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导性论断。这里就"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展开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在治理现代化的条件下,作为执政党,其执政和行使国家公权力必须以法治为基础中国共产党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政党,宪法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地位。党根据这种宪法地位长期执政,并直接行使一定的国家公权力。党行使宏观的执政权力和相关的国家公权力,在今天治理现代  相似文献   

2.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进程与法治发展的进程紧密相连:改革开放推动着法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治则指导和保障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法治进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阶段。新时代的法治特色主要体现在:更加重视党对法治的领导和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更加重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保障人权,更加重视控制公权力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更加重视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更加重视法治政府建设,更加重视促进公正司法,更加重视反腐败和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3.
廉政建设与政治体制的关系是当代行政改革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之一.要明确廉政与宪政的关系,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廉政和宪政.关于宪政,北京大学姜明安教授的观点是:宪政是指人类创设的控制公权力行使,保护公权力相对人权利、自由的一种机制.这一机制包括规范公权力授予、公权力分配、公权力之间的相互协调、制约、公权力运作、对公权力行使者的监督、控制、对公权力相对人的救济的一整套规则、制度及其运作程序.北京大学法学院张千帆教授认为宪政是德治与法治的理性统一.法治与德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不可偏废的两种途径,而两者的理性统一实际上要求建立一种宪政秩序.作为法治的最高形式,宪政不但为法治提供了道德源泉,而且也为实现德治提供了法治的保障.作为法治的最高形式,它包含着社会所普遍认同的基本道德规范,从而为法治提供了不可缺少的价值基础.正如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系麦考米克(McCormick)教授指出,"宪政主义是一种规范性政治理论,它要求任何社会的中心价值必须是人格尊严."麦考米克(McCormick)教授在他的的一篇论文--<宪政主义>中非常精练地解释了宪政主义这个词的含义,尤其是它的哲学理论基础、它和宪法及宪法文本主义的区别、它和民主主义的微妙关系以及它对于政体设计的现实含义.本文以对廉政与宪政的关系分析为基础,力图说明廉政之要在于廉制、廉制之本在于宪政,而且必须以宪政精神建设廉政.基于严密的选择逻辑和一定的政治学、法学知识对廉政建设给出的理性建议有1.以法律手段改革现行廉制.2.大胆制约权力,健全廉政法制.3.充分依靠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4.
一、学习《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目的与要求《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仅次于宪法的二级大法。一切公共权力必须依法行使是现代法治的核心问题,行政权作为重要的公权力之一,必然也要依法行使。学习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法制观念,认清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以充分发挥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在治理国家、促进改革和保障人权方面的重要作用。学习《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要求学员了解并掌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理、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责…  相似文献   

5.
汪火良 《唯实》2011,(2):11-13
网络反腐作为一种新的治理腐败的方式已为官方和民众认可,网民网络反腐具有现实的缺陷与不足,需要公权力机关的积极疏导和引导,国家公权力机关在网络反腐中主导功能的发挥应从构建如下机制契入:公权力机关网络反腐的自动机制;公权力机关与新闻媒体之间网络反腐的联动机制;公权力机关与网民自律性组织之间网络反腐的互动机制;网络反腐的法治...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方略是执政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常态化的法治需要用稳定的规则实现对公权力主体的制约和合法私权的保障,从而彰显法治的公平、公正与民主。从严治党的法治化与法治常态相适应,并在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诉权是当事人享受的基本人权,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在宪法中明确诉权概念,加强诉权的宪法保障,不仅符合现代法治理念,而且是维护公民权利、保障人权的基本要求,也顺应了诉权宪法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依法治国语境下,我们要保证权力的规范运作,必须依法确立指导和规范权力运作的原则.权力运作程序体现权力运作的规律,任何公权力都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运作.权力腐败是一个历史性和世界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建立一种控制权力运作的宪政和法治框架,以保证权力的有序运作,规避权力运作失控或权力异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深刻体会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法治精神,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蕴涵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的现代法治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良法之治理,要体现法律平等、法律至上的基本法治精神;政府要依法行政,保障司法独立,尊重和保障人权,党员要带头守法。  相似文献   

10.
深刻体会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法治精神,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蕴涵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的现代法治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良法之治理,要体现法律平等、法律至上的基本法治精神;政府要依法行政,保障司法独立,尊重和保障人权,党员要带头守法。  相似文献   

11.
实行宪政是走向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所谓宪政 ,就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简言之 ,宪政即由宪法确认和规范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其实施。为全面理解宪政概念 ,还需注意 :宪法实施是建立宪政的基本途径 ,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 ,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宪政的集中表现 ,实行法治是宪政的基石。邓小平在探索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所作的一系列思考和论述 ,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邓小平宪政理论。在体系上 ,这一理论已构成邓小平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践中 ,…  相似文献   

12.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法治在改革中行进,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依法治国已进入一个"全面落实"和"加快建设"的阶段,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崇尚法治和实行法治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郭剑鸣 《学习论坛》2009,25(3):51-54
预算国家是从财政上约束国家公权力行为的系统化制度,其核心是建立公权力行为与公共预算之间的紧密对应关系.预算国家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亚当·斯密的平衡财政思想、凯恩斯的负债财政思想和布坎南的立宪财政思想三大阶段.它为民众从财政上解读国家、审查公权力行为、防治公权力腐败提供了制度基础.建设预算国家是现代国家制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法治国家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行为模式。国家通过法律治理社会,应达到一种理想化的状态,理想化的社会治理状态所匹配的国家状态是法治国家。国家为了达到一定的理想治理状态,需要理想化的治理路径,这种治理路径是国家公权力部门的行为模式符合法律的要求的路径,也是法治国家建设之路径。在我国,法治国家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所基于的客观原因是一致的,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实质是法治国家建设的过程,社会治理的内涵实质是法治国家建设的更高层次要求。  相似文献   

15.
"法治中国"是统括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概念。习近平的"法治中国"思想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历史演进的当代结晶和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治理经验的传承与发展,是政治性和学术性、传统性和现代性、世界性和中国性的高度统一,构成人类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中国"指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法治国家、法治政党、法治社会三个方面构成,"法治国家"指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公权力,国家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法治政党"指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领导行为、治党行为的法治化,"法治社会"指社会主体自觉守法、依法自治。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4,(20):17-17
社会领域的治理问题仍然是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突出薄弱环节,构成了建设法治中国的一个显著短板。违法成本极低、守法成本相对畸高,不仅诱使当事人违法,更重要的是守法者吃亏、违法者赚便宜,进而劣胜优汰。当前我国法治建设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有七:一是公民权利意识觉醒与维权理性不足之间的矛盾;二是对公权力机关的诉求日益增长与对公权力机关的服从、配合与支持日益淡化之间的矛盾;三是对依法治国方略和法律至上原则的抽象认同与人情、关系、私利、政绩大于“国法”的行动之间的矛盾;四是公权力机关的退位、归位与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发育仍不成熟之间的矛盾;五是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要求与法律质量整体上仍不理想之间的矛盾;六是严厉制裁违法行为的要求和期待与违法成本极低、守法成本较高之间的矛盾;七是中国当下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与应对方式的简单化、低效化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欧阳云梓 《探索》2007,2(5):53-56
李大钊主张民众实行大联合,形成保障人权的力量;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人权的保障书,应将确保自由写入宪法;中国应实行联邦制,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确保国民的人权.  相似文献   

18.
"法治中国"是统括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概念。习近平的"法治中国"思想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历史演进的当代结晶和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治理经验的传承与发展,是政治性和学术性、传统性和现代性、世界性和中国性的高度统一,构成人类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中国"指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法治国家、法治政党、法治社会三个方面构成,"法治国家"指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公权力,国家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法治政党"指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领导行为、治党行为的法治化,"法治社会"指社会主体自觉守法、依法自治。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了系统部署,尤其是对公权力的规范约束进行了整体制度设计。从法政治学视角看待与认识"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科学论断,有助于全社会提高对权力本质属性认识,有助于强化法治思维与制度意识约束权力,达到让权力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运行的现代国家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民主法治的发展进步,现行劳动教养制度已经与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时代潮流严重脱节,"上访妈妈"唐慧被劳教事件拷问着我国现行的劳教制度。以正当法律程序为视角,结合"唐慧案"分析现行劳教制度的弊端,并且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