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策入宪昭示着现代国家将政治问题宪法化的一种基本趋向,但也面临着源自宪法规范自身的一些技术性难题。从法理上看,基本国策条款作为宪法条款的一种类型,既不同于传统政治学意义上的国策或政策,也不同于一般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义务条款,它应当具备根本性、可持续性、中立性、规范性等特征。关于基本国策条款的效力根据,各国亦形成了不同的理论界说,亟需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语境和国情进行具体分析,方能获得确定性的证明。就我国现阶段而言,现行《宪法》文本中的基本国策内容涉及到国家政权、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文化等多个方面,表现为不同性质的宪法条款,各自具有不同的宪法效力。但是,这种零散、冗杂、失衡和无序的结构,加上基本国策条款自身所存在的弱规范性等缺陷,亟需完善。基本国策入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应然之义。在此基础上,应着力解决好基本国策应如何入宪、基本国策究竟如何落实,以及宪法的效力究竟应当如何强化等具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公民基本权利的效力主要由公法效力(直接效力)及私法效力(间接效力)两个层面所构成,而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效力分别为宪法司法化和宪法私法化提供了正当性基础。公民基本权利效力结构二元性是指公民基本权利同时具有公法效力和私法效力。其基本秩序是以公法效力为主、私法效力为辅。中国宪政的选择应以近代立宪课题为重心,以宪法司法化而不是宪法私法化为宪政实践的真正方向。  相似文献   

3.
《人民政坛》2013,(10):44-44
汪全胜在《法商研究》2013年第4期载文《论法律文本中“过渡条款”的规范化设置》认为,过渡条款是在新旧法律交替时明确指引法律适用的法律规范,是法律文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条款的内容设置是在该条款中明确新旧法律的选择和适用问题,有四种模式:适用旧法模式、即行适用模式、过渡期模式(有关事实或行为可以在过渡期内进行调整,以符合新法的要求)和适用新法模式。过渡条款的形式设置是该条款在文本中的位置安排问题,根据我国立法实践的惯例,过渡条款应当设置于法律文本中附则的位置。我国现行法律文本中,过渡条款的设置技术存在不足:一是法律文本中缺失过渡条款的设置;  相似文献   

4.
朱应平  布尔 《人大研究》2001,(11):12-14
2001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的一项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也许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然而,它却在法学界和司法界引起强烈的震动。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宪法能否司法解释并且在司法判决中被直接援引?也有人称:新的司法解释首次宣告了宪法的司法适用效力,这将对推进中国宪法走向宪政起到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宪法与宪政     
宪法是调整国家根本社会关系 ,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 ,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 ,以民主政治为核心 ,以法治为基石 ,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宪政是宪法的内容和实施 ,宪法是宪政的表现和依据 ,宪法和宪政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 ,立宪的目的就是宪政的目的 ,但宪政范围比宪法更为广泛 ,宪法以外的政治范围也属宪政范畴。宪法是宪政的必要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所在 ,是宪法规范及其原则和精神与政治实践的统一。宪法是宪法典、…  相似文献   

6.
宪法监督是宪政的一项基本原则,由此,预期的宪法最高权威成为可以看得见的最高权威。2000年的《立法法》和2007年1月1日实施的《监督法》标志着宪法监督模式的初步制度化、程序化,是中国宪政发展的一大进步,但这种模式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仍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7.
叶昌富 《理论月刊》2008,(3):109-111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后,在"一国两制"的条件下,我国在国家性质和制度、国家结构形式、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宪法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都突破了"一国一制"下的传统模式."一国两制"开创了我国宪政的新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宪法和宪政的内容,使得我国宪法和宪政的理论和实践更具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8.
曲相霏 《人权》2013,(4):50-53
一、我国宪法上的"人"的特征分析1949年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之后的四部中国宪法,可以看到宪法上的"人"①有两次转型。1949年《共同纲领》对"人"有两种表达,一是"人民",一是"国民"。《共同纲领》特别有意思,它把所有的权利都给了人民,把义务都给了国民。当它规定权利时就说人民有什么权利,当它规定义务时就说国民有什么样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是分离的。1954年宪法开始使用公民这个概念,权利和义务在公民身上得到统一。从以人民的身份享有权利到以公民的身份享有权利,这是我国宪法上的人的第一次转型。第二次转型就是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进宪法,这个条款被称为人权条款。在人权条款入宪之前,宪法基本权利的主体是公民(只有一个例外,即总纲第32条规定  相似文献   

9.
高秦伟 《新东方》2004,(3):50-51
政治文明的重心是制度文明,而宪法又位居制度文明的要津。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奉宪法为国之大事,均以建设宪政为最高目标。但由于各国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人文环境等均不相同,因此对于宪政的理解也呈多样性。我国学者对于宪政的涵义的概括大多是以毛泽东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基本思想为根据的。毛泽东在该文中指出:“宪政是什么?就是民主政治”,“世界上历来的宪政,不论是英国、法国、美国,或是苏联,都  相似文献   

10.
任海涛 《求索》2012,(3):122-124
由于时代原因,《道德经》中不可能产生完整的宪法思想体系,但是已经产生了价值极高的宪法思想萌芽,即:政府职能论、人权保障论、权力限制论和人道主义精神。这些宪法思想萌芽是中华思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探索有中国特色宪政制度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从 195 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 ,历次制宪或修宪都蕴涵许多令人回味和沉思之处。宪法的荣辱与悲欢 ,折射出宪政的坎坷与功效 ,也表达了执政理念的变迁。 5 0年宪政命运 ,注释着一个历久弥坚的道理 ,宪法命运与国家命运、公民尊严休戚与共 ,即宪政兴 ,天下治。宪政的建设性框架194 9年 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宪法性文件《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宪政建设的奠基礼。195 4年 9月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成为“立宪治国”的良好开端。这部宪法由序言、正文两个部分组成 ,正文分为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四…  相似文献   

12.
人权及其宪法保障--由宪法修正案所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考察了人权的基本内涵和历史演进,认为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表明了中国对人权问题的极端重视,是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重大突破,必将推动新世纪中国宪政向更加科学、理性、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民政坛》2012,(7):46-46
周叶中、李炳辉在《法商研究》2012年第3期载文《社会基础:从宪法到宪政的关键条件》认为,从宪法到宪政不仅需要制度支撑,而且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基础.这是从宪法到宪政的关键。宪法的社会基础是指宪法得以真正存在并使宪法得以实现的社会条件。宪法与宪政的统一取决于社会基础是否具备,强化宪法与宪政的社会基础是当代中国改革的必然吁求。具体而言.政治改革必须与社会改革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范围内对宪法的嬗变(包括形式、内容和原因)过程进行剖析,在揭示世界宪法嬗变发展的共同性后,对亚太地区国家宪法和中国宪法嬗变的特殊性作了初步探讨,试图揭示宪法嬗变发展的规律,从而为我国的民主宪政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宪法教学应重视“宪法人”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人是指真心诚意地信仰宪法,具有宪法意识,并时刻按照宪法的基本精神生活和工作的人。作为法学核心课程,宪法教学应重视"宪法人"的培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宪政的客观需要,是法学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宪法教学的分内之事。宪法教师首先要成为"宪法人",在教学中注重对现行宪法文本的尊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宪法精神,并重视宪法应用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宪法学始终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把人权的保障作为重要内容的学科,而生命权作为人权的首要权利是人类享有的最基本、最根本的权利,是宪法价值的基础和核心,宪法保障生命权是构建法治社会的法律和道德基础,为实现宪政国家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分析了生命权的宪法学基础,生命权宪法保护的内涵,在了解世界各国宪法对生命权的规定后,进一步论述了宪法保护生命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赵洪生 《重庆行政》2019,20(2):68-71
正从2016年12月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到2017年11月在全国的推开,再到2018年3月11日《宪法修正案》明确"监察委员会"为同级的国家机构之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成果最终得到了宪法确认。一、宪法关于监察委员会有关规定的异同宪法第一章总纲的第三条第三款明确规定:"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  相似文献   

18.
宪法适用可分为立法适用、行政适用和司法适用三种模式.其中宪法立法适用属于立法者的宪法权力和义务,在一般情况下,它是宪法行政适用和司法适用的前提;宪法行政适用是宪法适用的重要途径;宪法司法适用是宪法适用的关键,是宪法作为裁判规范的具体表现和在实践中的实现方式.这三种宪法适用模式紧密联系,共同维护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9.
关于宪法的几点认识与宪法实施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关于对宪法是国家根本法的理解,除了从宪法的内容、法律效力等方面理解外,还应认识到,宪法是公民的生活规范,是人权的根本保障书,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是国家权力秩序的根本法律保障。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因此,必须更新宪法观念,强化宪政意识,倡导宪政思维;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切实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  相似文献   

20.
布尔 《人大研究》2001,(11):14-15
20 0 1年 7月最高人民法院的一项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也许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然而 ,它却在法学界和司法界引起强烈的震动。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宪法能否司法解释并且在司法判决中被直接援引 ?也有人称 :新的司法解释首次宣告了宪法的司法适用效力 ,这将对推进中国宪法走向宪政起到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