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的经济改革已经历时十几年了,但总的来说进展缓慢、收益不大。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新途径,从而切实有效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成为当务之急。在国有企业存在着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当中,解决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人浮于事,富余人员过多,进而造成效率低下的问题当是企业改革的应有之义。本文拟就企业冗员长期存在的危害性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一、企业冗员的存在,直接阻碍了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形成了“过度就业”、“隐性失业”。如果说生产发展正常的企业里富余人员的存在使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有企业的沉重包袱杨文珠建立新的企业机制,对国有企业来说,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沉重的包袱问题。国有企业用不掉包袱,就谈不上彻底改革。目前,国有企业的包袱有:1、企业的冗员多,最低估计冗员占职工总数的1/3还多.据有关统计资料分析,1993年国有企业的冗...  相似文献   

3.
企业冗员:国有企业改革的沉重负担○张国云毋庸讳言,冗员已成了企业改革的一个沉重负担。据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最新预测,1996年全国工业企业亏损额比1995年上升48%左右,利润总额下降35%左右,企业亏损面近60%。在企业效益如此急骤下降的过程中,企业...  相似文献   

4.
我国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缺乏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和其它非国有制企业相比,背负了更重的经济包袱。其中债务负担、冗员负担以及离退休金支付负担是三大主要问题。本文将侧重从政府政策角度,就如何减轻国有企业负担问题发表一些意见,并以此与学术界同行讨论和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一、关于企业的债务负担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使企业自己具有一定数量的资本金。可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情况却是,大多数企业不仅没有足够的资本金,而且还背负着大量不良债务。有经济学家断言,如果不尽快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现有…  相似文献   

5.
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着大量冗员并不是一个新发现。“优化劳动组合”这一概念,与其说是理论家提出的一个经济理论问题,毋宁说是我们企业家的切身感受和迫切愿望。企业家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组织者,对于“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感受,他们比任何理论家都来得深切;对于改革劳动制度的愿望,也比任何人都要迫切些。现行的劳动就业制度是旧经济模式的产物,它只能孵化一代懒汉。一流的设备,二流的管理,三流的劳动生产率,这是众所周知的现状。在企业中,一方面有人没事干,另一方面又有事没人干,冗员和缺员并存,超量的劳动力导致劳动成本巨  相似文献   

6.
“再就业工程”问题探析○李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兼并破产,都面临着下岗、待业职工和再就业问题。由于我们长期受“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失业”的传统思想影响,每年将大批新成长的劳动力,通过行政手段安置到国有企业,造成冗员过多。近年来,又强调企业“富余”人员要...  相似文献   

7.
省官与省事     
省官与省事叶昌金近一段时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精简机构,裁减机关冗员已有了实质性的动作。机构改革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机构臃肿,冗员过多,其弊端是显见的。据传媒披露,我国每年需近2000亿元人民币用于行政事业开支,占至国家财政收入的40%。如...  相似文献   

8.
精简下来的机关干部何处去?这是当前全国公众关注的焦点。在精减机构、分流人员的过程中,个别地方在自我“消肿”、裁减冗员中却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倾向,使机关裁员步入了误区。误区之一:硬性“摊派”。一些党政机关将裁减下来的冗员,一律安置到企业,似乎企业是个巨大的“蓄水池”、“安置办”。这种将机关卸下来的“包袱”让企业背的做法,无形中加重了企业的负担。特别是无一技之长,只会“吃斋”,不会“念经”的人到企业之后,成了企业的累赘。由于来自上级的压力,企业又不得不接纳,使企业左右为难。误区之二:拿钱卖“干部”…  相似文献   

9.
优化劳动组合,这一牵动亿万人心的改革,正在全国各地逐步展开。但是,在我国保险制度、劳务市场尚未形成之前,妥善安置企业非优化人员便成为此项改革的难点和关键。为了探索寻找企业冗员的安置途径,推动这项改革的顺利进行,不久前,记者同优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邵阳市地处湖南省西南部 ,属于我国中西部地区 ,既无区位优势 ,也没有经济优势。工业基础薄弱 ,全市以“小三线”企业构成地方工业主体 ,规模小 ,设备旧 ,技术档次低 ,历史包袱重 ,各类企业至今没有一家进入国家重点企业的笼子 ,也没有一家单独的上市公司 ,列入省里扶植的4家企业 ,也是重点中的小点。全市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高达78 %。市直104家工业企业 ,现有职工95798人 ,按目前生产规模和工艺水平 ,只需5万人上岗 ,企业冗员多达4 5万多人 ,这还不包括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的富余人员。与此同时 ,该市是“小马拉大…  相似文献   

11.
企业“减员”未必一定能“增效”,在重视下岗再就业工程实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减员后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本文在分析国有企业存在高度冗员的基础上,阐述职工培训、职工教育和职工发展三个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2.
减员增效作为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切中了目前许多企业人浮于事、缺乏活力、效益低下的弊端,的确是一剂让这些企业摆脱困境、再铸辉煌的良药,不少企业通过减员也确实实现了增效。但也有另一种情况,有的企业实施减员时,事先并不掌握什么科学依据,职工下5%还是10%,全是企业少数高层管理者拍脑袋想出来的,且对其下属的各单位都一刀切。结果,有些人多的单位或部门切一刀之后仍然有不少冗员,有些人少的地方被切一刀后则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不少领导和职工对此做法想不通,有意见,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笔者认为,企…  相似文献   

13.
当前,国有大中型石化企业的改革主要遇到两大难题,一是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的问题,二是分流辅业、减少冗员的问题。要解决这两大难题,必须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树立新观念,建立新机制,实施新举措。  相似文献   

14.
某县一工厂产品一直不愁销路,两年前还是盈利大户,如今却成了亏损大户。县长带着一干人前去“会诊”,找到了“病因”:生产成本、管理成本过高。于是,为该厂开了“药方”:裁减冗员。 过了数月,厂长向县长汇报:减员任务已经完成,敬请再次光临指导。县长欣然前往。不料,他刚走进厂门,脸色立刻“晴转多云”。原来,迎接他的厂级领导干部一个也没减少,还是一大排。这时有人对他耳语:“工人减了四分之一呢。”他脱口而出:“减员不能光‘减兵’!” 这位县长说到了点子上。现在不少企业冗员过多,致使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不…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企改革攻坚的深入,冗员下岗分流和失业人员的增多,城镇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失业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及难点。为了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失业率应该与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同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监测宏观运行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  相似文献   

16.
政企分开之所以难,就难在要办好这件事,既要有政府支持,又要有企业的配合。比如说政府,不仅要精简机构,而且还要让政府官员放弃某些权力,免不了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因而好事难办。而对于企业来说,盈利的企业可能同意分开,而亏损的企业,却基本不赞成分开。他们认为,国有企业是政府办的企业,真正的老板是政府,厂长经理与普通职工一样都是在为政府打工。企业出现亏损,开不出工资、债务包袱、冗员负担、养老金负担以及企业办社会等因素导致的亏损,其实都是政策性亏损,也是旧体制造成的,这些不去找政府,企业的经营者有何能耐去…  相似文献   

17.
瞭望哨     
《瞭望》1999,(22)
谁说农民不通情达理江苏李广春农业也可学“邯钢”湖南陈乘望哨望哨湖北蕲春县日前采取果断措施,对所辖的573个行政村定岗定责,裁减冗员,首批1146名“村官”下岗。此举值得倡导。村干部人数过多,队伍臃肿,是长期以来农村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按工作...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困境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企业面临的困境是产权单一 ,权责不清 ,股份制企业改革未能形成有效决策系统、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运行机制。企业冗员、债务、社会包袱沉重。必须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加快社会配套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19.
浅谈企业技术创新的突破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两个转变”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企业是社会经济生产的细胞,技术是社会生产的动力。因此,企业技术创新必然在我国实现“两个转变”的过程中起到开路先锋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应把软技术创新作为我国多数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短期突破口。一、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企业技术创新是指把科学技术成果引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导致生产要素重新组合或生产函数的转移,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属性.企业技术创新根源于企业内部的利益冲…  相似文献   

20.
中外合资企业国有资产评估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林英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外合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这对我国经济全面发展和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合资企业中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