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主义历史源远流长.随着民族主义学说的发展,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的发展日臻成熟,产生了不同流派的民族主义理论,而在学术界对其理论流派的研究亦不容小觑.概而论之,当代西方的民族主义理论流派可以分为:原生主义、永存主义、现代主义、族群-象征主义及后现代主义五大理论流派,上述民族主义理论来源于18至20世纪波路壮阔的民族运动与实践,涵盖了当代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的大部分内容,梳理其流派对当下有着直接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侯春艳 《学理论》2010,(17):84-85
在近代历史中,中国和德国都出现了文化民族主义。这种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文化民族主义是对外来文化入侵的一种反应,它的缘起是各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中德两国的文化民族主义都是在外族入侵的大背景中,在本国知识分子的推动下被缔造出来的。但是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的缘起更复杂一些,它还面临反对封建专制、摆脱分裂实现统一的另一任务,启蒙运动对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的产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在产生时没有遇到这些现实情况。中德文化民族主义的缘起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对此进行比较,目的是使两国共有的文化民族主义这一现象,在各国本土上产生原因的独特性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35)
民族主义作为近代产生的重要政治思想理论,不仅对西方,而且对我国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近代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社会危机,民族主义在唤醒民族意识、反抗民族压迫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作为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先生,其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堪称是我国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其民族主义先后经历了"排满"革命、"五族共和",最后到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族主义,是不断补充和发展的民族主义。他对于中华民族构建的思想,从最初狭隘的汉民族至中华民族,是不断补充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从反清排满,到"五族共和",再到反对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体现着孙中山思想的进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晚年的民族主义实际等同于爱国主义,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高勇 《学理论》2013,(3):94-95
由于与心智史学、心态史学、历史心理学存在着概念界定不清的问题,并且在已有的相关着作中,暴露出理论基础不牢固,对史料地运用不够科学,分析问题过于简单化、片面化等缺陷,心理史学一度处于较为混乱的发展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心理史学在增强历史生动性,扩大历史研究领域,加深对历史地理解及丰富史学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对历史学做出了杰出贡献。对心理史学地完善,需要做到:加强研究者的心理学理论学习;注意搜集充分的有关历史人物个体心理的材料,并要保证这些材料的客观真实性;处理好个性心理的稳定性和变化性之间的关系;坚持唯物史观指导;研究者还要注意自身心理对研究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颜英  何爱国 《学理论》2014,(5):152-154
霍布斯鲍姆是民族主义研究中的现代主义流派之重要代表,建构主义的主要倡导者。其民族主义史学,具有三大基本特点:激进的现代主义、批判的建构主义和谨慎乐观的全球主义。  相似文献   

7.
孙蓉 《学理论》2009,(28):161-162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是与人类文明史上的个性解放、情感自由的历史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自在自为的意义上被认为是绝对的、自由的、无限的。郭沫若与徐志摩是20世纪中国新诗创作中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文章从情感与想象,主观性写法,形式意境三个方面来分析他们诗歌浪漫气质的承继与连贯,以及他们对新诗创作的影响,通过对郭沫若与徐志摩诗歌创作特色的比较,展示出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的开放形态。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的发展,不但向我国的历史传统和固定特性的国家观念提出了挑战,而且对我国的共同价值观的观念也提出了质疑.民族主义意识对于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的内容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我国在民族主义意识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从主要来自三个不同的层面,从次国家的层面看我国目前受到了地方分裂主义意识的困扰,地方分裂主义意识的主要表现是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从国家间的层面来看,我国民族主义意识的问题主要是国家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定位不是很明确,以至于很多在国际交往中的问题被打上了民族主义的意识;在超国家的层面上来看,我国的民族特性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希罗多德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创立历史叙述体,是西方史学的奠基人。他书中所体现出来的进步的政治观和平等的民族观等史学思想对西方史学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我们现今学习历史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反满"到"五族共和"——试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莎莎 《学理论》2010,(14):130-131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渐进的发展阶段,从一开始的以反满为主要特征的反满兴汉、反对满洲贵族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狭隘民族主义,发展到后来的五族共和。民族主义是随着孙中山的思想认识逐步发展深化的,这种发展和深化是顺应时代要求和历史进步的。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反映了他对于中国民族问题的总体认识及其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和原则。就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根源,发展历程作了论述,并力求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作出客观的评价,最后对当代民族主义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卢梭表达了一种与理性主义不同的语言观,认为语言起源于情感而非需要,并且语言的发展是退行性的,语言的发展是一种退化。卢梭的情感主义思想倾向必然导致他对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的区分,他的语言观是他对人类社会进行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划分的必然结果,而其语言观本身也包含着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的区分,这是他情感主义思想的体现,也是他浪漫主义世界观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张石 《学理论》2010,(12):115-116
梁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化著名的倡导者和实践者,20多年间他的史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变化,从《中国历史研究法》概述;构建体系不同;侧重点不同;梁启超史学思想转变的历史根源,这三方面来浅谈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13)
在西方,民族主义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普世世界、王朝国家和民族国家几个成长阶段。现在发生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及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摩擦,民族主义经常是这些冲突与摩擦的一部分。要理解诸如此类的冲突,我们就必须正确理解民族主义。本文在分析民族主义的概念基础上,疏理民族主义的发展脉络,用理性的眼光来评析民族主义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大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是劳动实践和以它为基础的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协同发展。马克思的大唯物史观不仅包括人类社会,而且包括自然界和人本身。历史是在劳动实践活动基础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协同进化。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就是人的形成史、解放史,历史学就是人学。这种理论把自然界以及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因素纳入史学研究的视野,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劳动实践活动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合理因素的结合,体现了人的受动性,也体现了人的能动性。把劳动实践活动作为历史的基础,在唯物主义前提下深刻揭示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历史中的作用,可以科学地回答人的创造性与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性的相互关系这一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把历史学作为人学来理解,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指出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马良 《学理论》2010,(12):131-131
历史法学主张用历史去阐明法律、用法律阐明历史,其哲学基础是反对自然理性的历史主义和浪漫主义。历史法学思想传播广、影响大,作为主创人的萨维尼和历史法学在英国的集大成者梅因的思想是其主流。反理的哲学基础思想注定了其对自然法观念的反对,但是两人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张小炜  成媛 《学理论》2012,(16):280-282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国内国际形势不断变化,民族主义在中国有新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便是:民族主义与网络结合,产生了新时期的民族主义即网络民族主义。网络民族主义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殊性相对于传统的民族主义具有新的特点,使得它的影响更为广泛尤其是对网络民族主义主要参与者和传播者的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故本文将分析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以及消极影响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李建明 《学理论》2008,(18):44-47
民族主义是一种古老而成熟的社会意识,它对一个国家的各个方面均能产生影响。笔者试图通过对韩国民族主义的分析,把握其特性及韩国对外政策中的民族主义性格,将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特定的思维模式并建立一个理论框架来说明它是怎样影响中韩政治关系发展的,并对中韩关系的发展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继承了德国唯心论的浪漫主义想象,将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的自由梦想。德国唯心论的浪漫主义表现为抒情的、个人的美学的浪漫主义,主要局限于文学艺术和哲学宗教领域。它们表现为对无限、绝对精神和上帝的情感迷醉,表现为无力的个人化的感伤和纯粹美学体验,这种浪漫主义不过是主观的情感之梦。与这种浪漫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找到了实现这个梦想的途径——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找到了物质手段来实现浪漫主义的梦想,使梦想变为现实。由此,梦想具有现实的力量。马克思的浪漫主义蕴含"力的隐喻",这种隐喻在马克思的一系列文本中都有体现。这种"力的隐喻"表现在劳动力、生产力和工业力等一系列概念中。这种"力"的载体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作为人类解放的普遍阶级,是生产力和创造力的代表。也是马克思浪漫主义反抗诗歌的创作主体,通过无产阶级的力量,马克思使世界浪漫化了和诗化了。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政治浪漫主义诗人。作为德国浪漫主义的传人,马克思同样具有浪漫主义的反讽意识。这表现在他对无产阶级力量的清醒认识上。无产阶级并不具有"神力",它只是一种历史性的、具体性的主体。无产阶级是一个反讽概念和过渡概念,无产阶级通过自我消解来达到自我实现。马克思由此作为政治浪漫主义的反讽诗人,与德国唯心论的神秘浪漫主义划清了界限。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与青年政治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是1990年代以来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思潮之一。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的民族主义,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政治社会化产生着积极影响;但由于其“应激型”的特点、理论建构的模糊和发展前景的多向性、运动形式的非组织性等也对青年的政治社会化产生种种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