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了《新华文摘》今年第四期严秀的杂文《“食古不化”与“食今不化”》,觉得茫然。严秀在引述了蒋子龙的一段快捷淋漓的谠论之后说道: 他对于这种以新名词唬人,生拉硬套地把文艺创作装进这个“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三论里去的所谓“新理论”,作  相似文献   

2.
1977年,郭老仙逝半年之前。一天,他的老友、著名古典戏剧画家关良拿来一幅《鲁智深醉打山门》的画作,请郭老题诗。郭老抱病为此画题诗一首: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很 喜欢诗词,其诗词作品气魄之大、意境之深、文字之美、语言之精确,颇令行家称道.但他自己却认为不尽然.1966年6月,他在“西方山洞”(即韶山滴水洞)居住时,韶山同志因当时未找到他1959年回韶山写的《七律·到韶山》手稿,请求他再书写一次,他拒绝了.说:“这首诗还写得不理想,不书写算了.”对其诗词作品的解释,他也不求一改.《七律·到韶山》中有“黑手高悬霸主鞭”一句,有人解释“黑手”指的是反动派,有人解释指农民.对此,我于1966年,趁郭沫若同志陪客来韶的机会,特请教过郭老.郭老说:“1961年出版毛主席诗词英文版时,我曾问过主席,‘黑手’到底指谁,主席回答‘黑手’指反动派.同时,我还问过主席,是否要同时出一本主席诗词和统一解释的  相似文献   

4.
历史告诉我们的真理没有过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郭沫若同志《甲申三百年祭》发表60周年,也是李自成进入北京360周年。郭老在文章一开始就说:“甲申轮到它的第五个周期”,那么,现在是甲申轮到它的第六个周期了。郭老的文章是1944年3月19—22日在重庆《新华日报》连载的。文章一发表,立刻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只隔了一天,在3月24日发表一篇气势汹汹的社论,题目叫《纠正一种思想》,指名道姓地写道:“在全中国的人民以血以泪以汗苦战七年,并且最后胜利业已在望的今日,却还有人出于一种反常心理,鼓吹败战主义和亡国思想。这便是最近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所…  相似文献   

5.
“诗言志,歌咏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由福州市政协主编、鹭江出版社出版的《郓化若诗词选》,共收集了郓化若将军从1924 年至1991年所写的诗词300首。正如郭老在《代序》中所说的“六十年来多少事,但留点墨在人间”。  相似文献   

6.
十年前,郭沫若同志写了一部研究古典文学的专著《李白与杜甫》,其中对杜诗“三吏”、“三别”进行了评价。郭老认为。这六首诗是杜甫的“刻意之作,基本上是写实,具有独创的风格”,“颇能关心民间疾苦,把安史之乱时靠近前线的真实面貌,留下了一些简  相似文献   

7.
文洁民 《唯实》2003,(11):96-96
刘大生先生对于“无丝竹之乱耳”的解读 (见《唯实》2 0 0 3年第 5期 ) ,以及他在文中引述的乔俊杰、马玉山二位先生对此句的解读 ,本人均不敢苟同。刘文引用了乔、马二人在 2 0 0 2年第 3期《修辞学习》上发表的《〈陋室铭〉疑析》一文对“无丝竹之乱耳”的解读 ,乔、马二人认为“无丝竹之乱耳”一句有疑 ,并建议将其改为“有丝竹之乱耳” ;刘文也认为“无丝竹之乱耳”有瑕疵 ,并认为按照常理 ,丝竹不会乱耳 ,说“无丝竹之乱耳”似乎无的放矢 ,因此 ,建议将“无丝竹之乱耳”改为“无车马之乱耳” ,刘文陈述的理由有四 :“其一 ,身居陋室 ,…  相似文献   

8.
在“大跃进”十分热闹的1958年,67岁的郭沫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年12月27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这样一条报道:“中央国家机关党组织增添新力量,三百余名优秀分子光荣入党——郭沫若、李四光、李德全、钱学森等同志开始过党的生活。”很快,郭沫若就将入党后的感想写成一篇文章,发表在1959年元月3日的《中国青年报》上。这就是当时及后来为许多书籍收录,并广为报刊引述的《学习毛主席》。当时的郭沫若,在青年人中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他在文章中这样说:“近几年来,我内心有件很遗憾的事,就是有些青年朋友在说:‘郭沫若也没有入党,我何必…  相似文献   

9.
杨天石 《党史纵横》2001,(12):21-24
国共合作之前,国民党内即有一部分人持反对态度;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形成后,仍有一部分人继续反对。1924年8月下旬,瞿秋白有一份维护国共合作的文件,题为《候补执行委员瞿秋白对于八月十九、二十两天之中央全体会议议事录之声明》,在当时起了重要作用。这一声明,台湾李云汉教授在《容共与清党》一书中曾有所引述,其后,台湾出版的《国父年谱》、《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等书陆续引述,但均不出李著范围,使人颇感不足。1996年,我访问台湾期间,才有机会在国民党党史会藏档中得见全豹。一场反对“共产派”的风波中共以个人身份加…  相似文献   

10.
今年81岁的苏明达.是苏家河湾人,早年从青海师范大学行政工作退休.1989年曾参与编写《彭家寨乡志》.结合此乡志他向我们讲述了彭家寨乡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在此.我们虽引述的只是这个乡相关“海湖”的零散乡志局部.却也记录并见证了那个时代真实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不仅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而且是著名的书法家。他那潇洒俊逸的书法,自成一家。解放初期,《人民文学》杂志社领导请毛泽东题写刊名,毛泽东就一再推荐说,这个刊名应该请郭老写,郭老是著名的书法家。所以《人民文学》最初的刊名就是郭沫若写的。全国解放后,郭沫若虽然在中央政府里担任了重要职务,地位很高,可是作为著名的文化人,为人随和,没有架子,说话幽默风趣,所到之处,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只要有人请他题签,他都会欣然命笔,满足要求。1952年元月,新中国第一批水电站建设重点项目之一的佛…  相似文献   

12.
马德 《学习导报》2013,(12):40-40
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屈原》在重庆首次公演时,他在台下观看。婵娟痛斥宋玉:"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听后,感到骂得不够分量,就到后台与扮演婵娟的张瑞芳商量。这时身旁的一个演员说:"不如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郭老高兴地接受了这个演员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据美国《防务新闻》等媒体引述中国官方媒体(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的报道,配备先进制导雷达的中国新式导弹可用于防御美军的先进战机,使得美军合围亚太地区的“猛禽战机铁三角”(关岛、阿拉斯加、夏威夷)布局战略威慑力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4.
饶辉明 《学习月刊》2010,(24):51-51
六十六年前,郭老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著名文章《甲申三百年祭》,论述李自成由胜利走向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陈伯达是一位“大名人”,号称党内“一支笔”,人们习惯地称他为“老夫子”。他曾写过《中国四大家族》、《窃国大盗袁世凯》、《人民公敌蒋介石》等政治论著,他写的《墨子哲学思想》还受到毛泽东的夸奖。陈伯达一度成为党内有影响的理论宣传家之一,但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晚年成了阶下囚。  相似文献   

16.
看《长征》电视剧在北京一座普通的公寓里,老爸坐在客厅他的专座上正观看DVD《长征》。这几年,《长征》他已经看过几十遍了,其他是《延安颂》、《风雨同舟》,但最爱看的还是《长征》。反复看边看边指点,一见李德就生气,指着他道“坏家伙”“还在乱七八糟地指挥”;看见张国焘就叫“叛徒”,骂蒋介石是“坏  相似文献   

17.
六十六年前,郭老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著名文章《甲申三百年祭》,论述李自成由胜利走向失败的原因。同年,毛泽东同志把《甲申三百年祭》列为整风文献  相似文献   

18.
夏征难 《党的文献》2006,2(2):39-45
毛泽东不仅对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做过专门的研究,而且“其熟悉的程度令人惊讶”。早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为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就读了克劳塞维茨的书;1938年初他在延安写过读《战争论》的读书日记;在写《论持久战》时,他对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目的论及战争“盖然性”理论等作了批判改造和发展。他还专门组织过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究会。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多次谈到他读过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并称克劳塞维茨讲过“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形式的继续”等“很有道理的话”。  相似文献   

19.
张闻天依据邓小平的会议记录稿和毛泽东的“讲稿”,结合自己以及博古、周恩来、王稼祥等人的发言提纲,起草了《遵义会议决议》最初文本。“鸡鸣三省”会议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新决策以及刚接收的中共中央及其与共产国际往来的文件,张闻天对决议文本进行了认真修改。1935年2月8日,《遵义会议决议》在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2月10—16日,张闻天又将“目前任务”正式写入决议文本。为增强说服力,文本多处引述共产国际指示和中共中央决议的内容;为维护党内团结,文本最终隐去有关领导人姓名。毛泽东对军事战略的精辟论述是《遵义会议决议》的核心内容,张闻天的旁征博引使得《遵义会议决议》更加有血有肉。在《遵义会议决议》文本生成过程中,毛泽东、张闻天各自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66:“领导关心甚,大隐入园林”1966年4月中旬,郭沫若在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发言,检讨自己的思想“没有改造好”,甚至表示要将自己几十年来写的几百万字作品“全部烧掉”。根据毛泽东“要保护郭老”的指示精神,这个发言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上刊出。检讨虽有失尊严,但在世人的心目中,郭沫若依然是文坛泰斗。这年六七月间在北京召开亚非作家紧急会议,郭沫若出任中国代表团团长,并且担任大会执行主席,这就更加深了世人的这种印象。这年8月,毛泽东首次接见红卫兵。此后不久,红卫兵包围了郭沫若的宅园。事情是从一张传单引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