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业亮 《美国研究》2012,(2):43-65,3,4
随着美国同性恋权利运动的发展,美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但在同性婚姻问题上仍陷入分裂状态。美国有关同性婚姻的争议主要是围绕同性恋者是否拥有结婚权,以及同性婚姻是否享有与异性婚姻同等的法律权利和经济、社会福利而展开的,这一争议实质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及传统的婚姻观与平等权之间的冲突。与其他道德价值观问题一样,在同性婚姻问题上,不同党派、意识形态、种族族裔、宗教信仰、性别、年龄、地区的美国人的态度有明显的差别。对于美国政治而言,同性婚姻问题已经成为区分民主、共和两党的标志性问题,也是近几次总统选举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和选举战略的一个"楔子议题"。  相似文献   

2.
解楠楠  张晓通 《欧洲研究》2020,38(2):1-33,M0002
新一届欧盟委员会明确将自己定位为“地缘政治欧委会”,预示着欧盟对外政策出现地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欧洲”或将成为欧盟力量的新标签。“地缘政治欧洲”的定位,是对此前欧盟作为“民事力量”“规范力量”和“联系力量”的补充和修正。基于对自身地缘敏感性与脆弱性的新认知,加强欧盟在地缘政治世界中的力量已成为欧洲政治精英的共识。“地缘政治欧洲”包含内外双层地缘结构,不仅要加强军事力量,向陆权倾斜,还要巩固内部堡垒,强化欧洲地缘政治参与者的主体性与空间性,工具化欧盟经济力量,加大数字与技术、基础设施领域的竞争。中国应重视“地缘政治欧洲”的回归,主动调整对欧方略,推动中欧战略对接。  相似文献   

3.
苏德战争是对斯大林确立的苏联体制的严峻考验。在高度集权的苏联体制下,斯大林的个人决策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战争前夕斯大林转变外交方针,为苏联争取“避战自保”的时空条件,但在临战部署上有重大失误,致使苏联在战争初期遭受严重失利。斯大林动员全国转入战时体制,指挥苏军凭借国土纵深挫败希特勒的“闪击战”,并联合西方国家建立反法西斯同盟,最终使苏联取得战争的胜利。适应战争动员的苏联体制是其经受战争考验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和充分条件。苏联取得战争胜利是诸多因素发挥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罗肖 《东南亚研究》2023,(5):49-70+154-155
海洋争端特别是小国与邻近崛起国的海洋争端,为行为体实施“灰色地带”策略提供了天然场域,并且小国奉行“灰色地带”策略的战略倾向尤为强烈。南海问题则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自2009年以来,围绕南海问题的四大议题,以越南、菲律宾为代表的东南亚南海主权声索国,通过实施叙事战争、释放威慑信号、民事介入、构筑“捍卫和平、法治”的国际统一战线、底线试探等多种“灰色地带”制华策略,得以实现不少图谋,加剧了中国的“南海困局”。同时,越菲两国的“灰色地带”策略也存在差异,越南的外宣体系更为精细,更重视不对称军事制衡和海警、海上民兵的作用,而菲律宾则更倚重美国,且其对抗强度起伏更大。避免政策摇摆、进一步强化自身权利主张的合法性叙事,是中国更有针对性地反制越南、菲律宾南海“灰色地带”策略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由于欧盟手中还没有能与美国比肩的军事力量;同时欧盟也认识到,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的边界日益开放,国际事务与国内事务交织在一起,单纯依靠军事力量已无法有效地维持世界和地区的持久和平与安全,所以,欧盟着意通过各种"软力量"对外发挥影响,输出观念、规则和制度已成为欧盟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为此,欧盟正积极利用贸易政策、援助政策等政策工具,尽力通过参与国际性或地区性的多边制度建设来发挥影响。  相似文献   

6.
日本战后派作家大冈升平及其创作深受中日文坛关注.一种通行的观点是: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表现出鲜明的反对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思想倾向.笔者结合社会政治语境,对其作品做了深入的文本分析,意图通过对个案的考察,揭示出日本社会一般的错误战争认知理念所赖以产生的深层社会历史原因,批驳那种视大冈为反战作家的一厢情愿的、误导性的解读,消除由此造成的遮蔽,还原真相.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地区主义运动的不断演进,以非军事对峙和非暴力为基础、强调文化和政策吸引力的软力量开始在地区国际关系中发挥日益突出的作用,软力量的运用也推进了地区主义向纵深发展。国家在地区主义中的软力量可以分为四种表现形式:文化吸引力、政策感召力、地区创制力和地区公信力。中国在东亚地区主义进程中上升的软力量成为促进东亚融合的新动力。同时,地区价值观的塑造、地区参与度和地区主义构想的形成,都影响着地区制度化水平和整个地区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地位。培育东亚作为一个独立地区实体的软力量应当成为中国亚洲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9.
美国霸权的终结--兼评伊拉克战争对未来国际政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企图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现在不仅拥有了实现这一野心的硬实力,而且似乎也具备了相应的软实力.但如果据此认为美国真的能实现它的这一梦想那又未免过于主观.本文将重点探讨有哪些现实因素将阻碍美国实现其单极霸权,以及为什么说美国的这一野心注定会失败.  相似文献   

10.
斯大林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态度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从不支持金日成武力统一朝鲜半岛,到帮助朝鲜进行战争准备。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明显希望中国参战,不断敦促中国出兵,其战略意图在于扩大苏联对远东的影响,加深中朝对苏联的依赖。朝鲜战争的影响是深远的,使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加强了中苏朝的结盟关系,也加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存在,恶化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不久前的伊拉克战争中,尽管反战的浪潮高涨,但世界各国都没能制止战争的发生。俄罗斯转而采用软制衡的策略,牵制美国的单边主义,争得本国的生存空间和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当前反恐战争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战争是主权国家打击恐怖主义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由于反恐战争自身的内在矛盾及其负面后果的扩大,恐怖主义兼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双重特点,个别国家在反恐战争的目标中加入了特殊的政治和经济诉求并奉行单边主义、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冷战结束以后特别是"9·11"事件爆发以来,由主权国家发动的几场反恐战争不仅未能有效遏制住恐怖主义泛滥的趋势,而且自身也已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13.
七七事变以后,战争空气日渐浓厚。而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日本思想文化上的国家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于人道主义文学也遭到了打压和否定,部分左翼作家被强令禁止创作。大部分作家作为战地报道员被派遣到各个战地,"国策"驱使之下的"国策文学"应运而生,称颂战争、鼓吹国家主义的报告文学充斥纸面。日本近代以来树立起的文学独立精神已被摧毁殆尽,文学开始失去了自身应具备的独立性,成为政治的"御用"品,作家成了政治宣传的傀儡。本论以石川达三和火野苇平两个作家为例,试图解读日本作家在侵华战争时期的"文学报国",进而对国策文学做一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4.
经典的“掠夺理论”(predatory theory)从西欧国家形成的历史经验出发,认为战争能够促进国家建设。在第三世界,战争与国家建设的关系需要具体研究。作为当代世界国际安全环境最恶劣的国家之一,巴基斯坦长期处于战争和备战状态,为检验和发展蒂利提出的国家建设的“战争驱动模型”提供了宝贵的个案。从军事建设、汲取能力及政治合法性三个维度对巴基斯坦的国家建设进行研究后发现:战争加强了巴基斯坦军队建设和能力,但对外部军事援助的依赖影响了巴基斯坦军事建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战争并没有促进巴基斯坦的财政汲取能力,主要原因在于巴基斯坦特殊的战略位置,使其获得了大量外部援助,从而减少了加强汲取能力的动力。为了应对外部威胁,巴基斯坦也采取了强化民族认同的措施,力图实现“一个国家、一种宗教、一种语言”,但是族群政治削弱了战争对民族认同的建设。由于过分依赖外部援助,政权的合法性降低;由于地方民族主义的挑战,巴基斯坦成为了某种意义上军人控制的国家,这严重地阻碍了巴基斯坦国家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5.
严敏 《新民周刊》2022,(5):80-80
大导张艺谋不断挑战新题材新类型,其40年来首部战争题材的《狙击手》已在春节档推出。该片撷取抗美援朝后期"冷战冷炮运动"的一段战绩:我志愿军成千上万狙击手每用2发子弹击毙1名敌人,30发炮弹炸毁1辆敌坦克,4个月共歼敌5.2万。"对于这样一场伟大的战争,我们一定要拍好!"张导面临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而深感责任重大,搭建强大的班子,自2021年1月初开机就分秒必争地抢拍这部全雪景战争惊险片。  相似文献   

16.
莫斯科大劫案背景分析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月23日,莫斯科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人质劫持案件。事发后普京政府采取断然措施迅速解决了危机,并赢得了国内外的普遍赞赏。然而,该事件深厚的国内外政治背景引人瞩目,它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战略目标和俄罗斯与欧美国家之间的关系乃至普京本人的政治威信都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从9.11事件至今,俄罗斯通过不懈的努力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和平和宽松的国际环境,但是要想彻底地摆脫危机,集中力量发展国民经济,俄政府的当务之还是要通过正确的策略来解决车臣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武田泰淳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战后派作家,二战期间作为辎重兵参加了日军的侵华战争。武田泰淳根据自己的战争经历创作了多部战争题材小说,同时还写下了大量的战地纪行、日记和信札,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日军侵华的暴行,并对侵华战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反思。通过研究武田泰淳的中国战争经历和战地作品,可以窥视以武田泰淳为代表的日本知识分子战争前后对华态度的转变以及对侵华战争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进入2020年,美国突然启动战争机器。先在伊拉克、叙利亚境内轰炸"人民动员组织",造成数十人伤亡。接着,美军无人机在伊拉克机场炸死伊朗将军苏莱曼尼。无人机攻击,已非第一次出现。然而,这一次,美军定点清除的是一名伊朗将军,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恐怖分子。这不是反恐行动,而是战争启幕。在全新战争形态下,我们看到全球军备升级的新发展方向,朝着更精准打击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欧洲联盟的军事化:从民事力量向军事力量的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 ,欧共体共同对外经济政策和欧洲政治合作机制的强化 ,欧洲联盟 (欧共体 )日益以“民事力量”的身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影响。冷战结束后 ,欧盟通过了一系列条约修订案和决议 ,决心发展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 ,逐步建设欧盟的自主防务能力。但是 ,欧盟这个“民事力量”的军事化尚不意味着欧盟国际身份的根本转型。在一定程度上 ,军事化是对冷战时期欧盟能力缺陷的一个填补 ,从而帮助其更加有效地实现作为“民事力量”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黄萌萌 《德国研究》2023,(1):32-60+149-150
近年来,德国安全政策呈现新态势,俄乌冲突进一步凸显了这一新态势,促进了德国安全政策转型。在国家层面,德国突破“军事禁忌”,援乌武器,提升国防;在欧洲层面,德国促进了北约与欧盟防务嵌合;在国际层面,德国加强了对印太地缘政治与安全事务的参与。德国安全政策新态势形成的原因既是基于外部危机触发的“威胁认知”,也源于德国外交角色与安全观变迁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德国对“国际责任”与“权力政治”的自我认知发生了变化,盟友的期待也随之不断上升,德国外交角色从“文明力量”演变为“建构力量”,其中既有规范性力量底色,也有权力政治逻辑。然而,克制文化的遗存作用、政治精英的权力分配、经济成本高昂以及军事资源短板仍制约着德国安全政策转型的幅度与进度。中国应客观评估德国安全政策新态势在对华政策上的影响,在中美俄欧四方互动中,更加审慎地塑造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