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阶层分化形塑出了极其复杂的村庄政治现象。通过对当前农村阶层分化的状况及社会确认机制的考察,可以从村庄社会关联的角度,具体地呈现各阶层之间的关系状况和互动机制,并揭示当前以富裕阶层为主导的村庄阶层关系的特质及其后果:富裕阶层凭借其强大的经济资源和社会关系动员能力,主导了村庄选举,形成了以富人治村为核心的基层治理格局。在这种政治格局下,广大的中下阶层被排斥在村庄政治权力和利益分配之外,基层治理隐含着严重的阶层冲突。  相似文献   

2.
农民急剧增长的利益表达需求同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之间的矛盾使得农民在现实的压力面前不得不采取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途径。因此。应该拓展制度化农民利益表达空间。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现有信访制度,扩大政协的类型界别。加强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们在农民表达利益中的中枢作用。  相似文献   

3.
小农户经营现代化背景下农村阶层重塑对村庄治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农户经营现代化进程推进了农民以要素配置方式为基础的阶层重塑。这种重塑对农民个体和乡村治理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各阶层在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权力和利益需求等方面存在异质性,会改变村庄治理中的权力结构、信任关系、沟通渠道、公共资源分配方式和村庄秩序,但这种异质性并非是均质的,其影响亦非都是负面的。中间层、兼业层和贫弱层农民之间有易于调和的冲突,会推动形成以中间阶层农民为主的村庄治理模式,该模式既是对原有村庄治理的自我修复和更新,又能帮助小农户经营与现代市场对接。外源农民与其他阶层农民之间存在不易调和的冲突,会推动村庄治理重塑,形成有利于资本的新模式。为此,要注重区分各地农民分化的实际,着力提高政策的系统性、瞄准性和针对性,提升村庄治理绩效,为推进小农户经营现代化提供组织和平台保障。  相似文献   

4.
在东部发达地区,农民分化程度高,阶层竞争激烈。下层农民跟上层农民相比差距甚大,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上层农民引领的村庄价值标准,所以生存性压力很大。上层农民则在竞争中利用其地位与优势垄断镇域内的市场机会、政治权力、社会关系、文化价值等优质资源,构成了对下层农民的阶层排斥,阻隔了他们竞争成功和向上流动的渠道。同时,上层农民通过垄断村庄再分配权力,瓜分村庄公共资源,将下层农民排除在再分配之外,最终触发下层农民通过上访来宣泄情绪和重构村庄利益再分配结构。这类上访是在既定阶层关系和分配秩序下,下层农民参与村庄竞争的最后救济渠道,它内含着正义诉求,是农民的尊严政治。要治理好农民上访问题,关键是要调节农村阶层关系,规范村级民主政治,调整农村资源配置机制,加强村庄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5.
进入后税费时代,村庄主体精英如何承接国家资源赋予并实现村庄的自主发展是重中之重。村庄主体精英是相对于一般性村庄精英而言,是指在村庄内最具资源优势和动员特色,能够为村民和政府赋权的精英。从结构化的视角出发,其行动的结构是由纵向上的国家自上而下的正式结构与村庄内部的非正式结构,以及横向上的家庭的私性关系结构与来自市场的利益关系结构交互构成。这种交互的结构体系既制约了村庄主体精英的行为选择,同时村庄主体精英的自我扩展性也生产了新的结构体系,从而形成了以村庄主体精英为核心基点的复线治理状态。深度挖掘村庄主体精英的"结构—行动"的互构特性有助于深化和推进农村社会的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应弘扬正义,但它既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仁义学说,也有别于西方近现代的正义论,而是有着现实经济利益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正义观。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是工人阶级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念,在当代社会具有丰富的、具体的内涵,理应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国家破解土地制约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与该项政策利益关系最密切的农民理应有表达自己意见、保障自身利益的权利,然而现行的“挂钩”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地方政府的利益,而农民的利益却被边缘化.采用规范研究方法,构建以政府带头、市场推动、农民决策、阳光操作为基本原则,以农民为主体、农民充分真实参与的“挂钩”政策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8.
国外港口物流体系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善浪  张锋 《求索》2010,(8):5-7
自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集装箱技术和多式联运技术的发展使得国际港口物流体系的发展呈现出港口企业内部体系、港口—腹地物流体系、港口间物流体系、区域港口物流体系以及整体港口物流体系等五个层次。当下,国外对港口物流的体系化研究亦大致分为对港口物流的通达性研究、对港口物流的腹地研究以及港口物流的规模经济性研究等三个方面。通达性反映了港口与腹地之间交通网络等因素,并对港口物流规模经济性有促进作用;港口物流腹地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港口的规模和地位,两者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集中化和规模经济性则是港口物流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能促进港口之间的分工合作,提高港口的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9.
调查发现,在一些纯农业型地区的村庄,税费取消后,由于党组织与农民之间硬性关联不存在后,党组织与农民群众的关系也逐渐疏远,党组织功能较税费时期明显弱化。主要表现为政治领导功能弱化、服务群众功能弱化、利益整合功能弱化、政治录用人才功能弱化;而党组织自身建设滞后和党建脱离群众路线共同形塑了当前村级党组织功能弱化的内在逻辑。当前,在村级党组织与农民不再发生紧密关联的情况下,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使党建转化为党组织的自觉行动,以更好的发挥村级党组织功能,是当前农村党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基于贵州近年面板数据,分析了不同类型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和效果。高速公路对民族地区农民增收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黔西南、黔东南与黔南三州与省内其余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分解比较了导致民族地区与省内相对发达地区之间农民收入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针对各民族地区现实地域特征,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般性和针对性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党国英 《同舟共进》2011,(11):18-20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舆论焦点之一,便是城镇化引起的农民利益得失问题。解释与解决这个问题,既要有大局观、历史观,又要有局域观、现实观。失去前者,可能使城镇化在方向上摇摆不定,不敢大胆祛除阻碍;忽视后者,则不能把握好城镇化的节奏,也不能处理好城镇化过程中的利益关系,以致造成社会不稳定,最终中断我同现代化的进程。本文拟扼要讨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处于权力中心不同力量之间的博弈关系来理解权力的本质,是分析权力系统的一个重要思路。女村官是村治中进入村庄权力系统中心的特殊群体,以女村官与政府的关系、女村官与男村官的关系、女村官与村民的关系为变量,以它们的不同表现形式考察三个变量之间的组合关系,可将女村官在村庄权力系统中的地位分成三种类型,即弱势型、强势型和均衡型。分析这三种类型将有助于深刻理解村庄政治,积极推动农村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实证角度描述了青年农民参与村委会选举的现状:政治冷漠。政治冷漠是我国乡村民主化建设的一大阻力。村委会选举与青年农民间的利益关系弱,青年农民的经济困境、村庄权力格局中所处的劣势地位、选举中较弱的政治功效感及其传承的村庄记忆等五大因素与其群体特质相结合是造成青年农民政治冷漠的成因。促进青年农民摆脱经济困境,增强村委会选举与村民的利益关系,改变农民群体的弱势地位,是解决青年农民政治冷漠问题的标本之策。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特别是农村的税费改革,引发了农村村民自治制度从"形式化"阶段迈向"实体化"阶段的转变和农村基层治理体制、乡村公共财政体制以及国家与农民之间关系的巨大变革。农村社区民主建设是对这种转变和变革的积极回应。作为领导核心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调整国家、政党与社会的关系,如何更好的设计农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表达机制,是其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助推了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道德冲突必然愈演愈烈.道德冲突是经常性存在的客观社会现实.西方学者对解决道德冲突的尝试虽然并不很成功,但对于我们进一步分析和解决道德冲突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我国现时代,解决道德冲突,必须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道德教育方面要注意厘清道德冲突与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无知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村庄精英权力结构研究是村庄治理秩序研究的基础。以能够表达村庄基础的经济社会分化水平、村庄归属感及村级正式权力的影响力作为标准,可将改革开放后至今的中国农村划分为四种理想类型。通过比较处于同一/不同时段、相同/不同性质村庄的精英权力结构,分析精英角色、精英权力结构与村庄治理秩序之间的关系,可见精英转化机制的运作机理正是遵循村庄基础的变化,实时地对精英角色和地位及村庄精英权力结构进行动态调整,以对村庄秩序产生即时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农民利益流失的成因、消极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利益是农民问题的核心。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现阶段农民利益流失比较严重,已成为改革与建设进程中的突出问题。文章认为,消除农民利益流失的关键在于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利益关系,建立健全农民利益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之间的效应关系,即客体对主体需要是有利还是有害的关系。事物对主体有无价值,主要依主体的内在尺度(主体的客观需要和利益)而定。因此,在价值关系中,主体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需要和利益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价值评价标准。谁是价值的主体和评价的主体,以谁的利益和要求作为价值标准。这个问题在任何价值观念体系中都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历史上不同价值观念体系相互区别的根本所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体现在价值观上,就…  相似文献   

19.
李长健  梁菊  杨婵 《桂海论丛》2009,25(4):72-76
农地流转制度在巩固存量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增量利益,各个利益主体为分配新增利益势必会展开激烈的竞争和角逐.运用博弈论系统分析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透视现实制度实行中其他利益主体对农民利益的侵害.在策略选择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着力构建三位一体利益保障机制,矫正农地流转利益博弈中的力量失衡状态,促使农民的存量利益能够得到对价支付,确保农民能够公平参与增量利益的分配.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与生态建设的矛盾已经日益呈现。本文拟通过对新型环境伦理观的介绍,并在分析我国现行环境立法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寻求这种伦理观与生态环境立法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完善环境立法体系,保护生态环境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