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原生态环境、草原文化和经济发展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草原生态环境是草原文化的载体,草原文化是草原生态环境得以保护的重要武器。草原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要素,它具有外部性特征和生物经济意义。草原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所在,具有注意力经济功能和产业本身的经济价值。合理的经济发展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和草原文化奠定物质基础。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牧区经济发展,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和草原文化。  相似文献   

2.
许海清 《实践》2009,(4):53-54
内蒙古是我国拥有草原面积最多的省份,草原东西绵延2000多公里,分布着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三种类型的草原,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乌拉特草原闻名遐迩.  相似文献   

3.
郭晓岚 《世纪桥》2013,(3):143-144
草原是内蒙古生态安全的屏障,随着草原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依法治理草原水平的日益提高,内蒙古各级政府从各个层面加大了草原保护建设力度、提升了草原战略定位,进一步推进草原管理体制改革、推行草原承包经营,积极做好农区牧区的协调发展、完善草原保障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理论界对内蒙古保护草原资源的各项策略进行研究,本文则对这些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实践》2015,(8)
<正>丰富的草原文化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北方草原是亚洲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早在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时代,北方草原先民就已经开始与西方交往;4000多年前,横跨欧亚大陆的北部草原地带还形成了绵延万里的细石器文化带……纵观历史,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独特的草原文化空间为最早向西开启草原丝绸之路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在汉武  相似文献   

5.
卿如许 《实践》2021,(1):63-63
“草原在哪里?草原就在我们的歌声里。”如果没来过草原,就把草原歌曲当作放眼看草原、侧耳听草原的窗户吧。歌中的草原,是一幅流动的画。画中有“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醉人美景,也有“草原夜色美,琴曲悠扬笛声脆”的岁月静好。听着草原歌曲,仿佛置身大草原之中,那里有洁白的云朵、连绵的草原,还有斑驳的野花和曲折蜿蜒的小路,不远处成群的牛儿羊儿在悠闲地吃草,真的是美如天堂。  相似文献   

6.
《实践》2015,(8)
<正>第十二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以"草原文化与草原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学术研讨,把人们的视野集聚到"一带一路"战略中的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来,这是今年草原文化节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成果。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包含四条古通道:一为沙漠丝绸之路,二为北方草原地带的草原丝绸之路,三为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四为西南地区通往印度的丝绸之路。其中,草原丝绸之路东端的中心地就在内蒙古地区,  相似文献   

7.
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我国高等院校第一1"草原系。他创建了草原分类体系,将全球的草原类型纳入到一个分类系统之内,各有归属。他提出的畜产品单位指标体系,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的划破草皮改良草原技术,使我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帮助大批农牧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8.
诸多草原文化元素都是草原居民在适应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创造的生产生活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草原文化元素对打造绿色的、健康的城镇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草原居住文化元素、草原饮食文化元素、草原手工艺品文化元素及草原文艺艺术文化元素等,正在融入城镇社区生活,与城镇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新型文化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9.
吴团英 《实践》2016,(4):51-53
正在2013年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上,为创新草原文化研究,笔者曾提出要探索草原文化研究的新路径,即草原文化元素和草原文化符号体系研究。时过两年多,这个题目仍然是一个新题目,同时又是一个大题目。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其目的是希望推动草原文化学科建设,从学理层次上推动草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一、草原文化符号体系的理论研究符号学研究涉及的内容很广,符号的性质、特点、功能及符号与记号、信号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吴团英 《实践》2007,(5):43-44
一、研究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应当明确界定什么是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我们认为,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草原这一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历代不同族群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它是草原生态环境和生活在这一环境下的人们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的结果,既具有显著的草原生态禀赋,又蕴涵着草原人们的智慧结晶,包  相似文献   

11.
正微时代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提供了草原文化走出草原的空间领域。草原文化的对外传播要搭乘微时代发展的顺风车,树立微理念,着力微创作,培育微受众,从而提升和扩展草原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一、树立微理念,提升草原文化传播队伍的微素质微媒体、微技术是草原文化微传播的重要平台和技术支撑,草原文化传播应利用好技术优势带来的众多便利,借助微传播实现草原文化载体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疆实施草原生态补偿后,从生态效益来看,改善了草原植被、提高了草原生产能力、增加了草原生物的多样性;从经济效益来看,促进了牧区经济稳定增长和畜牧业发展、转变了牧民生产生活方式;从社会效益来看,增强了牧民草原生态保护意识、促进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了牧民收入。但在实际中也存在补偿法律法规不健全、补偿标准低、草原监管难度大等问题,需要健全和完善草原生态补偿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补偿标准、加大草原监管力度等。  相似文献   

13.
陈怀树 《实践》2009,(3):36-38
2008年终岁尾之际.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草原110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举办了首届全区草原110理论研讨会.目的是通过开展研讨活动,推动草原110理论研究工作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为解决草原110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撑,为草原110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支持草原110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16,(12)
正草原文化是草原民族在草原自然地理环境中创造并世代传承下来的原生态复合型文化,也是一种不断创新发展、面向未来的充满活力的文化。草原文化是草原民族在草原自然地理环境中创造并世代传承下来的原生态复合型文化,也是一种不断创新发展、面向未来、充满活力的文化。草原文化的丰厚积淀及其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给内蒙古草原文化品牌的打造提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新疆昌吉州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诸如部分草场确权不到位、草原生态环境恶化没有根本解决、违规开垦和征占用草原问题比较突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草地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草原确权承包工作、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传统草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工程、加强草原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和理顺草原管理体制等。  相似文献   

16.
《世纪桥》2016,(4)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陆续制定了自治条例、部门规章来保护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草原的生态环境,形成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保护西部民族地区的草原生态资源的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文章对包头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在草原生态立法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整理,从而分析这些法律法规所遵循的新理念,对进一步加强西部草原监理体系建设,规范了草原行政执法行为,明确草原权属,为维护农牧民合法权益、实现草原畜牧业和谐发展进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董道焱 《实践》2015,(3):51-53
<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研究草原文化,将进一步拓宽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也将草原文化在全局性、深刻性方面的研究更推进一步,为草原文化的研究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一、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一脉相承草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包含了生活在草原上的各民族物质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15,(10)
<正>核心观点:"草原丝绸之路"是最早开启"中华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华丝绸之路"形成过程中占据着开拓者的角色。本文从草原文化的独特性展开分析,阐述了草原文化对"草原丝绸之路"的开辟、形成与延伸,以及对"中华丝绸之路"形成和世界文化的突出贡献:前卫性的草原文化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独特的草原文化空间为最早向西开启"草原丝绸之路"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19.
朱秉龙 《实践》2006,(8):42-43
历史命运注定动态的进攻性的草原文化和静态的建设性的农耕文化在中国北方这块土地上狭路相逢,这是草原作家们难以回避的文化背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曾产生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草原文学的辉煌。当时,作家们用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叉视角观照草原的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从而使草原文学具有了双重文化身分,迅速得到了新中国中华主流文化的接纳和认可。比如  相似文献   

20.
王关区 《实践》2007,(4):22-24
我国草原的退化沙化不断加剧,其生态防护功能和经济产出功能日趋下降,特别是北方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已出现恶性循环、逆行演替的态势。因此,分析草原生态经济的现状,探讨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恶性循环的原因,尤其是寻找治理草原生态环境、推进草原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途径、对策,既有理论价值、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