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法律与生活》2012,(23):20
编者按:曾经,他们是恩爱的夫妻;离婚后,他们成了同一个屋檐下的邻居。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何况还有昔日的情分。不料想他们却矛盾重重,以致对簿公堂。审理离婚案件的资深法官肖菲认为:"离婚犹如精神断奶。如果你一直生活在以前的是是非非中,你只会更加痛苦。选择另一种  相似文献   

2.
王志永 《法庭内外》2007,(10):46-47
一.离婚原因千奇百怪第一种,因生活琐事争吵产生矛盾。令人震惊的是,不管是判决离婚还是调解离婚,因生活琐事争吵导致离婚几乎占到了全部离婚案件的一半以上。为生活琐事吵架的原因很多.包括性格志趣不同、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家务矛盾.子女教育、经济原因等等。当饮食男女们抱着对婚姻的美好憧憬步入这座神秘的殿堂时,  相似文献   

3.
谁都希望有个美满的婚姻,但是当你的婚姻出现危机时,你是凭一时的冲动马上结束婚姻,还是给自己的心理准备一段从失落到独立的过渡期?河北省阳原县人民法院城镇法庭开全国之先河,从去年9月份开始,首次推出“试离婚”。夫妻双方在法官公信力的影响下,自愿达成暂时不履行夫妻义务的承诺,通过夫妻双方体验离婚后的生活情境并理性思考后再决定是否离婚。  相似文献   

4.
本文指出登记离婚即协议离婚,现行法急需对离婚协议作出系统性规定。登记离婚很好地体现了离婚自由原则,但容易引起草率离婚、虚假离婚等问题,应增加登记离婚的限制性规定,把好严格审查关。  相似文献   

5.
Q:刘律师,你好!
  我和前夫于2014年9月份协议离婚,离婚时5岁的女儿归我抚养。但是离婚协议中对孩子的探望问题没有说清楚,现在我前夫提出要探望女儿,要求每周看望女儿四次,而且中秋节、国庆节和假期要女儿跟他在一起,而且每个寒暑假还要女儿和他生活一个月。我觉得前夫探望女儿是应该的,但是他要求的探望次数太多了,这会影响女儿的正常生活,我可不可以拒绝前夫的要求呢?  相似文献   

6.
近年采,随着离婚率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探望权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夫妻双方离婚后,没有跟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一方依法享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虽说探望已作为一种法律写入婚姻法中,但在我国,其存在时间不长,人们对这种权刮认识还不够充分、深入。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对离婚这一情况才慢慢接受,而对婚姻关系解除后对子女的探望权问题还没有一个深入、透彻的认识,父或母往往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不让另一方探望,会出现探望权难以执行的问题,当然原因不止这一个,还有各方面的原因。本文就是针对你探望权难以执行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分析这一问题的产生的各种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应对之策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7.
《法庭内外》2010,(4):60-60
法官:2007年1月初我父母协议离婚,我当时刚满16周岁。他们离婚协议中约定我随母亲共同生活,父亲每月承担600元抚养教育费用,他们双方还约定将其共同所有的存款3万元赠给我,供我在今后上大学的教育费用,并约定这3万元由我母亲保管。2009年我考取了大学,当我向母亲提出要这3万元作为上大学的费用时,母亲以她自己已下岗,  相似文献   

8.
别人离婚,可能最多只打一起官司,可是身为“富人”的卢蓉离婚,却前前后后打了六场官司。作为专门处理婚姻家庭案件的律师。贾明军和吴卫义表示,对于“富人”而言,他们的“富有”不仅反映在财产的数量上;在面临离婚时,他们通常还会拥有比普通人更“丰富”的坎坷离婚之路。“富人离婚诉讼,归根究底,都是围绕着‘争财产’的主题。”两位专业律师一语道破天机。经济寒冬下,中国式富人离婚又出现了哪些变化?  相似文献   

9.
一、当前协议离婚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离婚程序使恶意离婚者有机可乘 现今社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人为了一些目的,钻法律的空子.搞假离婚或进行恶意离婚,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借离婚逃债、逃避计划生育。为什么这些当事人会得逞呢?  相似文献   

10.
欧阳媛 《中国律师》2000,(12):83-84
一、两岸协议离婚之比较(一)关于协议离婚的法定条件协议离婚的法定条件,是国家对协议离婚进行审查和监督的依据。1.当事人必备条件。当事人是协议离婚的主体。主体资格是否合法决定着协议离婚是否有效,大陆《婚姻法》和《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对符合协议离婚的主体资格作了具体规定。第一,协议离婚的男女双方须有合法的夫妻身份,这是离婚最基本的前提。第二,当事人双方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这是当事人进行离婚意思表示的基础。第三,当事人双方对离婚的意思表示必须自愿、真实。夫妻双方同意离婚,是协议离婚的最基本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刘思格 《法制与社会》2011,(13):181-18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婚姻状态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本文通过对鞍山市近十年的离婚统计数据及其他相关材料的分析,见微知著,客观的阐述了我国离婚态势所显现出的特点,对其成因进行了剖析,从而提出了针对我国离婚态势的法律对策。并强调离婚作为结婚的纠错方式,理应通过人们对结婚的慎重选择来解决。  相似文献   

12.
因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而无法在一起共同生活,通过签订离婚协议好离好散,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然而,事与愿违,许多人最终反被离婚协议所困扰。  相似文献   

13.
离婚会产生相应的法律效果——配偶身份关系的消灭和财产关系的变动。夫妻双方离婚之后,原本弱势一方可能因婚姻关系的解除而陷入困难之境,难以维持离婚前的生活水平,需要对其进行救助。本文以历史阶段为切分点简述我国离婚后扶养制度的发展进程,主要包括该制度的产生和初步发展、革命根据地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该制度的发展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综观古今中外世界各国的离婚制度,离婚立法是一个由严格走向宽松、由宗教走向世俗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四种趋向:由禁止离婚走向许可离婚;由专权离婚走向平权离婚;由有责离婚走向无责离婚;由限制离婚走向自由离婚。从中可以看出,许可、平权、无责的离婚自由是人类婚姻立法追求的一个目标,长期以来都是人  相似文献   

15.
周静 《法庭内外》2013,(5):45-46
离婚了,夫妻从此变路人,这是常态。可是好多夫妻却选择再次面对,近年来,夫妻双方达成协议在民政部门离婚后,又因为子女抚养或财产分割产生纠纷而诉至法院的案件不在少数,在有些地方还呈逐年增多之势。原来,他们在签订离婚协议时欠考虑,加之离婚协议没有强制执行力,执行时发现了矛盾,才不得不在法庭相见。为此,笔者选取了几起因离婚协议而引发诉讼的案子,希望给大家提个醒。  相似文献   

16.
各国法律对涉外离婚问题的法律规定有许多不同,涉及到的法律适用问题非常复杂,在适用法律时需要解决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婚姻家庭法(或亲属法)的冲突问题。涉外离婚的法律适用问题只有在确定了管辖法院之后才能解决,为此,各国采用了不同的立法方式来解决管辖权问题。但是,单一适用法院地法或属人法,既会造成"跛脚婚姻"的现象,损害当事人的利益,又会阻碍各法域法律选择规则的协调,而选择或重叠适用当事人属人法和法院地法,会牺牲当事人的利益,给当事人的离婚带来重重困难。于是产生了有利于实现离婚的法律说,采用意思自治的方式来解决离婚问题。  相似文献   

17.
袁志丽 《行政与法》2022,(10):92-99
作为民法典中新增设的一项重要制度,离婚冷静期制度是对我国长期以来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经验的理性总结和法律确认。在肯定“离婚冷静期”维护婚姻稳定、矫正离婚恣意、防止冲动草率离婚的积极意义的同时,还需认识到离婚冷静期制度尚有不足。本文从分析我国离婚冷静期制度的内涵这一角度切入,探讨学界对离婚冷静期制度的争议,提出离婚冷静期制度之适用问题、例外问题,探寻增设多种制度共同解决离婚纠纷的路径,以期实现登记离婚冷静期与诉讼离婚程序的更好衔接。  相似文献   

18.
面对婚姻危机,是当机立断家庭解体,还是一忍再忍生活继续?为减少草率离婚、缓冲婚姻矛盾,“试离婚”现象近年来在争议声中频频出现。它能否成为挽救婚姻的神药良方?又如何从程序上避免草率离婚?  相似文献   

19.
离婚后扶养制度有助于真正实现离婚自由,保障离婚后弱势一方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德国在离婚后扶养方面的立法独有特色,本文通过比较德国的离婚配偶扶养制度和我国的经济帮助制度,对完善我国离婚后扶养制度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20.
<正> 从一般意义上说,法院处理离婚案件,依据婚姻法就行了。但审判实践告诉我们,社会道德、传统观念、社会舆论及离婚案件处理之后可能出现的后果等法律之外的因素对离婚案件的判决也起着一定的影响。××省××市中级人民法院有个统计材料,他们根据新婚姻法颁布以来审判实践的情况,认为判决不准离婚的案件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第一,夫妻一方有"外遇"引起思想感情变化而提出离婚的;第二,原告因地位变化引起思想感情变化提出离婚的;第三,确实会给被告、给社会带来一时无法排除的困难或某种危险的离婚案件;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