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渤海 《法制与社会》2011,(24):129-130
行政诉讼原告是行政诉讼参加人的重要构成部分,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标准和实际认定,与行政审判程序的启动密切相关,影响甚至决定着行政诉讼中司法管辖权的领域及公民获得司法救济的范围。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我国现行法规制下的行政诉讼原告资格问题,探讨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认定标准的发展与完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演进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经历了从“无标准时期”到“法律规定的标准时期”再到“合法权益标准时期”的发展过程 ,至今在立法上与世界发达国家基本同步 ,但在实践中对“合法权益标准”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限制了原告资格。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要求发展行政诉讼原告资格 ,在其属人因素上 ,应强调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逐步放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 ;在其属事因素上 ,应逐步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在其发展方式上 ,应依据我国基本国情 ,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3.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行政诉讼法中,没有对原告资格(起诉资格)问题做出明确的界定。然而,在行政诉讼中,谁有资格就某一具体的争议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救济,是行政诉讼程序首先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行政效率会不会因为行为人滥用诉权而产生的消极影响,也关系到整个诉讼过程能否正确而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作为行政诉讼活动的基石,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关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规定及其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新说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从我国通用的原告概念和《行政诉讼法》关于原告资格规定的瑕疵出发,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在最近的司法解释中推出的界定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新标准的不足,提出了看法,并推出了自己的标准;此外,又对行政诉讼实践中存在的特殊情况下的原告资格问题,以及如何构建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艾晨 《法制与社会》2013,(15):126-127
本文通过对比阐述三个关于行政诉讼法中原告资格的案例,深入探究行政诉讼中原告资格认定的标准,并通过"利害关系"为核心的认定方法,以最大程度的保护相对人权益为目的,从而进一步完善行政诉讼程序及其实体内容。  相似文献   

7.
8.
原告资格转移制度是私人权益得以充分保障的前提。相对人的权益侵害和其权益获得救济之间存在着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差内,权益受害者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死亡或者在法律上消灭,因此有必要规定原告资格转移制度来保障自然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9.
10.
举报人在行政法上规定的权利状态是判断举报人是否享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基础。举报人的权利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关键因素权利、利益以及关系相结合可以判定举报人的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当前只有在法律规范中明确规定举报人可以获得奖励及答复的权利的时候,举报人享有提起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举报人其它的举报权利被侵害的时候需要综合权利、利益及关系因素才能判断举报人是否具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为了公共利益,可以将举报人的原告资格由有限拓展至扩大,即可以在与行政公益诉讼相关的方面赋予举报人更广泛的原告资格。  相似文献   

11.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标准设立的意义在于建立一种筛选机制,节约诉讼资源。过窄与过宽的标准都不利于行政诉讼实践的健康发展。原告资格标准应在考虑合法权益与不利影响之合理范畴的基础上设立,同时恰当地运用司法解释的作用以保证该标准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法律制度的建构应当是适应社会的,适应社会的法律制度应当是有弹性的。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作为司法救济形式的第一道门,应该如何把关,成为行政诉讼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法律规定,本文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展望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论公益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萍 《行政与法》2009,(8):93-97
公益行政案件的司法救济问题近年来在理论界广受关注,但司法实践中一直未能解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立法的不完善:一方面现行法律对于何为公益行政诉讼没有明确界定,另一方面对于由谁来启动公益行政诉讼更是不曾提及.本文旨在指出我国现行立法中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缺陷及其对建立公益行政诉讼制度所造成的影响,同时对西方国家在公益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方面的成熟经验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公益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民事权益受损者本应通过民事诉讼获得救济,一旦其请求行政机关介入查处违法行为或解决民事纠纷时往往会引发行政诉讼原告资格问题.本文采实质诉权说认为,民事权益受损者起诉权的认定应以公法请求权为基础,故需以保护规范理论为工具探寻公法规范中是否包含保护私人利益的指向,而非简单以侵权行为影响论或行政行为影响论判断受害者的行政诉讼原...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公益行政诉讼或者涉及公益的案件方兴未艾,但多以失败告终,原告资格的限制是起诉被驳回甚至不予受理的重要原因,故而本文从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入手加以简要分析,提出建立公益行政诉讼制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论行政诉讼中公民死亡后的原告资格转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转移制度所保护的是原始原告的合法权利和与原始原告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承继原告的合法权利。承继原告资格的取得,应基于其所享有的身份权、名誉权、继承权、受遗赠权、公法债权、私法债权及其他合法实体权利,由此承继原告不应受现行法律规定的近亲属范围的限定。承继原告的范围应包括原始原告的近亲属和近亲属之外的遗赠抚养人、公法债权人、私法债权人、受遗赠人、原始原告生前所在的单位或基层组织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依法能够提起行政诉讼的公民即原始原告的死亡为例,尝试探讨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转移制度的立法目的和具体分类。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转移制度的立法目的是为了解决原始原告诉讼权利能力丧失与合法权益保护之间的矛盾。从法益保护角度分析,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转移或是为了保护原始原告自身权益,或是为了保护已转移给承继原告的某种权益,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8.
张芸瑛 《法制与社会》2013,(30):106-107
我国目前的环境行政诉讼制度在构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于原告资格规定过于笼统或狭窄,本文旨在通过对现有法律规定及环境行政行为的分析,在目前法律框架内进行扩充解释,从而为环境行政行为相对人和相关人在起诉权上提供更多回旋的余地。  相似文献   

19.
向忠诚 《行政与法》2009,(10):80-83
在加入WTO的《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书》中,我国承诺享有诉权的是"受到被复审的任何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我国现行的合法权益标准下的法律利害关系标准虽然对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作了扩大性的解释,但与WTO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将法律上的利益作为界定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标准,是我国切实履行WTO义务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筛选机制,其实质体现了法官在决定是否给予司法裁判时的利益衡量,因此利益衡量方法是界定原告资格的根本方法。原告资格的核心是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包括合法权益和因果关系两个主要构成要件,界定原告资格需要对这两者运用利益衡量方法进行分析。利益衡量标准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个案中法官进行衡量时需要对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社会整体的道德情感以及公共政策等社会需求因素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