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稗类钞》载:雍正微服出游,于书肆阅书,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有书生见状顺口高吟:“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雍正“旋下诏杀之”。这是一段著名的文字狱公案,细想一下,  相似文献   

2.
一字联 一字联是字数最少的对联.清咸丰年间,有一个才子出了一个一字联求对,曰:墨.不少人以书、笔等对之,均不巧妙.独有一人对:泉.此对句十分工巧,“墨”字上半部为颜色中的“黑”,下半部为五行中的“土”,而“泉”字上半部为颜色中的“白”,下半部为五行中的“水,“墨”“泉”二字词性相同,平仄相对,确实不可多得,世人称为妙对,千古流传.  相似文献   

3.
关于历史上的文字狱,我觉得重要 原因之一,是王者与书生之间有隔膜。看 一看中国开朝的皇帝,真正出身于"学 者"的大约只有东汉的刘秀。相反,出身 于草莽和行伍的倒是多数,最典型的比 如刘邦和朱元璋。可恰恰是这两位大王, 中原逐鹿很借了书生之力,但掌权之后 却又是最不待见书生和文人的,刘邦对 书生是辱,而朱元璋则是杀。  相似文献   

4.
何集 《法治纵横》2014,(20):48-49
苏州况公祠里有一副对联,上联写的是:“一肩行李,试问封建官场有几”;下联写的是:“两袖清风,且看苏州太守如何”。每每读到这副对联,我都要为撰联者叫绝,短短24个字,化用的是况钟的两首诗,更是把况钟的一生特点概括得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5.
"打了这些年的官司,发现许多部门行政法规和行政行为中有着太多的法律困惑.我正在着手整理这几年的感受和思考,越写感受越多,目前已写了有十多万字了."2008年1月5日,刘家海对记者说. ……  相似文献   

6.
"博客"一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但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就有人写博客了.如果大家有空可以看一下是纪昀(字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官员最早的"博客"了.  相似文献   

7.
"刑"字的本义为残害肢体的肉刑,后来引申泛指刑罚."灋"字的本义是在神判之后令其离去、离开,亦即放逐."聿"、"律"本为一字,"聿"字有区分之义,引申为界限、标准等义,"律"字因此而被用为音律、法律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守"正"不易     
在基层干部选举时,常用"正"字来计票."正"字笔画简单,方方正正,既形象具体,又含义深刻.品行端正、办事公正、为官清正、做人纯正,这些话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做到并始终坚持却并不容易. 《红楼梦》第九十九回,写贾政赴任江西粮道,一开始还比较规矩,勤俭谨慎,不贪不腐,"一心做好官",对"州县馈送,一概不受".  相似文献   

9.
最近,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女儿李敏写了一本书--《我的父 亲毛泽东》。此书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珍贵的材料和照片,有机会 让我们走近了伟人的家庭生活,走近了一位伟大而又亲切的父 亲。 书中让我最为感动而且自认应为世人注目的是,在这个"中 华第一家"中,作为父亲的毛泽东,把对子女的爱集中在一点:从 小把"人民"两字根植在他们的心中。他生怕他们有高人一等的  相似文献   

10.
春秋时期,齐景公巡视纪地(今山东寿光县南),当地老百姓从地下挖到一只金壶,献给景公。景公叫人把壶盖打开,发现里面藏有两片竹简,上面用红漆写着8个字:"食鱼无反,勿乘驽马。"齐景公说:"写得好!按照上面写的意思,吃鱼时吃了一面不要把反面也吃完,可以防止鱼腥太重;勿乘劣马,因为劣马不能走远路。"晏婴就对他说:"您说的不对。'食鱼无反'这4个字,是告诫后代的国君不要耗尽民力!'勿乘驽马'这4个字,是忠告国君不要把小人放在自己身边。"齐景公问道:"照你这么说,纪国的国君有此丹书,应该是很有远见的人了,可是纪国怎么会在我执政的100多年前就被齐国灭掉了呢?"晏婴回答道:"纪国灭亡是有原因的。我听说过,有道的国君,应把自己的主张写在竹简上,张挂在城门上、里弄上,让全国的百姓都知道。然而纪国的国君虽然有好的主张,却把它藏在金壶里,埋  相似文献   

11.
一个星期天,单位让副科级以上人 员去参加"三讲"考试,因为准备不足, 我们便带了书打算作弊。到考场一看, 却见很多人竟然都有答案,而且是打印 好的很正规很清晰。开考前主考官讲一 番话,大意是组织这次测试是因为省里 来检查,希望同志们配合一下,待会儿 有检查组来时大家"做"题要"含蓄"点 儿,耍等检查组走后才能交卷云云。等 发下试题来后,却见旁边一人不写也不 抄坐着玩,还不时地指导我们说某题很 长字写小点儿要不写不开,全然一副过 来人模样。等检查组转过去后她就拿出 一份早做好的试卷交上,见我们脸露羡 意,她说还有比她更好的根本不用来考 场,有人代做或连做也不做直接就写上  相似文献   

12.
中国福文化     
过春节贴"福"字的习俗,是从南宋开始的,一直延续到今天,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年根底下,去集市上闲逛,到处都是红彤彤的"福"字和对联,把眼睛都晃得花了.那些大红的"福"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五花八门.圆的、方的、镂空的、描金的,应有尽有.从行书、草书,到隶书、楷书,再到小篆,各种字体大显神通.这些"福"字,表达了芸芸众...  相似文献   

13.
"灋"字的形成代表了先人对文字形成时期有关法现象的朴素认识,探究"灋"字的起源与古老法律传统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法文化有意义的一个切入点.古文字在战国至西汉中期在形体上发生演变,而古"灋"字在这一时期也逐渐演变成"法",在目前出土可见到的实物材料中所见法字,可以为我们大致展示出这个演变的过程.从"灋"到"法"的变化,一方面是古文字演变大趋势使然;另一方面又是因为同时期与法律相关的社会基础情况与人们对法律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使法字所表示的字义相应变化,从而成为推动在日常使用范围中今"法"到逐渐取代古"灋"的强大内因.所以,古"灋"到今"法"之变化,是继考察"灋"字字源后,研究中国传统法文化在秦汉之际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作为粉彩的一脉分支,浅绛彩,在晚清一改雍正以来程式化的官窑粉彩意匠,对粉彩用料技法做出了一些改变,以此来追求中国画在瓷器上的表现。最近几年以来,国内艺术品交易市场,始终保持着对于晚清民初时期,景德镇出产的浅绛彩瓷器高企的需求。不仅如此,以"雅昌收藏网"网友群体为代表的民间收  相似文献   

15.
意外     
何爱华在月亮湾乡机关工作,平时业余时间喜欢写写画画,练得一手好字,虽然称不上书法家,但在当地却也小有名气,偶遇乡邻红白喜事,总有人求他写几副对联.乡里开大会的时候多,什么动员会、现场会、总结会、庆祝会等,这种场合,会标、对联是不可少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光荣榜、宣传栏、标语口号,实在应当配一个专门会写字的人.目前,理所当然非何爱华莫属.他也将此作为本职工作,有临时决定开会什么的,他随叫随到,乐意接受;有时还要夜晚突击,他一点怨言也没有.一天,乡里召开同乡会,一位曾在月亮湾乡工作过的李书记应邀出席.会议开始时,李书记特意“欣赏”了会标对联上的字,一会儿便皱起了眉毛,对陪同的余乡长说:“这会标上的字比工艺美术装潢门市部我那侄儿的字怎样?”余乡长当然明白,李书记的侄儿在工艺美术装潢门市部当经理,立即连连摇头:“不敢比,不敢比.”后来,乡里开会,会标对联的事就不劳何爱华了,余乡长亲自请工艺美术门市部李经理.这李经理的书法倒未必颜柳真传,只是李乡长经常光临门市部,白面书生进去,红脸关公出来.何爱华也并未失业,他一点也不恼,反正不会少工资,还是那种乐天派.业余时间他依然保持着写写画画的爱好.唯有妻林芝常在家里数落他:“别人瞧不起你,你不知羞耻,还孤芳自赏,暗自得意.”他  相似文献   

16.
为官五十余年,清风两袖;过手万千财物,一无所取。这是后人为赞颂唐代廉吏李勉而写的一副对联。李勉的祖父官封郑王,是唐高祖李渊的第13代子孙。唐肃宗、唐代宗年间,李勉官至宰相。当时,唐朝建立已过百年,宗室子弟大多骄奢淫逸,早已丧失了太宗时代勤政爱民之风。而李勉从入仕到老死,为官50余年,始终清廉正直,不贪不渎,关心民瘼。李勉年少之时,就以不爱财货著称。他曾客游梁、宋,与一诸姓书生同行。这书生染病将死,取出身边金银交给李勉,对他感激地说:“左右无人知,幸君为我葬,余则君自取。”为使他安心地闭上眼睛,李勉答应下来。到安葬之时,…  相似文献   

17.
雍正夺嫡案     
刘睿  君刚 《江淮法治》2008,(6):40-40
“雍正夺嫡”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清世宗雍正帝是如何登上金銮宝座的,历来众说纷纭。一说康熙帝本意传位于第十四子,临终前写下“传位十四子”的遗嘱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狡诈的雍正帝设法得到遗嘱,在“十”字上加上一横一勾,变得“传位于四子”;  相似文献   

18.
《检察风云》2007,(19):77
乾隆青玉"古稀天子之宝"和"八徵耄念之宝"均为交龙纽方形玺,阳文篆书."古稀天子之宝"与"八徵耄念之宝"为一组,两方玺同盛放在一紫檀雕云龙匣内.匣盖面雕云龙海水江崖,盒内饰有金质乾卦符号,以代表乾隆的"乾"字,乾卦又代表天.……  相似文献   

19.
《法律与生活》2017,(24):46-47
不可忽视的细砾 28岁的陈女士回忆说:"我记得在一节小学语文课上,同桌问我一个字怎么写.语文老师看到我们说话后,不分青红皂白就让我到讲台前罚站.我委屈地哭了.老师却说':现在才知道哭?'还是让我整整站了一下午!回家后,我向我妈诉说自己的不平遭遇,却招来一顿暴打.从那以后,我变得特别不爱说话了."  相似文献   

20.
相传,古代有一位贪官,贪财的方法与别的贪官不一样,还挺有"学问"。他的案台上有两个牌子,一个写着"情有可原",一个写着"理无可恕"。告状的人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