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由大变强是这一变局下的新因素。国际格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巨大变化要求中国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重新阐释自身及与世界的关系,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在西方自由主义话语经受危机、反全球化趋势明显的情势下,如何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反击西方主导知识话语中蕴含的偏见傲慢,改变国际话语体系格局,是当前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为此,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急需把握一定的策略,补齐短板,重点加强话语设置能力、提高话语叙事能力、增强话语加工能力、提升话语推广能力、提高对全球话语和多元话语的感知能力等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周东龑  干青 《思想战线》2011,(Z1):487-490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对外交往事业的不断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建设,提高对外传播能力越来越显得重要而紧迫。外宣翻译在对外宣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外宣翻译质量的高低决定对外宣传的效果,影响目标受众对宣传对象的理解和认识。经研究并结合自身的实践,外宣翻译人才的三大基本素质是:政治素质,职业素质及科学态度的素质。  相似文献   

3.
黄书芳 《人民论坛》2014,(7):177-179
国际话语权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而逐渐显露,维护国际话语权对一个国家捍卫国家权力变得日益重要。文章从介绍国际话语权的基本定义开始,阐述了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分析了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现状和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性,提出了外宣翻译在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及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5.
徐保华 《前沿》2012,(4):158-159
我国外宣翻译历来受到研究者重视,长期以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倾向于“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去把握翻译”,追求“透明化”翻译效果,要求外国人轻松跨越文化鸿沟,译文读起来像原文一样毫无滞碍。本文梳理了社会主义语境下的文化外宣翻译现状,并以青岛地区文化外宣为例分析了当前外宣翻译困境,指明了社会主义语境要求外宣翻译充分亮明文化身份,彰显意识形态主体。  相似文献   

6.
李智 《人民论坛》2023,(18):103-106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正成为一套兼具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具有独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中国新话语。打破西方对现代化的定义权、解释权和评判权的垄断,破除国际话语权困境,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基于此,自主构建并对外传播好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将成为我国未来知识生产和国际传播事业的重要议题。具体地说,一方面,应融通中外,自主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应以交往为本位,对外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进而在自主构建和对外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张丽红  刘祥清 《求索》2013,(7):170-172
文化视角的传播主要研究外宣新闻源文本与目标语文本在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的变通,因其各自所蕴涵的不同文化意识形态等导致外宣新闻话语的差异和冲突,外宣者试图从多维生态语境中构建语言层次、交际层次、文化层次等多维度的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从而引起译入语文化语境对原意的适当重构与改动,有利于促进外宣新闻受众的接受,更好地传播本国文化,树立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8.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中国对外话语和价值观念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本文指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对外话语体系建构与传播的"必要性"在于展示中国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的价值观念,展示中国和平可亲文明的国家形象;并以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为例探讨了"可能性"的问题;其"可行能"路径主要有将中国道路的实践创新凝聚、升华为对外话语体系的新表述,实现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学术创新的辩证统一,打造对外话语体系的"全媒体"传播路径,实施对外话语体系的"分众性"传播方略。  相似文献   

9.
外宣翻译的目的和跨文化传播特征决定了民族地区的外宣翻译一定程度上也是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路径。要达成文化传播目的,民族文化的外宣翻译需要综合应用受众策略、选择策略、淡化策略等多种策略,结合侗族文化对相关策略进行了详细阐释。  相似文献   

10.
董雯 《思想战线》2012,38(5):145-146
当今世界,在和平与发展持续成为时代主题的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信息传播的全球化,而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就是世界经济正朝着集团化、实业化、国际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快、更准、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这就为我国的对外宣传翻译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1.
以时政话语的丰富内涵与重大意义为切入点,分析当下国内外中国时政话语对外传播的有利和不利形势,结合时政话语原文信息的忠实传达与译语受众的理解接受之间的矛盾、受众群体的改变以及核心概念术语的不统一等翻译困境,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英译及其国际传播为个案,提出坚持中国立场,保持译文一致性和注重译文受众的普及接受等中国时政话语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杨威 《湖湘论坛》2021,34(1):47-53
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具有天然的内在一致性,中国智慧正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国家治理经验能够为国际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国家治理范本,亦成为与其他国家一道进行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同步,离不开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不断提升,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则有赖于中国现代话语体系的构建。面对西方话语霸权的挑战,中国亟须精心打造融通古今中外的现代话语体系,使之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意义。我们可以按照明确构建目标、夯实构建基础、优化构建策略的逻辑理路,来把握和构建中国的现代话语体系,使之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新东方》2020,(3)
做好话语体系传播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海南自由贸易港话语体系传播的力度、深度、广度与实践需求与各界期待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传播学理论,话语体系传播效果的提升需要多方发力,官方媒体作为传播主体首先要发挥重要作用,系统构建传播机制,创新大众传播形式,分阶段、分层次、分形式、分职能推进话语体系传播,进一步提升海南自由贸易港话语体系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包含依次递进的三个基本的问题:在有了中国传统的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话语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的情况下,为何还要提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应该具有怎样的特性,它与其他话语体系处于一种怎样的关系?这种话语体系应该如何构建,其基本路径和手段是什么?解答并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才能构建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6.
郭建宁 《人民论坛》2015,(10):60-62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迫切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绝不能自说自话,更不能走自己的路说别人的话。如何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需要理论界学术界长期的扎实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7.
王静修 《理论月刊》2023,(10):14-23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从国难中走来,从模仿“泰西”到借鉴苏联和学习欧美,已扎根中国大地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话语表达。这些表达分别从发展的使命、宗旨、原则、方针、基础、目的、方略、维度、内容、目标十个方面构建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话语体系。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实践及其话语建构既需要先进思想的指引,也需要积极分析其历史依赖性,坚持守正创新,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张浩  刘忠 《前沿》2014,(13):186-188
近十几年来,河套地区在以阴山岩刻国际科考、“申遗”、国际工农业及文化教育交流为主的对外交往活动中,通过翻译对外宣传河套文化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内容。翻译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成果也已达百万字。然而,学术界系统研究这些翻译活动及译文的文章却很少,只见零散的几篇论文,而且内容也未反馈给译者,用以指导其翻译实践。因此,有必要对河套文化翻译进行研究,探讨翻译原则和方法,纠正错译,引起重视,树立当地良好的对外形象,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对今后外宣材料的英译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指导。本文是对河套文化外宣翻译过程及相关译文进行的初步研究。其中的一些问题,虽放在河套文化翻译研究中讨论,但并不局限于河套文化翻译,对于任何文化外宣翻译研究都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主体意识、理论创新、意识形态和话语权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主要维度,其中主体意识是起点,理论创新是基础,意识形态是核心,话语权是标志。新时代文化语境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主体意识,坚持文化自信有助于支持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理论创新,科学应对"文明冲突"能够凸显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意识形态价值,坚持文化交流互鉴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