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伍治良 《法学》2006,(11):107-114
拟证券化信贷资产的信托移转,关乎资产证券化的成败。信托财产独立性以信托财产的公示为成立要件。拟证券化信贷资产信托移转程序承担保障信托财产独立性和风险隔离的双重功能,以特定目的信托的设立来实现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以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来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隔离。拟证券化信贷资产信托移转程序分两步走:依债权转让程序实现拟证券化信贷资产转让,对有效转让的拟证券化信贷资产予以信托登记。  相似文献   

2.
王小萍 《法制与社会》2010,(21):113-113
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是一种新兴的金融形式,既对我国的金融体制提出了挑战,又对法律制度提出了新课题。本文以2005年出台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为背景,结合现今金融法律规定,提出了完善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春丽 《法学》2015,(2):111-121
量化信息不足、信用信息模糊和资产支持证券信息错置凸显出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规则的主要问题——风险揭示不健全和风险预警缺失。这两大问题表明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规则对资产证券化功能的不适应,其背后蕴含着信息披露规则对资产证券化风险发生机制和风险传导机制的偏离。量化资产证券化杠杆率、评估发起人和证券化主体的信用扩张维度、准确对资产支持证券进行风险定价,既是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要求的逻辑根源,也是对证券化风险发生机制与风险传导机制的回应。所以,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规则的完善应以证券化风险约束为目标,既要完善基础资产、流动性安排和资产支持证券的信息披露规则,也要针对发起人和证券化主体的信用扩张,建立以风险预警为核心的信息披露规则。  相似文献   

4.
袁晓东 《科技与法律》2007,(5):84-91,60
专利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出现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企业资产证券化两种操作模式。利用专利质押和专利许可等交易方式将专利权转化为债权,以专利衍生的债权为基础资产实现证券化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我国已基本具备专利质押贷款证券化和专利许可应收帐款证券化所必需要的专利债权化、特殊目的机构、资产转移、信用增级和资产支撑证券等制度。  相似文献   

5.
王亦平 《法学论坛》2008,23(3):140-144
美国"次债"危机缘于其个人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各个链条存在的一系列风险控制漏洞.在我国金融业已经开始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及推广工作的现实情况下,分析总结美国此次"次债"危机的经验教训,对于完善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提高资产证券化实际运作中的风险控制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美国"次债"危机原因的分析,从"规范银行放贷程序"、"强化发行机构和受托机构信息披露不实的责任"、"改善信用评级机制"、"加强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监管"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德荣  胡刚  赵光 《中国律师》2005,(12):69-73
2005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启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将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随即,国家开发银行对外宣布了其试点方案内容,即以其依法拥有的煤、电、油、运、通信、市政公共设施等“两基一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领域的信贷资产为基础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的证券为资产支持证券(ABS)。2005年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下发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架构作出了规定。此前,财政部曾于2004年9月29日下发了《金融…  相似文献   

7.
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的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相比传统的证券信息披露,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的信息披露无论是在特点、过程或内容上都存在很大的区别。本文从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的信息披露制度切入,分析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中信息披露的特点、过程和相关主体的义务,并对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提出了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出发,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并提出了有关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的一系列措施。在论述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和防范过程中,本文着重结合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2005年4月21日,《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终于由人民银行和银监会颁布,明确信贷资产可以进行资产证券化,发行资产支持证券。银监会在答记者问时说明,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仅限于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进行试点。看来主管机关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态度极为谨慎,业界人士所希望的大规模的资产证券化可能尚需时日。3月28日,已有新闻报导《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工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由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到业内征求意见。一个月后,试点办法即已出台。其出台速度超过大多数人的预料。部分原因是,征求意见稿原拟由财政部、发改委、税…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规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窦竹君 《河北法学》2003,21(1):115-120
通过对美国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规制进行梳理和比较 ,发现作为金融创新工具的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高度市场化的产物。其法律规制涉及物权、证券、公司或合伙、破产、信托、合同等许多方面 ,是众多具体法律制度的有机组合。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建立 ,实际是对涉及证券化的各种具体法律制度的阐释和应用 ,完善与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关的具体法律制度是构建证券化法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商务与法律》2005,(4):46-46
银监会2005年11月7日发布了《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共8章77条,从2005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办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进入了最后实施阶段。该办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1)界定了《监管办法》的适用范围,提出了金融机构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活动、银监会对资产证券化业务实施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是中国资产证券化,尤其是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破冰之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及其配套法规的相继出台,已为中国本土的信贷资产证券化铺垫了必要的法律支持。值此之际,  相似文献   

13.
许多奇 《法学》2007,(6):55-63
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金融创新涉及一系列尚待解决的法律问题,贯穿于该结构金融各个环节的客户金融隐私权保护与银行信息披露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日益显现。为促进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知情权应比金融隐私权处在更高的权利位阶上,但满足特殊目标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以及投资者的知情权并不能以肆意侵害银行客户的金融隐私权为代价。中国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商业银行法或者资产证券化的专门立法中建立起银行、客户、客户信息受让者之间的金融隐私权与信息披露的平衡关系,并建立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信息制度,在打通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实现全方位的信息监管。  相似文献   

14.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产品已于2005年底正式面市,鉴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涉及到诸多方面,过程极其复杂, 各法律主体间的法律关系盘根错节,必须有良好的法律制度适当地调整这些法律关系。笔者从介绍各法律主体出发,分析各种法律关系,提出在完善信贷资产证券化立法过程中应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金名 《检察风云》2003,(23):54-55
今年10月底,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首席执行官麦晋桁在京宣布,工商银行近期和他们签署了有关资产证券化的协议,对工行宁波分行账面价值为3亿美金的不良资产进行证券化,这有望成为中国第一个资产证券化项目。 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将会对工行宁波分行符合条件的1.2亿美金不良资产进行证券化。1.2亿美金中的 80% 以债券的形式卖给投资者,另外 20% 双方合资,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将会成为持股人。 虽说目前政策不是很齐全,但相关政策环境会越来越好,中国政府和商业银行都认识到,实施资产证券化是非常必要的。现在,在中国金融…  相似文献   

16.
我国推行房地产证券化的法律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房地产证券化的基本涵义 从形式上看,证券化可以分为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相应地,房地产证券化包括房地产融资证券化和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房地产融资证券化是指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来筹资,这种意义上的证券化学者们称为“一级证券化”。房地产资产证券化则是指将银行的流动性较差的房地产金融资产(主要是信贷资产)集中起来,加以一定的组合,使这组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动收益比较稳定并且今后仍然保持稳定,再配以相应的信用担保,  相似文献   

17.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保护投资人及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等法律及相关法规,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在中国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  相似文献   

18.
高永深 《河北法学》2008,26(6):102-106
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尚属于创新的融资方式,其法律本质是债权在摆脱特定的身份色彩过程中,具有流通性的证券与作为信用担保的信贷资产的结合。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法律风险。为了有效地规避风险,增强参与者的信心,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关系体系,要力图构建出风险隔离机制以实现融资的效率性与安全性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分析具体的法律关系,找出"利弊"之所在,并对权益易受侵害的主体给予特别保护,同时加强法律本身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问题分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说明了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和法律特征 ,探讨了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的法律问题 ,并对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法律环境进行了分析 ,对建立我国调整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制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专利资产在证券化操作中的定位入手,分析拟证券化资产的特征与我国现行立法的要求,提出拟证券化的专利资产本质是专利权的具体权能或者已转化为合同的债权而非专利权本身,同时根据新出台的《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提出拟证券化专利资产必须以进行证券化操作的时间点为界,划分为债权类资产和收益权类资产两种具体形态。最后指出专利资产证券化制度的发展有赖于对拟证券化资产要求的放宽,通过提高无形资产评估的水平和我国专利质量来促进这项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