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洋  马德普 《理论视野》2013,(4):40-43,46
法国大革命虽然试图彻底划清与旧世界的界限,但却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成为历史"连续性"实现自己的手段。托克维尔以这一"连续性"的发现而破解了大革命的自我神话,揭示出这种历史连续性在旧制度、大革命与革命后社会中的表征,从而将对大革命的解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托克维尔成功之处,也构成了他突不破的局限。突破这一局限是《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留给转型社会中人们的一个历史思考。  相似文献   

2.
张铭 《理论视野》2013,(4):29-34
《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将影响革命的长时段原因与短时段原因结合起来,力图找到一种能理解大革命起源的阐释原则。这一努力使托氏在大革命造成的社会断裂背后,发现了历史自身内在连续性;在大革命带来的冲击的背后,发现它的创新极为有限。对处于社会转型中的"后发国家"来说,法国当年的困境具有自己的"现代性",而书中体现的方法论与立场所具有的"超前性"也使其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指出,法国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强化与传统社会自治共同体的衰败,这两者间的互动互促关系是"旧制度"与大革命形成的内在机理。这一观点是相当有道理的。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有效的城乡自治传统,是中世纪法国封建制稳定存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而这一基础被动摇之日,也就是法国封建制度解体之时。历史地看,成功的人类文明都需要有广泛而有效的社会自治作为自己的基础,而社会转型成败的关键在这个意义上,维系于社会能不能因应时代变迁而更新自己有可能落伍的自我治理形式。传统的社会自治如何实现自我超越,是托克维尔留给我们的一个后续性课题。  相似文献   

4.
《旧制度与大革命》在对法国君主专制的具体分析中,勾画出专制集权制国家类型的一些共同特点:它以社会资源的某种"自由流动"、特别是小土地所有制为主要经济基础,以对"全能国家崇拜",以及民众的自私、精神"碎片化"为思想文化基础,以中央集权的官僚制为组织手段与制度要件,进而形成一种没有法律、制度等"正式约束"的君主集权。本书可谓一部研究专制集权制国家类型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5.
外曾祖父在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亚历克斯·德·托克维尔生于1805年,出身法国穿袍贵族,相对于佩剑贵族,他们主要出任文官。托克维尔家是法国“世族”,历史可以上溯至12世纪,其先祖参加了征服者威廉入主英伦的黑斯廷之战,获得了在诺曼底的封地。  相似文献   

6.
法国有两位伟大的作家,各自写了一部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伟大作品,他们就是雨果(1802—1885)和托克维尔(1805—1859),雨果的《九三年》、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均是作家生前最后一部有影响力的著作,和各自代表作(《悲参世界》与《论美国的民主》)相比,篇幅和知名度都要小,但都是被低估的巨著。  相似文献   

7.
甘正气 《团结》2013,(1):52-54
2012年年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主持听取专家学者对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时,向与会专家推荐了法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王岐山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这本书里究竟说了什么?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轻视农民,忽视农民运动在革命中的作用;指责湖南农民运动‘过火’;拒绝刊登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成为数十年来各种党史著作和学者论证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犯有右倾投降主义的主要论据。本文以陈独秀在大革命前后关于农民问题的有关论述为依据,结合时代背景,对陈独秀农民问题思想加以梳理,力图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以大革命前后为中心对陈独秀农民问题的认识展开考察,不仅有助于深化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也有利于推动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伟  任飞 《学理论》2013,(15):163-164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与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共同创办。上海大学在极短的时间内,成长为中共早期培养革命干部的"红色学府";而黄埔军校也成为举世闻名的军事学校,一时有"文有上大、武有黄埔"之称,两校成为国民大革命的"左膀右臂"。  相似文献   

10.
王国学 《理论探讨》2004,1(6):121-123
1921-1936年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萌芽的重要时期.此时期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包含相互关联的"反帝联苏"两项基本内容,并且围绕中国民主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成为其后整个国际战略思想的基本雏形,为后来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发展规定了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朱沅沅 《理论视野》2012,(11):61-63
将小说《双城记》置于其诞生的历史背景之中,结合狄更斯的创作经历和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的分析,探讨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解析他所塑造的有争议的革命者和群众形象以及他对大革命所持态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党史学界对于大革命失败前党内民主生活的看法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一般认为大革命失败前存在着陈独秀的家长制、一言堂等等。这种观点最早出自党中央的文献,即《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里。其要点:一是中央不受群众监督;二是“首领”专断;三是党内民主完全变成空话。笔者对此三点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为了认清大革命失败以前党内政治生活的全貌,必须结合当时的实践,看一下党内政治生活哪些方面表现不足,哪些方面还是很正常的,这样,才能得出一个较合乎实际的公允结论。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4)
冯玉祥与苏联的关系最早是源于各自的利益,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走到了一起,并开始建立早期的合作关系。本文力图通过对大革命期间,双方所处的不同历史环境以及各自的利益冲突的研究,深入挖掘大革命期间苏联与冯玉祥双方关系破裂的渐变过程,客观地分析了冯苏关系变化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徐世杰 《理论探讨》2005,4(2):111-115
在大革命中,由于中共还处于幼年的不成熟阶段,对于马列主义的理论掌握得不够准确、完整,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尚缺乏深刻的认识,还不善于将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即没有完全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学风。因此,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党的领导机关没有能够领导全党巩固和发展革命的胜利成果,反而采取一再的妥协退让政策,使革命遭到失败。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比较符合中国实际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使党在工农武装割据的条件下发展壮大起来。  相似文献   

15.
16.
李萍 《学理论》2010,(6):29-30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瞿秋白、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索,这些探索与贡献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不可缺少和智慧闪烁的一页,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做的探索与贡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提供了最初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是指从1921年7月到1927年7月这段历史时期,在该时期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特色。对今天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是:要结合农民的实际和党的中心任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这是有效地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要改善教育者的形象,提高其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8.
大革命时期是党的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党既要进行国共合作,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和纯洁。由于注重党员数量却忽视质量、党内思想教育缺乏、党内纪律松弛、部分党员脱离群众等原因,党从思想教育、组织建设、严肃党纪等方面对保持党的纯洁性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大革命时期党的纯洁性建设的启示如下:发展党员要以质量为先,思想上入党是前提,加强对党员的纪律要求,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19.
法国大革命所以发生的历史背景,从多种角度为后人提供历史启示。其中,关于政治稳定的一系列影响因素,亦是可供深刻思考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36)
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光荣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代表着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两种方式。两次革命的历史背景、进程以及结果都大相径庭。法国在革命后经历了漫长的斗争与反复,而英国则很快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我国社会正处在变革阶段,应当从两次革命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戒,找到适合自己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