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卞敏 《唯实》2014,(4):84-86
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境界名垂青史。他生于苏州,死于徐州,曾在江苏多地为官,与江苏结下了不解之缘。范仲淹为官江苏,多所建树,历史影响深远,后人永久铭记他的功德。  相似文献   

2.
<正>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曾经率军有效抗击西夏,后官至参知政事,并主持了著名的"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的先导,真正做到了"出将入相"。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范仲淹应挚友滕宗谅之邀,挥笔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抒发人生感慨道:"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  相似文献   

3.
张映勤 《党课》2012,(12):118-119
岳阳楼是因了一篇文章而闻名天下的,这就是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中学课本总少不了这篇名文,20多年过去了,我基本上还能倒背如流:“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至少让两人一楼一名言流传于世。两人就是范仲淹与滕子京,一楼自然就是岳阳楼了。至于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早已成了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1,(1):84-84
提起范仲淹,不禁使人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中那句荡气回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这千古绝句正是范仲淹一生的真实写照,他为官心怀社稷,廉洁奉公,世人称他为“五胆忠臣”。  相似文献   

5.
梁衡 《党建》2010,(6):33-33
近年来,在经济繁荣、政治改革、反腐倡廉的背景下,年年有各种各样关于范仲淹的纪念会、研讨会。为什么我们要为1000年前的一位古人举行纪念和研讨会,我以为有如下理由。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不经意间听到有人称其为"父母官",顿时引起警觉,当即温和地纠正说:"你们才是衣食父母,当领导的只能做人民群众的儿女,我们什么时候也不能乱了辈分呀!"  相似文献   

7.
齐夫 《学习月刊》2012,(7):49-51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宋真宗率领百官从东京汴梁到安徽亳州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万人空巷,热闹非凡.男女老少争先恐后地跑去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在应天府书院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几个要好的同学跑来叫他:“快去看皇帝啊,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  相似文献   

8.
9.
很多人认为,沉默是金。心学大师王阳明在给自己学生的一封信里说,沉默虽然是金,但是在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沉默有可能也是险。他认为,沉默有四种,其一是有疑问不学不问,叫愚蠢的沉默;其二是装老好人,叫狡猾的沉默;其三是故作高深,叫欺骗的沉默;其四是深知内情,却装糊涂,“自托于默以售其奸者,谓之默之贼”。什么是“默之贼”?王阳明已经给出了它的具体特征。换成今天的话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少说为佳。这样的人往往只谋身,不谋国;只讲个人利益,不顾事业得失,只要不危及自身就不反映、不献策,甚至放任危险发生,是典型的逃避责任,不担当、不作为。这样的人多了,国家面临的风险和隐患就大了。  相似文献   

10.
夜读“楚王割鼻”的故事,感触颇深。故事讲的是:尊卢沙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不惜采用欺君瞒下的卑劣手段。骗局被戳穿之后,楚王大怒,遂下令割掉了他的鼻子。这时,尊卢沙才醒悟:“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祸。”从此以后,他“终生不言”,“欲言扪鼻而上”。  相似文献   

11.
范仲淹卖马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三月,范仲淹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不久,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负责司法刑狱机要事务。这年冬天,范仲淹要回苏州接母亲到广德来,差人听说范仲淹要回家,就着手给他筹集一笔路费。当差人把钱送给他时,他说什么也不肯收下。差人不解地问:"你新上任不久,手中没有什么积蓄。离家千里之远,没有钱怎么回家呢?"范仲淹回  相似文献   

12.
感悟为官     
《湘潮》2011,(12):44-45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梁衡认为答记者问有14个“不要”:1、不要作报告。2、不要抖家底。3、不要居高临下。4、不要环顾左右而言他。5、不要以不变应万变。6、不要有对抗心理。7、不要念稿子。8、不要上专业课。9、不要假装幽默。10、不要借机捧上级。11、讲话的前奏不要太长。  相似文献   

13.
周易 《党课》2010,(4):74-75
一次,龙永图作客央视《对话》节目。主持人间:“您手下有没有比您干得好的人?”龙永图作了妙到毫巅的回答:“当然有比我干得更好的人,但是我从来不感到受他们的威胁。我还是有点自信,我能够控制住局面,并不是因为我能力强,而是因为我能够包容他们。”  相似文献   

14.
政以才立,国以才兴。识才用才,从古至今被视为治国安邦之方略。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更是在治国理政方面成绩显著,被朱熹称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范仲淹的识才、育才选才,在今日看来仍有很好的启迪。第一招,慧眼识才,量力而用。范仲淹说"贤者在位,能者在政,可以医国救民。"一位名叫富弼的青年前来拜访,尽管言谈举止拘谨,但范仲淹赏识他的远大志向,就教导他博通经史,增广见闻,鼓励他参加科考,为国为  相似文献   

15.
管淑珍 《党课》2013,(10):110-111
《说文解字》上讲,“达”的意思是“行不相遇也”。行,《尔雅》上讲:“行,道也。”在甲骨文中,行字写作十字路口的样子,而“行不相遇”是畅通无阻之意。  相似文献   

16.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云:“君子安贫,达人知命?”一个人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人生,保持平常心是关键所在。何为平常心?即“布衣之态,宁可清贫自在,不求浊富多忧。”这既是一种生存智慧,一种战胜自我的豁达和大度,又是一种拒绝庸俗的超脱和清醒,更是一种为人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17.
为官须读书     
一凡 《党课》2012,(18):98-99
清代诗人、《随园诗话》的作者袁枚,在江宁任知县时,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案子:有一天.一名许婚城中李秀才家的女子,被一阵飓风刮到离城90里处,好心的村民发现后将她送回家。李秀才不相信风能刮人90里,遂怀疑此女是与人私奔,便告到县衙,  相似文献   

18.
李立新 《学习论坛》2008,24(4):57-60
忧患意识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坚守的精神品格,尤以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为其代表.从<尚书>、<周易>到孟子、魏征,无不表达着浓重的忧患意识,这些是范仲淹忧患意识的思想来源.范仲淹的忧患意识终其一生,一以贯之,并非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能涵括.范仲淹之后,张载、陆游、于谦、顾炎武、郑板桥、左宗棠、林则徐、黄遵宪等后世士人继承了范仲淹忧乐思想的道统.忧患意识影响了中国历史兴衰治乱的走向,并将在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孙燕 《广东党史》2010,(6):56-56
<正>2009年12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载文,说新华社记者李新民经实地调查采访,并发表了曝光中国五矿下属企业破坏环保的报道。随后,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便致函发表此文的《经济参考报》和新华社,称"报道与事实严重不符",并要求报社"采取必要的措施消除不良影响",同时用新闻发  相似文献   

20.
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