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中国新的世界发展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西周 《理论导刊》2006,2(4):12-15
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正确判断;是中国提出的新的世界发展观;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中国外交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国际意义。学习和坚持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努力构建和谐中国,并为构建和谐世界作贡献。  相似文献   

2.
"和谐世界":中国国际战略的新发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同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一脉相承,是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的核心和主要目标是,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和普遍繁荣;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战略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建设“和谐世界”是一个长期奋斗历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世界范围内反全球化思潮的兴起,国际范围内关于全球化的论争达到了新的高潮。与此同时,伴随着全球化纵向和横向上的拓展所导致的全球不平等、不公正现象越来越突出,全球正义问题凸显。全球正义不仅是当今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价值追求,也成为整合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冲突的基本线索之一。在当下,全球正义的实现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过程,既不能完全依赖于全球化,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反全球化,而是要依赖于两者的互动,依赖于全球主义者和反全球化者所提出的问题的双重反思。如果说,全球化是一个正题,反全球化是一个反题,那么,和谐世界就是一个合题。中国共产党人的和谐世界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价值理想,为促进全球和谐打开了新的认识视野,不啻为一种新型的全球正义观,对于整合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冲突、最终促进全球正义的实现具有长期的规范、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表明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价值立场、原则主张和平台机制,呼应了全球问题治理呼唤更多中国声音、期盼更多中国方案这一时代要求,传递出中国共生多赢的大局视野和勇于共谋世界人民福祉的国际担当。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在过去五年国家治理活动和国际参与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理念的重要性,这一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观,必然会影响中国国际贸易治理机制安排以及全球贸易治理格局。在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国际贸易原则、贸易安排及实践活动,并在纵观国际上其他国家现行的国际贸易治理机制及贸易安排基础上,提出应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战略推进我国参与全球贸易治理的观点。具体而言,中国可以从深化"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全球贸易治理绿色化、数字化发展,在全球贸易治理中融入价值链理念,提升中国在全球贸易治理机制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等方面,为全球贸易治理理念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乔玉强 《理论导刊》2024,(3):110-117+124
从唯物史观视角来看,全球治理是一种基于价值支撑和价值目标的世界历史实践,会随着民族区域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诉求。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治理价值曾在传统解构和现代建构中发挥过历史性作用。然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资本宰制的全球治理已经达到其历史效能的极限,世界历史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全球治理须实现从“统治”到“治理”的价值转变。因此,全球治理的价值重塑必须遵循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客观规律,以现阶段人类共同体存在样态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现实基础,在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共存中为全球治理价值注入新内涵,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全球治理观变革全球治理价值目标的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7.
《党政论坛》2009,(18):8-8
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重点讨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国际贸易、发展等当前国际社会最为关心的问题。国务委员戴秉国代表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对话会议并就上述议题阐述了中方原则立场。  相似文献   

8.
刘萍 《理论导刊》2007,(5):102-104
国际私法的精神实质与和谐世界理念的基本内涵具有相通之处。和谐世界理念下,国际私法应更注重追求普适的国际正义;法律选择方法论上应多种方法兼容并蓄;应更重视非诉讼争议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全球治理方案是以全球性问题为导向的,全球性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如何克服和解决公共性问题。中国全球治理方案内蕴着以共商共建、共享共有为本质内核的公共性实践意蕴,它追求全球的治理问题、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话语和治理目的的公共性。中国全球治理方案的公共性指向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鲜明的价值立场,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和发展,彰显出其内在的公共品格与公共关怀。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1,(6)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权力由西向东转移趋势明显,世界需要更加公正合理、反映时代变迁的全球治理体系。美国等西方国家希望护持其全球治理中的优势地位,遏制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中角色的加强。场域是一种社会学的概念,但由于其广泛的主观性、联系性以及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可以扩大传统研究的范围,进而应用到政治学的研究之中。目前中国亟须提升参与全球治理能力,通过对场域理论分析,可以建构一种提升治理能力的理论路径,进而可以为思考中国如何提升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朱虹 《理论视野》2012,(8):67-70
全球公民社会(GCS)是“西方中心论”影响下的一种全球治理政治主张,指相对于主权国家和政府组织之外的国际社会领域。它建立于社会运动基础之上、以非政府组织和跨国移民为核心,将国家间的互动视为给定的不变因素,推崇超国家的政治认同,旨在将公民身份认同或群体政治认同的视域延伸到区域或全球。在国际关系中侵蚀着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相似文献   

12.
王云芳 《理论导刊》2006,(9):125-128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是对当前国际秩序的规范性补充,它提供了容纳不同规范价值的框架,创造了制度发挥规范价值的文化氛围,使各种国际行为体能够彼此友善交流并达成共同认知。但“和谐世界”理念的普及化过程中也会遇到种种困难,我们要努力寻求一条普及“和谐世界”理念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3.
刘新成 《民主》2009,(1):5-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随着外国技术、商品和人员的大量涌入,“外来文化”、“文明的冲突”等等学术词汇也不时听闻于街头巷尾。但是何谓“外来文化”?怎样理解“文明的冲突”?或言之,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外来事物?应该如何与外部世界相处?对于这些问题,目前人们尚未形成理性共识,这显然不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拟就这些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30)
在"村居型"社区内部存在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三大治理主体,在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以各自利益为结点的网络。分析社区内外不同性质权力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这些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建构并维持社区内外的各权力主体之间的有效协调与合作,从而实现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的秩序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5.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的19世纪中叶,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处于对抗之中,欧洲无产阶级运动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不断兴起。一个以资本主义国家为新兴主导力量,封建君主制国家和广大殖民地为传统守旧力量的世界格局正在逐渐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从唯物史观视角对此进行了科学批判,阐明这一世界格局是资本主义进行全球剥削和压迫的工具本质。他们认为,要构建"自由人联合体"必须变革这一世界格局,变革主体是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代表的革命阶级,变革方式是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立足国内外两个百年大局,深入理解《共产党宣言》对世界格局的科学论断,可以为变革现有全球治理体系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启示。  相似文献   

16.
全球治理是多元主体在不同领域内的不同层面上共同行动的网络及过程,非政府组织作为全球治理中一个主要的行为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非政府组织的问责是指对非政府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与后果追究责任的活动、过程以及各种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安排。非政府组织的"战略三角"问责模式包括价值、支持与合法性、运营能力三个维度,将问责与非政府组织的使命实现紧密相连,解决了问责体系中如何去满足最重要关系人需求的关键问题,为其生存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合法性基础,有助于更好地履行职责并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17.
正规则制定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首要条件是其能否在全球治理的规则制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西方国家依靠规则等手段治理世界,在国际规则制定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大国,制定国际规则的意志和能力不足,尚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规则制定者。制定规则的意志取决于中国的对外政策目标,而制定规则的能力则是国家在对外关系领域中"软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若只是接受别人制定的游戏规则,必然无法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  相似文献   

18.
试论和谐世界理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和谐世界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是对中国传统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我国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和深刻思考。这一理念作为对国际社会发展方向的战略思考,在价值上区别于权力政治的自利特性,在实践上立足于当前不完善的国际关系现状。它不是以激进手段颠覆现有世界秩序,而是希望对国际关系中一些不利于全球和平与发展实现的消极因素进行改良。和谐世界构想将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实践与国际社会的整体发展进行对接,并避免了国内发展与国际形势可能出现的不协调或矛盾。  相似文献   

19.
和谐治理:公民权利与社会均衡机制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激化,敏感性的突发事件的频发,公民利益诉求困难、公民权利表达缺乏途径,使得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一治理主体,因社会结构的层次分化走向多元共治的转变。重视公民权利及公民利益的表达,规范制约政府权力,建立行政程序制度、社会协商制度、提高人大代议能力的制度,是民意表达的有效途径和社会均衡机制建立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吉登斯作为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或曾经作为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其重要作《超越左与右》一书中,提出了超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全球世界主义秩序”理论。这个理论是他全球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