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学者们站在各自的立场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提出各种问题和看法。这些讨论一方面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和知识,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许多困扰。从做好民族工作的角度,我们应当去了解这些声音,去了解这段历史与当下的关联。一"中国有56个民族",这既是大众熟知的常识,也是今天民族工作的基本前提。但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1979年6月6日,国务院发布公告,宣布基诺族为单一民族,为第56个,之后就没有识别认定新的民族,于是,我们有了"56个民族"的说法。基诺族和很多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起初并没有现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全民性民族识别工作,使我国境域内原本具有充分文化属性的族群共同体转型成为强政治属性的国家民族,为新生民族国家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制定和施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地方知识.作为这一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给予了充分关怀.其“充分尊重主体自觉选择身份”的慧思,不仅为20世纪50年代开始并持续至80年代末期的民族识别制定了“名从主人”的工作原则,科学识别出构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55个少数民族实体,而且对过去民族识别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遗留的但在当代社会由于受多重利益关系诱导而表现得尤为突出的“名不符主”、“主不从名”进而诉求“再度识别”的问题也具有充分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在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中提出了很受人们关注的概念,即“人口较少民族”,也称“少民族”或“小民族”。在我国56个民族当中,有22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在10万人以下,即人们所说的人口较少民族。这22个少数民族不仅每个民族不足10万人口,而且人口相加起来也就63万人。这22个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加快他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却是很大的。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大事,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新世纪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之后云南的民族识别,是为了实现民族平等而进行的一项政治性学术工作,从学术史和当代民族史的视角对民族识别的研究不太多,至今还没有从宏观总体的学术总结。从对云南民族识别的研究进行基本的分类和学术回顾,可以看出云南的民族识别是云南当代民族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实践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5.
回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但是,回族作为一个具有法律效应的、固定的民族指称,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工作时才确定的。回族族别的认定,使得回族历史上存在着的地域差异在“回族”这一名称下得以增强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共同的民族心理。更由于我国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一些已经边缘化的回族群体,增强了民族自我意识。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回族群体,由于历史上政治的、经济的或自然环境的原因,在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上发生了变化或改籍于其他民族。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这是我们党关于民族理论的重要创新成果。但也有同志对此有一些不同意见,即赞同提民族交往交流,而不赞同提民族文融。分析产生这种认识的主要原因,在丁将民族交融等同于民族融合了。因此,厘清民族交融与民族融合的联系与区别,就成为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初开始的民族识别工作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也是中国民族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适应于制定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以及在民族地区实行民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国后进行民族识别,已经确定了五十六个民族(包括汉族)的族称。但是,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并没有结束,有的人们共同体尚待识别,如云南、西藏的岔满和僜人等;也有虽已经确定了民族成份,但又提出了重新识别的。经过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上述两方面的要求更甚。再者,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民族的成份和族称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民族识别工作不仅目前需要,而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也需要。在民族识别工作中,应以斯大林的民族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全面贯彻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从1953年起,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考察工作,辨别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称。识别考察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出发,按照科学认定与本民族  相似文献   

10.
老挝的民族识别与划分及其未来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介绍了老挝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称谓和族群划分,对老挝民族识别和划分的最新资料进行了介绍和分析。通过介绍和分析,作者认为老挝在民族识别和划分的实践中,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不教条不照搬,在理论和实践方法上都有所创新。最后文章还就老挝民族整合,■罗化与老挝民族未来发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广西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城市中定居与流动的民族成份和少数民族人口将会越来越多 ,城市民族工作将越来越复杂 ,其地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此调研报告总结了近年来广西城市民族工作的主要成就 ,分析了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索了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建国以来,贵州民族语文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五十年代民族语言的调查和文字的创制及民族文字的试行工作的蓬勃开展,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语文工作的恢复和发展。由于各个历史阶段的限制,贵州民族语文研究取了优异的成绩,但也有许多不足,今后应该加强民族语文工作的法制建设,加强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加强对外联系与合作,走一条有地方特色的学科建设与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13.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学校发展和进步的灵魂,学风建设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老师和学校的指导。民族院校的学风建设工作和其他学校相比存在一定差异,存在更多的困难。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分析了民族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辅导员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浅谈贵州省的民族立法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贵州省民族立法的全面情况及民族立法为民族自治地方带来的显著效益和成绩。同时指出了民族立法工作进展还不平衡和存在的不足。对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特点和将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论述,并对民族立法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的西南民族分类,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代以来的民族分类传统,另一方面又受到近代西方学者建立在语言学、民族学基础上的分类方法的影响.可以看到,民国时期,从事民族研究的知名学者,先后都尝试着对西南民族进行识别与分类.此外,随着国内、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民国中央政府和西南地方政府也先后对西南各省的民族情况进行了调查.然而纵观整个民国时期,无论是学者还是政府部门,对西南民族究竟有多少种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而这是与当时国人的民族思想和国家观念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完善民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时远 《传承》2011,(13):64-66
政策是国家意志观念化、主体化和实践化的反映,体现了国家意志的政治理念、人民利益、法律精神、权力限定和权益保障等效应,是社会各个领域的工作指导原则和工作行为规范。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事务,国家根本大法宣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是指导民族事务的宪法原则,也是制定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体现了我国政体的结构特点,也集中体现了民族事务各方面的政策原则,这一制度的法律化,也使民族政策具有了依法制定、依法执行的特点。因此,落实各项民族政策,在实践中完善民族政策也就成为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教育权的法律法规保护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区域自治教育权对于民族地区尤其是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民族教育乃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家非常重视民族区域自治教育权的法律法规保护工作 ,取得了很大成绩 ,也存在一些问题。国家和民族自治地方加强二级多层立法是有效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教育权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我国民族法制工作的现状,对我国当前城市民族立法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与城市民族工作的需要,提出完善城市民族法制体系、立法程序、立法内容,提升立法技术,强化城市立法实施环节等构想,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新形势下城市民族立法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工作实践贯穿着民族工作与社会经济、政治、宗教、教育等各项工作相统一的思想 ,其中又特别重视处理好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民族工作规律与教育工作规律的关系。“三个代表”思想不仅为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和精神源泉 ,也为 2 1世纪中国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苏文 《前沿》2007,5(8):36-37
进入21世纪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许多问题,笔者就针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以及新的民族发展观、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能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