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说钱     
李人凤 《奋斗》2001,(6):49-49
钱,太有意思了,清代袁枚有《咏钱》诗:“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是清流。”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人干嘛还要羞于言钱呢?  相似文献   

2.
说境界     
人们对境界的理解,常常是多角度的。从精神特质看,境界是表达人的精神完美性和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整体理解的一个范畴;从主观认知水平看,当人的修养、学识、道德达到一定高度和水平时,便被认为达到一种境界;从主客观关系的角度看,境界也可以理解为人所选择、创造、设计的可能世  相似文献   

3.
没有棱角的智慧 在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我陪朋友去接他不满三周岁的女儿。朋友叫了一辆出租车,十五分钟后才到达目的地。我颇为不解地问:“咱单位附近不止一家幼儿园,你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朋友笑着回答:“你进去看一下就明白啦!”  相似文献   

4.
张殊 《党建文汇》2006,(2):53-53
关于跳蚤.科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桌子上.一拍桌子,跳蚤迅速跳起.跳起的高度均在身长的一百倍以上,是自然界当之无愧的跳高冠军。  相似文献   

5.
6.
百川 《求贤》2006,(1):26-26
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特蕾莎修女这样写道: 你今天做的善事可能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但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你帮助别人可能会被人认为你是出于自私的目的,但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帮助别人;人坦诚待人可能会受到伤害,但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坦诚待人……  相似文献   

7.
富贵是一个词。富就贵,人们通常这样认为。其实,富并不等于贵;富裕的人并不一定就高贵。华人首富李嘉诚认为:富则物也,贵在精神。在李嘉诚看来,富而不贵问题在富后没有醒悟到自己作为一个公民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用自己所获得的财富去回报社会。因此,只是富而不贵,富贵不能连结在一起。由此不禁联想到,时下社会上流传的这样一句话:"富人富得只剩下钱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暴富后趾高气扬,唯我独尊,嚣张霸道,挥霍无耻。行凶打  相似文献   

8.
赵亚兴 《奋斗》2006,(1):63-63
“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是辛弃疾在他的一阙词中满怀悲愤的一句语.或许他一生坎坷,壮志难酬,有个儿子又常惹他生气。才发出这般多少有些凄苦的感叹吧。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样的人生,自然难以让人快乐。不过。似乎也有例外,同样面对“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客观存在,民国元老于佑任淡泊名利,荣辱自安。写出这样一首勉励自己的对联:“不问八九,常想一二”。横批是“如意”。对呀,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剩下的一二,自然是如意之事,“常想一二”。 那结果不就是“如意”吗?  相似文献   

9.
快乐无价     
艾迪 《党课》2006,(8):82-84
人的一生,什么才是无价的?不是金钱,不是地位,而是快乐。做人,如果没有快乐可言,那么就像是一条被困在鱼缸里的鱼,即使你身处的鱼缸再豪华,又和你的生命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0.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相似文献   

11.
文苑     
《求贤》2006,(2):24-27
坚定的后果;总有一些精神让我们感动;被人信任是一种幸福;春日的新娘;秦淮古韵今犹在;快乐就在身边。  相似文献   

12.
朋友在圣西多有个养马场,他允许我在他的房子里为青年风险项目举行筹款活动。一次,他指着我向来宾介绍说:“我想告诉大家我为什么让杰克在这里筹款,事情要追溯到另一个人的童年。”  相似文献   

13.
人先学到的,多是缺点,然后改掉。人生因此而显得漫长。改正缺点,如同参加跑步竞赛的人退回起点重跑。抱着缺点不改,如同白跑。所谓缺点,是能给人添麻烦和带来乐趣的生活习惯或性格特征。没有缺点的人几乎不存在。所谓学习这一件事,只针对知识和技能而言,美德是学不到的。所谓美德如燕口衔泥,是一点点的积累。  相似文献   

14.
子鱼 《当代党员》2006,(6):64-64
大海中,有两个落难者,他们借助于救生衣,总算还活着。但烈日炎炎,他们口渴极了。  相似文献   

15.
15世纪,在德国纽伦堡附近的一个小村子里住着一户人家,家里有18个孩子。光是为了糊口,一家之主——当金匠的父亲丢勒几乎每天都要干上18个小时——或者在他的作坊,或者替他的邻居打零工。尽管家境如此困苦,丢勒家年长的两兄弟仍梦想当艺术家。不过他们很清楚,父亲在经济上绝无能力把他们中的任何一人送到纽伦堡的艺术学院去学习。经过夜晚床头无数次的私议之后,他们最后议定掷硬币——输者要到附近的矿井下矿四年,用他的收入供给到纽伦堡上学的兄弟;而胜者则在纽伦堡就学四年,然后用他卖出作品的收入支持他的兄弟上学,如果必要的话,也得下矿…  相似文献   

16.
70多年前,一位挪威青年男子漂洋到法国,他要报考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考试的时候,尽管他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到了最佳状态,但还是未被录取。身无分文的青年男子来到学院外不远处一条繁华的街上,勒紧裤腰带在一棵榕树下拉起了手中的小提琴。他拉了一曲又一曲,吸引了无数人驻足聆听。饥饿的青年男子最终捧起自己的琴盒,围观的人们,纷纷掏出钱来,放在了琴盒里。  相似文献   

17.
耳朵和嘴巴古时候,有个西域小国的使者来到中国,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那金人做工精美,造型别致,憨态喜人,金光闪闪,把个皇帝高兴坏了。可是,那小国的人不厚道,送上那可人的金人的同时还出了一道怪怪的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好久,问了好多人,还请来国内顶尖级的金银珠宝匠,又是称重量,又是看做工,颠来倒去,仨“玩艺儿”一模一样, 看不出丝毫差异。这可难坏皇帝和那帮文武大臣,那小国来的使者却是一脸的得意,那意思明摆着: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搞不懂吧?  相似文献   

18.
文冬 《求贤》2008,(1):27-27
第一个故事:他是潜逃多年的杀人犯,因思念妻儿,又偷偷潜回这个小城。但刚一下火车,就被警察盯上了。情急之下,他抢劫了一辆出租车,疯了一样在大街小巷横冲直撞。正狂逃,前面的路口有红灯,他猛然踩下了刹车——前面的人行横道上,一队小学生正列队而过。  相似文献   

19.
齐瓦勃是一位贫苦的美国农村青年,少年失学,18岁进了一个建筑工地打工。齐瓦勃决心要做一个最优秀的工作者。一天晚上,公司经理来到工地检查工作,在一堆闲聊的人群中发现了在旁边埋头看书的齐瓦勃,翻看了他的笔记本。第二天, 经理找齐瓦勃谈话,问他学那些东西干什么。齐瓦勃说:“我想,我们公司并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  相似文献   

20.
软肋     
郭庆晨 《党课》2007,(9):123-124
软肋,是小肋骨的俗称。因为软肋比一般的肋骨要软,容易受伤,所以常常被人们用来作为缺陷和弱点的代称。辩证法认为,一个人再完美,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弱点,即软肋。一个人的弱点平时还没有什么大碍,但如果不加注意,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专门往“软肋”上戳,就难免要受伤,甚至会在身体的、思想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