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复工复产和挖掘新经济领域就业潜力,是疫情中"稳就业保饭碗"的"一体两面"。突如其来的疫情引发了消费、健康、教育等领域的大变革,推动数字经济、康养产业等新业态迎来了高光时刻,并使之成为吸纳更多就业的"海绵"。疫情中,在巨大而旺盛的"宅消费""宅办公""宅教育"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北京地区数字贸易出口额连年增长,且持续高于全市服务贸易出口增速,成为缩小服务贸易逆差的重要动力。其中,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最具出口竞争力,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在海外市场高度活跃,"线上经济"在疫情期间表现出了强大的经济韧性和增长动力。同时,北京在发展数字贸易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缺少应对新形势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3.
贠菲菲 《群众》2020,(16):15-16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南京递交了研精致思的“答卷”,特别是在经济逆势上扬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四新”行动,把延伸消费时段作为培育新消费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了夜间经济在促进就业、拉动内需、改善民生、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综合作用。南京夜间经济发展在完善城市功能、拉动城市消费、推动旅游发展、促进社会就业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就北京市而言,鉴于民企已经发展成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更是解决了80%的城镇就业,故而期待各级政府全方位振兴民企,应对疫情挑战,增强投资消费信心,迅速恢复生产扩大就业,实现经济恢复、就业稳定、社会和谐的目标。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全球经济和就业备受冲击,经济运行的出口、投资和消费三大发动机均严重失速。就北京市而言,鉴于民企已经发展成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更是解决了80%的城镇就业,故而期待各级政府全方位振兴民企,应对疫情挑战,增强投资消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给宏观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已经通过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现出来:今年1至2月我国的工业生产、消费、投资均大幅收缩,部分指标降幅创历史之最。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各地复工复产的进度不断加快,如何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实现经济复苏,已成为当务之急。虽然疫情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较大冲击,但综合来看,疫情的影响是短期的,也是可控的。疫情期间,数字经济表现突出,在疫情防控、物资调配、消费品运送、教育医疗服务、文化娱乐消费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永林 《人民论坛》2022,(9):116-121
近些年,数字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引擎。数字经济时代的消费呈现出生产消费平台化、消费空间在线化、消费主体多元化、消费模式多样化、消费推送精准化、消费体验场景化的新特征。数字经济时代,进一步推动文化消费发展需要处理好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在线消费与在场消费、城市消费与乡村消费、公共供给与个性需求、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等方面的关系,通过正确的消费引导,促进消费升级,推进数字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源自数字技术,以电子商务、智能物流、在线教育、线上文化消费、远程办公和电子政务等为主要形式的无接触经济异军突起。无接触式经济的本质是数字经济,后疫情时代,人与人、人与物的近距离接触将恢复常态,但是无接触经济作为经济创新将持续存在,在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松州》2014,(6)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市场日益繁荣活跃,消费环境明显改善。尤其是娱乐业、百货业、连锁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激活了市场消费,城镇居民的消费习惯在活跃的市场中悄然发生变化,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据国家统计局赤峰调查队抽样调查,2014年前三季度我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89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45元,增长9.5%,增速比上半年快了1.9个百分点。调查显示,我市城镇居民消费呈现四大亮点,即食品消费合理化、保健意识社会化、交通出行现代化、教育文化多元化。亮点一:食品消费合理化。前三季度我市城镇居民人均购买食品消费支出2263元,增长11.1%。从消  相似文献   

9.
技术进步不会使任意职业劳动者获得均等就业机会,常偏向高技能劳动者而引发就业极化,新冠疫情则将加剧这种趋势。基于2011—2019年上市公司员工职业和学历数据变化显示,上市企业存在就业极化现象:销售、技术人员就业量大幅度上升,财务、行政人员就业量增减不显著,生产人员就业量下降趋势显著。理论分析表明,异质性劳动力市场中,技能偏向技术进步更容易替代常规工作任务,产生就业极化现象。新冠疫情影响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将更大规模地替代常规任务工作,加剧就业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群众》2020,(14)
正成本低、机制活,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细胞"、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与此同时,体量小、融资难,普遍存在资源、技术、人才等瓶颈,又成为中小企业难以回避的"成长烦恼"。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中小企业如何寻求突围之道,如何在转型中  相似文献   

11.
张明之 《群众》2020,(16):7-8
在各地“六稳”“六保”的政策支持下,中国正率先走出疫情带来的阴影,复工复产进展显著,消费市场回暖。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人们的预期收入、消费方式、消费心理仍受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发展夜间经济成为可供中小企业、生活性服务业解困的一种可行思路,也是在特殊情况下破解就业难题、提振消费水平的一种应急手段。其实,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夜间经济本身就有其存在的合适土壤。加强政策供给,通过规范市场运行、调节市场供求、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可从制度上保障夜间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长效活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在扩大就业规模,激发就业市场活力方面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新就业形态提供的工作岗位不一定是高质量的,这给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通过对我省新就业形态发展现状的调查,提出发挥数字经济在提升就业方面的作用,还必须大力开展数字技能培训,加大数字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完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大力发展平台型经济,以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发展》2023,(1):33-34
<正>受新冠疫情持续影响,近年来旅游业全面承压,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应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旅游业加快复苏,充分释放其对稳增长、稳就业、扩消费的带动作用,助力新时代现代化强国建设。一、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一是市场缺乏活力。近几年出境游、入境游市场遭受重创,疫情的反复冲击也明显拖累国内游的复苏进程。2022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收入1.72万亿元,比2021年同期减少0.65万亿元,  相似文献   

14.
数字经济的异军突起为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是,数字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个人隐私保护、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变化的挑战。数字经济带来的就业变化在所难免,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需要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要促进国家经济稳健增长,从而保证工作岗位持续增加;二是利用税收政策防止产业变革中的贫富分化;三是培养高水平数字人才,帮助劳动力适应经济转型;四是打造社会保障防护网,支持各种新型就业形式。  相似文献   

15.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正在加速与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面对接与深度融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力量。随着数字经济的强势崛起,女性的独立自主日益彰显,在消费、就业、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了与数据驱动的紧密耦合。数字经济为女性提供了全新的平台,激活了女性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的"双独立"进程。  相似文献   

16.
《群众》2021,(11)
正扩大消费、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夜间经济是促进大众消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渠道。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夜间经济的消费方式、消费业态、消费结构等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为此,必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特点,推动夜间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钱振华 《群众》2020,(8):70-70
疫情阻击战亦是经济保卫战,中国是外贸大国,不仅产品国际化,产业链和原材料也全球化,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全局,任何一个产业、行业、企业都不能独善其身。今年3月以来,受全球疫情影响,聚集性、体验类消费行业复工难度大,制造业企业复产率逐步提升但又面临订单难,经济复苏缓慢。  相似文献   

18.
金玉梅 《群众》2020,(8):45-46
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地对我国消费短期内造成较大冲击,扩大消费成为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也印发《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的若干举措》,这都释放了鼓励和促进消费的积极信号。因而,在不断巩固拓展我省疫情防控成效的形势下,有效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速消费“回暖”,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劳动力市场极大富余、工业现代化、数字信息化、经济市场化的新形势下,残疾人就业仍是一个永恒而崭新的话题。在就业市场中,就残疾人而言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树立信心。在就业实践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不同的阶层、不同的领域对残疾人就业有不同的认识。然而,残疾人在就  相似文献   

20.
消费是我国经济、产业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源泉。疫情危机后,提振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消费券短期刺激消费,可以尽快启动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周期,但打造国内经济循环市场,冲抵国外疫情对外贸的影响更为迫切。投资民生、保障民生,提高国民劳动收入份额,是释放国民消费潜力、形成新的复杂环境下国内经济平衡的关键。打造中国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逐步建立国民对中国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信心,可激发民众长期消费热情,助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