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明太祖孝治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西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核心便是以孝治天下。在“法尚严峻”的洪武朝,孝治是明太祖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孝治政策体现在礼仪、旌表、养老和反愚孝等各个方面。对于古代的孝治,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2.
《弟子职》是研究古代礼仪和教育的重要文献,保存于《管子》。《汉书·艺文志》著录于”孝经类”,朱熹将其编入《仪礼经传通解》,并加以注解。《弟子职》与《曲礼》、《少仪》等有不少相通之处,但不能由此断定其为汉儒作品,它应该是管子学派教学时的弟子守则。  相似文献   

3.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都在用他的思想和学说教化人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而其思想首位是孝,核心是仁,"以仁统摄诸德",由孝生仁,以仁为做人的根本。《孝经》是记录孔子孝思想,孝文化的重要典籍。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古代官箴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宪涛 《理论学刊》2005,(1):100-102
官箴书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官僚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 ,一方面是基于仕途中人修养官德、学习为政之术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肇始于孔子的中国古代官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逻辑。历代官箴当以吕本中的《官箴》为最简练 ,被后世许多官员奉为圭臬 ;以元代张养浩的《三事忠告》为最规整 ,一度成为仕途中人的从政教科书 ;以陈宏谋的《五种遗规》为最深刻 ,深发官场之哲理 ;以汪辉祖的《学治臆说》系列为最实用 ,号称“翻书可决疑难狱讼”。历代官箴作为官员的道德行为戒条 ,其内容不仅表达了帝王的政治要求 ,在某种意义上也包含着民众的政治期望 ,同时还体现了官僚的某种自律意识。  相似文献   

5.
张峥峥 《学习月刊》2012,(8):104-104
“孝”是传统道德的核心,千百年来,暑产它规范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人伦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孝经》中说:“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相似文献   

6.
读点经典     
《当代贵州》2011,(31):65-65
《礼记》二则;《孝经》二则;  相似文献   

7.
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和翔实的历史资料,论述中国古代至现当代5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名人治家、成业、修身、教子等方面的思想言论和实践活动,全面总结其经验教训的大型丛书———《经世大典·家政要览》丛书,近日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丛书包括《历代名人教子之道》、《历代名人修身之道》、《历代名人成业之道》、《历代名人治家之道》4部专著,1160余千字,是山东省一大批长期从事中国历史、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及家政研究的专家、学者历时6年的最新研究成果,是集体…  相似文献   

8.
《黄帝四经》是黄老之学的早期代表作。黄老之学,是假托黄帝之名、吸收并发展了老子思想而形成的一整套社会政治思想和领导管理思想。黄老之学在战国中后期广泛传播流行,并在西汉前期成为国家的治国指导思想。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偏颇政策之后,黄老之学在形式上似乎从政治思想领域中消失了,但其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仍为历代明智的领导者自觉或不自觉地遵行、运用着,成为我国社会政治思想史和领导管理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一批珍贵的帛书,其中在《老子》乙本前有四篇佚书,每篇佚书后都有篇名,它们分别是:《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其中《经法》和《十六经》还各分若干节,每节后亦有节名。经专家们的考证论定,这四篇佚书是湮灭已久的《黄帝四经》。这部产生于公元前400年左右的《黄帝四经》的重现,使我们对我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和领导管理思想所达到的高度有了新的认识,其中很多内容对我们今天也不乏启发和借鉴意义。本文拟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法律中的“重刑轻民”特点在历代法典的制订和司法实践中都有相应的体现,而其对于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之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古代中国法律中的这一特征,源于古代“刑起于兵”的传统,与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有关,同时又得到了历代统治阶级的着力扶持。  相似文献   

10.
《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代史书,记载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三年)到五代的后周显德六年(公元九五九年)上下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史实。《资治通鉴》的意思是取得国家安定的历代鉴戒。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代王朝盛衰兴亡,是由民心的向背决定的,剥削阶级的劣根性,决定了中国历代王朝"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的命运,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才能打破这个"周期律".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用人思想的借鉴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入世后,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才方面的挑战最为严峻.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中国传统用人思想源远漉长.广博深邃.在中国古代众多的经史子籍文献中,它包含着丰富的用人思想,其中有的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正因为如此,才使我国在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创造了诸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及康乾盛世等多次辉煌.深入研究和总结中国历代名家用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继承和借鉴其理论精华,对于提高当代领导者的用人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民为邦本的民本思维形成的历史悠远,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有过深刻的认识和积极的主张。因此,民本思维已不是一种认知的理论形态,而是一种"躬行履践"的实践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本思维的实践理性问题,侧重论及了欲树立民本思维必淡化官本思维的论点。  相似文献   

14.
区域风俗文化的形成与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追溯宁夏历代风俗文化的演绎过程,主要表现在:一是早期风俗的承传性;二是司马迁笔下记载的宁夏风俗文化;三是班固笔下描述的宁夏风俗文化;四是秦汉时期已形成的宁夏地域风俗文化模式对历代风俗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选拔人才主要有三种方式:论功、推荐与考试。论功封官有一定合理性,实践证明有能力,功劳以官爵作为回报;考试是公平合理的,因而隋唐以降被广泛采用;推荐在特殊情况下是必要的,是论功与考试的补充。在中国历史上,推荐是政治的需要,也是高官的任务,并且有连带责任制约着。推荐者应该有政治眼光和辨才的能力,应该出以公心,为事业推荐人才。对历史上的推荐进行研究,可以为当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对中国古代“礼法结合“治国思想的批判继承.法治社会下的“以德治国“思想继承了传统“德治“思想的精髓,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对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的践行和发展,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全州、临桂县科举状况不同点:全州古代进士以蒋氏为主,临桂县古代进士无大姓氏;全州科举蒋氏文学作品推动了广西文学发展;两县科举文化渊源不同;全州与临桂县科举繁荣程度不同。全州、临桂县科举状况共同点:两县均有家族进士现象;两县明清乡试解元人数相同;两县清朝武进士人数位居广西前列。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形势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领导作风建设,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增强新形势下弘扬优良传统作风的自觉性;必须自觉端正工作指导思想,在改造世界观上下功夫;必须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靠完善的制度规范党的作风。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有着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践履的优良传统,也一向重视道德评判,而忠毫无疑问是我们的先人最常使用的重要尺度和标准之一.孔子开了把忠作为臧否人物、评判是非重要标准和尺度的先河.迄于战国,忠则流芳百代、不忠则生不如死似已成为士庶普遍接受的价值理念.秦汉以降,直至明清,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忠始终都是臧否人物、裁断是非的重要道德标尺.特别是晋以后,根据忠德方面的表现对人作出品行优劣的评判,业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态,而推崇忠德、旌表忠臣,更为历代士庶所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总结了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和近代闭关锁国、被迫开放的历史教训,对近代以来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孙中山认为,西方各国的兴起都是实行对外开放使然,中国欲求强于世界,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孙中山以互助为“开放主义”的理论基础,主张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等基本原则,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思想的先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