象,不仅给主人公"女人"提供了活动平台,而且象征着她处境的封闭,生活的单调,思想的守旧;"蛙"之象征物象,类比"女人"形象,预示着其前途的暗淡和命运的忧伤。象征艺术的积极使用,提高了剧本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剧本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7.
“理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大环境逐步进入法制化的时候,应当明确“理”在组织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理管”。“理”在企业不同管理层次包含不同内容,只有实行“理管”,并辅之以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将人治与法治相结合,才能较好地达到“管理”目的。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的"此在"的观念不同于传统的古希腊和基督教关于"人"的概念。虽然古希腊强调人是理性的动物,基督教强调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但这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了西方传统的关于人的普遍观念的基础。而海德格尔则要解构这种基础,为显现"此在"的意义扫清障碍。一旦做了这项工作后,对此在在其当下性中的"实际性"的分析便成了首当其冲的任务,而这种分析必然会涉及到时间上的"今日"。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变”与“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昭奎 《外交评论》2009,26(5):6-11
民主党取代自民党执掌政权之后,日本的“变”与“不变”及其变化的程度,大致取决于三个因素:其一是民主党与自民党的“同”与“不同”,以及两党间的区别有多大;其二是日本国内政治潮流的“变”与“不变”及其变化的程度;其三是民主党自身的“变”与“不变”及其变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翻译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文化现象的处理.归化原则和异化原则体现了翻译活动中在处理文化因素方面的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事实证明,翻译活动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复杂过程,归化和异化原则应该被灵活地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