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党史》2011,(8):24-24
陈望道1891年生于浙江义乌分水塘村,1915年赴日本留学。1920年春到上海应陈独秀邀请担任《新青年》编辑;8月,与陈独秀等一起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第一任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  相似文献   

2.
小卡片     
正党史知识党史上的"第一"(四)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920年8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了全国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俞秀松担任书记。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公开性机关刊物——《新青年》《新青年》月刊从1920年9月第八卷起,成为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公开宣传的机关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一度成为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建党史上的第一个秘密性机关刊物——《共产  相似文献   

3.
《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月刊,主编陈独秀。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9月将《新青年》改为机关刊物,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改为中共中央理论刊物。1923年6月至1925年3月曾改为季刊,主编瞿秋白。1926年7月停刊。《共产党》1920年11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月刊;1921年8月后改为中共中央党刊。编辑李达。1922年7月78停刊。《向导》1922年9月138在上海创办的中共中央理论周刊,主编蔡和森。1927年7月18日停刊。《前锋》1923年7月1日在广州创办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主编在秋白。1924年2月停刊。…  相似文献   

4.
正《〈新青年〉季刊》的创办发行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成长的重要时期。深入研究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新青年〉季刊》,对于研究早期中共的思想理论形态和重新认识中共早期活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因此,笔者在《〈新青年〉季刊》原文文献和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创刊背景、创办人、创刊宗旨、主要内容、意义和作用等方面对《〈新青年〉季刊》作一总体上的梳理和探究,以期对该刊物的后续研究作铺垫,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新青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杂志,1916年由《青年杂志》改称而来,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起着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这份杂志又成为党的机关刊物,在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从迁京到回沪再到移粤,自身流变与杂志灵魂人物——陈独秀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新青年》创刊缘起、迁京前后、编辑演变、辗转南北的回溯辨析,力图厘清《新青年》近11年发展过程中的节点事件,廓清部分史实讹误,呈现一个《新青年》发展过程的多面观。  相似文献   

6.
小资料     
凡属本党党员。不但有购阅本党中央机关报之义务,并有努力向党外推销之义务。 为推销《向导》起见,中局已拟印一种颜色广告,不日可寄往各地,各地接此项广告后,应现成c.p.\c.y.同志分送当地书铺、书摊,及前往各学校阅书报室张贴,至要! (注:文中的中央机关报,主要指《向导》、《新青年》等党刊;c.p.\c.y.分别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中央组织部:《各地方分配及推销中央机关报之办法》(1925年3月6日),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卷,第23、24页  相似文献   

7.
从五四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再到大革命时期,《新青年》刊载文章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不仅反映出当时中国思想界发展转变的复杂和曲折,也成为中共早期报刊功能演进与变迁的缩影。从这一时期《新青年》刊载文章类型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新青年》逐渐从思想界统一战线平台转变为党的机关刊物,从而完成其主要功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新青年》诞生于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前夕,成为20世纪早期对中国社会、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刊物。尤其是五四运动后,《新青年》在介绍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思想启蒙方面贡献巨大,并逐渐成为中共党刊。《新青年》由同人期刊转向中共党刊绝非偶然,其中既有经  相似文献   

9.
朝东 《世纪风采》2020,(6):21-24
瞿秋白是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创始人之一。从在中共三大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委员,担任《新青年》季刊主编起,他在大革命时期就先后编辑、主编过《向导》周报、《前锋》月刊及《热血日报》。大革命失败后,他又成为党的地下报刊的首创者、领导者。在他倡导下,党创办了《布尔什维克》《红旗日报》《实话》《斗争》等一批重要报刊,在党的新闻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而他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成为《红色中华》的最后一任主编,为《红色中华》在中央苏区的使命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10.
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当时使用的名称不是共产党。而是“社会党”。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对时局的我见》一文中,提到的“吾党”,使用的也是“社会党”这一名称。  相似文献   

11.
《天津支部生活》2008,(9):60-60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办过多种党刊。 《新青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本党刊。创办初期,它是一本宣传民主与科学的进步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正式成为党中央的理论刊物。  相似文献   

12.
《北京支部生活》2007,(4):20-20
李大钊就义 1927年4月28日,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北京英勇就义,时年38岁。李大钊,河北乐亭人,1889年生,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是《新青年》编辑、主要撰稿人;十月革命后,接受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j1919年积极领导五四运动,1920年在北京发起成立共产主义小组。  相似文献   

13.
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在霞飞路渔阳里6号正式成立。 第一个报道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况的人:1920年,瞿秋白以北京《晨报》驻俄国特派记者的身份前往苏俄,写了大量介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真实情况的文章。 第一个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人:1923年,瞿秋白把中文配到歌谱里。又把译稿发表在《新青年》上。 第一名女共产党员:1920年,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缪伯英是当时北京地区惟一的女共产党员,也是我党第一名女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4.
《新青年》宗旨经历了从“辅导青年修为”到开始关注“现实政治”,再到“转向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的演变。这种演变背后隐含着救国救亡的坚持和终极关怀。如今梳理《新青年》的宗旨演变和不变,可以告诫后人:研究《新青年》需要考察具体的时空环境,不可因人废言;亦不可因《新青年》宗旨的演变而否定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53年,我在北师大马列主义教研室当资料员时,因当时只有《新青年》一至九卷,没有季刊和不定期刊,就到旧书店去淘宝。结果,还真买全了。买来后,我都通读过,但没有下功夫研究,此后很少接触。最近,拿起手头存的《新青年》季刊影印本,认真细读一遍,有了一些想法。第一,《新青年》第九卷第六号标明是1922年7月1日发行的,《新青年》季刊第一期标明是1923年6月15日出版的。为什么停刊一年后又重新出版了呢?中共成立后,继续出版的《新青年》虽然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但仍然有少量文章反映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色彩,这已不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只好暂时停刊。在1922年7月,中共二大上不仅提出了反  相似文献   

16.
《新青年》第八卷转变为中共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是中共党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事件。近年来,不少论者在《新青年》政治转向的原因分析上,不仅强调主编陈独秀思想倾向的影响,而且意识到该刊第八卷出版经费困难这一实际问题的促动作用。本文在梳理当事人尤其是报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共产国际经费援助致使《新青年》转向,或《新青年》经费困难使陈独秀转而求助于共产国际代表,这在史实上、逻辑上均是不能成立的因果关系;仅就出版《新青年》第八卷而言,其经费虽是问题,但并非决定性的,当时陈独秀等完全有能力自办《新青年》的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在上海编辑《新青年》,倡导思想解放运动时,鲁迅便已成为《新青年》的热心读者。他几乎每期必读,还将读过的《新青年》,寄给远在绍兴的弟弟周作人,并在信中嘱咐其要认真阅读。1917年1月,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就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也由上海迁来北京。于是,以《新青年》为营垒,集聚起一批文化精英,鲁迅也成为这个群体的成员之一。《新青年》鼓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给北大吹来一股自由、清新的风,改变着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时,钱玄同已执教于北大。他们因《新青年》而相识相交,后又为《新青年》同仁。钱玄同自称是《新青年》的"一名摇旗呐喊的小卒"。其实,就《新青年》所揭橥的文学革命,陈独秀可谓主将,而钱玄同则是奋勇直前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19.
正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各种学说,可以在北大自由讨论。他的大学理念是:"‘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履任之初,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任文科学长,《新青年》因之由上海迁到北京,并成为北大同人刊物。于是,民主与科学、文学革命、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乃至中共创立等,都成为相因而至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正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以下统称《新青年》)。《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代史颇具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曾对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新青年》杂志登载了大量的书刊广告。这些书刊广告不仅见证了《新青年》从普通学生刊物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刊物、再到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的历史演变过程,而且见证了《新青年》由宣传民主主义到宣传马克思主义、再到宣传社会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