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安意识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治安管理社会化领域的一个崭新课题。治安意识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既有经验世界的某些特征,又有观念世界的某些成分,是社会成员防控治理社会治安行为的必要心理和思想基础。治安意识有着较为复杂的形成机制,既受社会客体条件的决定,又受主体自身心理水平的制约。治安意识有着广泛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不同的社会个体身上往往有着类型、层次上的差异。重视并加强对治安意识的研究,既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又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安的实质是人民治安。人民是维护治安的基础力量。人民治安的要点:树立人民是创造公安历史的主人和动力的观念;确立亲密、和谐的警民关系;将公安保障职能寓于一切建设职能之中;使公安意识成为全民意识;加强人民治安的法制建设;坚持专门机关与广大群众相结合;加强人民警察和社会治安组织建设,将公众的参与程度列入治安效益的评价范畴。人民治安所体现的公安现代理念为:凸显“以人为本”,重视“安全第一”;加速公安主体社会化进程等。  相似文献   

3.
治安防范社会化产业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安防范社会化强调的是多渠道筹集治安防范资金 ,形成一种参与各方齐抓共管、共同受益的机制。治安防范的产业化意味着它将逐渐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特殊领域。治安防范产业化所涉及的领域有保安服务、物业安全管理、财产保险、外来人员集中住宿、机动车停放管理等方面。治安防范社会化的主要渠道是民营企业自律 ,城市社区管理 ,农村村民自治。发展治安防范社会化、产业化 ,要提高思想认识 ,进一步加强领导 ;加快立法进程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扩大服务对象 ,完善多样化服务形式 ;加强引导 ,强化监督  相似文献   

4.
治安意识是人们关于社会治安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它包括治安守法意识、治安防范意识、治安风险意识、治安信息意识、治安责任意识和治安环境意识。治安意识在人们的治安实践中产生,由一定的社会需要和治安环境所决定,并能动地支配人的治安行为。应当通过广泛宣传治安法律、定期公布治安信息、具体教授防范方法、认真落实预防措施、努力建设社区环境等,来培育公民的治安意识,从而奠定预防犯罪的坚实社会基础,开辟发现犯罪的广泛信息来源,构建制止犯罪的严密网络,逐步形成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相似文献   

5.
宫志刚 《公安教育》2004,(10):45-47
治安哲学不是治安学加上哲学,在某种意义上,治安学的理论研究本身就属于治安哲学的范畴。虽然在治安学理论界,治安哲学概念没有明确提出来,但许多学者在研究中事实上已经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但总体来说,治安哲学的理念并没有被突出出来,这种充满理性诉求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治安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非正式控制力的减弱和社会成员权利意识的增强,社会治安矛盾纠纷不断增多,给人们带来心理压力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社会安全隐患。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社会成员对治安保障的需求和期待,自力救济就会成为其解决纠纷的首选项。以自力救济现象为切入点,从道德和法律层面阐释分析治安与信任之间的联系,可以发现自力救济者与治安信任的动态转变影响着社会成员能否克服社会文化属性的焦虑并参与到社会治安的正向循环中来,进而协助政府排除社会治安风险,实现由和谐治安秩序的维护到治安信任的转变。对此,可从营造邻里文化氛围,夯实治安信任基础;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建立警民和谐信任关系;整合社会治安信任资源,深化政务制度信任等方面探究符合我国治安现状的信任机制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后 ,农村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加 ,政府的治安成本大幅度提高 ,而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与乡村地痞、宗族群体、宗教势力这三种社会力量的推波助澜紧密相关。要降低农村治安成本 ,除应加强对乡村“黑白合流型”恶势力的打击 ,摧毁其“保护伞”外 ,还应更新对宗族、宗教势力的观念 ,在团结教育的基础上 ,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规范管理 ,允许其处理族内、教内事务 ,在礼仪层面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轻治安工作量 ,避免政府与乡民间的正面冲突 ,还有可能减少宗族间械斗及法轮功等邪教的生存空间 ,从而降低农村的治安成本  相似文献   

8.
建立治安评估制度 ,是加强治安行政管理的有效方式 ,有利于公安机关充分履行治安管理监督职能 ,增强全民安全防范意识 ,调动全社会参与社会治安管理的积极性 ,推进公安工作改革 ,实现治安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9.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一半的农民工愿意参与社区治安活动,有一半多的农民工不愿意参与,约10%的农民工对社区治安工作不了解,近三分之一的农民工没有参与过社区治安活动,有38%的农民工具有参与意识,约40%的农民工缺乏参与意识,只有少数农民工参与了社区的治安活动.城市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农民工自身素质等因素对农民工治安参与有一定影响.其中,农民工的经济地位、社会融合程度、参与意识以及社区组织支持程度、警民关系等因素对农民工治安参与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治安防控体系包括人力要素、物质要素、意识要素、组织要素、信息要素、规范要素、技术要素、战术要素、管理要素等九个基本要素。其中 ,意识、组织、技术、战术、管理要素属于软件要素 ,构成软件系统。治安防控体系软件系统就内容而言 ,具有广泛性、多元性、层次性的特点 ;就表现形式而言 ,具有多样性、交叉性特点 ;就作用方式而言 ,具有复合性、整体性特点。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优化防控体系软件系统 :一是强化对防控体系属于政府行为的认识 ;二是加强对其目标、过程、手段、方法的认识 ;三是激发公众参与热情 ;四是加强软环境建设 ;五是完善其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社区参与作为社会资本测量维度的理论依据,为研究社区参与和社区治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北京两个社区的调查数据和分析结果表明,社区参与存在此高彼低的问题,在活动参与、社区组织参与及社区组织成员参与等社会性参与方面,两个社区的参与水平均较高,而在决策参与、表达意见建议等政治参与方面,两个社区的参与水平普遍较低。社区参与水平与社区治安之间显著相关:社区参与水平越高,社区治安状况越好;反之,社区参与水平越低,社区治安状况越差。  相似文献   

12.
治安联防队员目前存在诸多的不良心理意识,如被动盲目、明哲保身、自卑、逆反抵触、迎合讨好等。这些不良心理意识已严重影响治安联防队伍的健康发展和治安联防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必须对其加以分析并积极寻找对策。公安机关应从抓好进人环节、搞好教育培训工作、强化日常管理、健全奖惩机制、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及外联协调、宣传引导等渠道入手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3.
治安秩序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必须经历从对事物表面状态的研究到结构层面的研究,治安学的发展才能摆脱“散” “乱”的局面。治安秩序的结构由三个重要因素组成:治安实体、治安规范和治安权威。它们的相互联系 和相互作用构成了治安秩序。治安实体是治安秩序的载体;治安规范是治安秩序的核心;治安权威是治安 秩序的保证。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分析治安秩序才能对其有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4.
叶永光 《公安学刊》2005,(5):93-95,102
长期以来,"政府财力紧缺,公安警力不够"一直作为政府动员社会民众出人、出资参与并承担部分较低层次的社会公共安全防卫事务(即"治安服务")的主要理由.然而在实践中,许多社会民众却认为,政府热衷于倡导治安服务社会化,更多的是为自己和公安机关推卸部分社会责任.治安服务社会化之所以较长时间得不到社会民众强烈而积极的响应,原因除了政府的"理由"不充分以外,更与实践中人们对该项工作的认识模糊以及相关的政策导向存在错位现象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治安学界一直存在着各种流派和研究方向,归纳起来实际上是大治安与小治安的分歧。大治安与小治安在治安学学科和专业建设上应是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的。治安学学科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应放眼和借鉴大治安,使专业取得丰厚的理论支撑;而治安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业务课程的设定与建设应落脚于小治安,以为公安机关培养治安业务管理和研究的专门人才,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对古代治安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安,从古以来都是国家机器的行政职能。在古代,保卫皇权、保卫私有制是治安任务的核心。随着国家安全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和政权建设的发展与强化,中国古代治安呈现阶段性变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稳定起了强力的粘因保障作用。作为理论形态的古代治安,以古代国家的治安事业和治安成就为其阐释对象。对中国古代治安的理性扫描有三个层面。第一,法理层面:指国家的治安思想、治安法理、治安方略的理论基础。它为历代治安定向定性。第二,体制层面:指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安全机制和国家行政体制基础上的治安体制。它研究的是国家警治禁卫安全力量的组合配置方式与运作模式。第三,操作层面:指历朝历代的治安法规建设和治安业务的实际展开,以及所采取的治安措施、经验积累和实际收效。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建设的进程,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利益冲突与社会治理障碍,隐藏着农民市民化可能引发的诸多治安风险。各级政府应当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以市场力量牵引城镇化的规模与速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涉地涉迂补偿机制;公安机关要采取源头治理与重点预防相结合以及创新人口管理与服务等措施,积极应对涉地涉迁矛盾纠纷,解决妨害城镇治安稳定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市民化后的权益,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农民市民化可能引发的治安风险。  相似文献   

18.
治安主体与治安客体是治安学的两个基本范畴,是治安学基础理论问题中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治安主体不同于治安管理主体,治安主体与治安客体两者相互作用影响,治安主体包括代表国家的治安主体、民间的社会治安主体以及企事业单位治安主体;治安客体包括依靠客体、合作客体、保护客体、服务客体、防范客体、控制客体以及打击惩治客体。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会环境已从原先的相对静态封闭状态向全面动态开放状态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农村滋生违法犯罪的空间也在扩大,原本积累的一些社会矛盾也日益凸现,农村社会治安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给农村基层派出所带来了巨大压力。其要求公安机关坚持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形成农村治安防控聚合力;充实基层警力,合理分工,强化保障力度和经费投入;加强农村群防群治力量,整合资源,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强化技防保障,加大投入,构筑农村治安立体防控网;开展重点整治,重拳打击,形成农村治安防控震慑力;加大宣传力度,形式灵活,调动农村治安防控主动性。  相似文献   

20.
治安承包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治安承包是指将特定区域的治安采取竞争、有偿的方法承包给某一组织或个人,通过考核、奖惩,调动承包人的积极性,以提高管理、防范效果为目的的社会化安全管理新模式。其理论依据为:公共治安是一种公共物品,但不排斥由私人来生产;公共需求的多样性与提供的单一性矛盾,需要引入多元公共治安的提供方式;治安承包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现行的各种治安承包模式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从前景上看,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治安承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在普遍推广中需要解决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