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朝闻主编的《芙学概论》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概论性质的芙学教材,堪称中国马克思主义芙学学科建设的一次集体探索的成果.探讨《美学概论》的理论模式和本土意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天之关注是先秦诸子共有的现象。比较诸子天之概念,发现他们所关注的重心呈现从人格神之天向自然之天转移,而这一转移的质变点始于《老子》。其表征不在于他与传统天命观决裂的彻底性,而在于他用对自然之天的生成、性状、存续原因的追问所产生的理论来对峙天命理论,从而影响其后诸子对天之概念论证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概论性质的美学教材,堪称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学科建设的一次集体探索的成果。探讨《美学概论》的理论模式和本土意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宗刚 《理论学刊》2004,1(9):122-124
在《平原枪声》这一叙事文本中,叙事主体通过苏建才这一人物命运的中间叙事,指出了个体在战争 这样二元对立的文化语境下的二难抉择,由此既否定了战争的合理性,也昭示了软弱苟且的人生哲学的悖谬性,从 而体现出独特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5.
《艺术的终结》一文发表于1984年,是阿瑟·丹托对当代西方纷繁多样的艺术现象作出的哲学思考。他在此基础上扩展出版了《艺术的终结》(1997年)一书,与《普通物品的转换》(1981年)和《艺术终结之后》(2004年)一起展现了阿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所蕴含的法治、制度、公众参与、公平正义等治理理念饱含着国家治理理念的深刻内涵。通过阅读研究该著作原文,结合中国当今实际,从《政治学》中提炼出适用于当代国家治理的理念精华,以期丰富我国国家治理理念体系。这些理念作为未来治国理政的理论根基,也必将成为推进中国特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书作者以一种理性和哲学的方式为我们解读了面对不公正问题时,我们需要一种正义的理论,将我们的视野由不公正的事实转向对于这种现象的深刻分析和解剖。作者致力于推进世界的正义、消除非正义,而这一课题同样适用于中国现今存在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韩琛 《理论学刊》2012,(12):116-120
继中国新文学、中国现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三个重要的现代文学史概念之后,现代中国文学文学史新概念得以确立,并将之落实到《现代中国文学通鉴(1900-2010)》的书写实践中。事实上,重写文学史的终结并不是重写的终结,而是重写文学史实践本身逐渐丧失了原初的价值立场,以追求文学史的解放为开端,却以再生产出新的束缚而告终。作为对重写文学史趋于符号化、意识形态化的反拨,现代中国文学这一既返回又超越启蒙范式的文学史叙事,试图重构一个以人的文学为基础的新启蒙史观。因为在当代中国,事关理性、民主、科学的现代性启蒙仍然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和谐世界"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提出的重大国际战略构想,它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给中国的发展指明了奋斗的目标和行动的原则,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一个乐观的前景.这一重要理论对推进和平发展道路,对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和共同发展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人们始终不断地在探索美追求美。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对美的认识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萌芽。公元前800年 ,郑国史官郑伯提出和谐为美的观点 ,春秋战国时诸子散文中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美学思想。在古代中国 ,初步形成美学观点、美学思想要比西方早300多年。但是 ,中国古代社会关于美学思想和美学观点的阐述 ,往往散见于文学作品或诗论、画论之中 ,缺乏系统性 ,这与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状况大不一样。然而 ,公元500年 ,在东方华夏大地上 ,出现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刘勰(约465—约532)所著的《文…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延安理论工作者在毛泽东提出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加以继承"这一任务的指引下,对中国古代哲学展开探讨,极力挖掘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唯物论思想和辨证法思想.这一探讨为当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并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儒家伦理的群体本位价值观对于促进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利益、巩固集权统治具有强大的粘合力,但和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自由、平等、独立、民主这些伦理观念却格格不入,特别是其重社会义务抑个人权利、重等级特权抑独立平等、重道德人伦轻法治规范的思想,严重阻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在当前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不破除这些精神枷锁,就无法建立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13.
西学东渐对中国传统学术的冲击,突出表现为对经学的冲击,而对以董仲舒春秋学代表的今文经学尤具强有力的解构意义。清代的经生士大夫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春秋学的"夷夏之辨",为吸收西学新知、加快学术转型扫清了认识上的障碍。从经学的自身发展来看,清代今文经学表现出对传统学术文化的某种反动,这种反动因吸纳西学元素而显得格外有力和引人注目;古文经学在治学方法上则与西方的科学精神有相通之处。"六经皆史"说在晚清的流变,对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理论建设》2022,(1):105-112
讲好中国故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回应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诸多现实挑战的客观需要和任务旨归,对弘扬中华文化、塑造中国形象和增强综合国力等有重要价值意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探索和创新,需要从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及叙事方式三个角度有效促进中国故事的国内外传播,实现对内和对外宣传双重叙事轨道的互补结合,以提升国际、国内对中国的认同感,引导国内外受众认识中国、读懂中国。  相似文献   

15.
杨琳 《党史纵横》2007,(10):44-45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各方期待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将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作出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6.
从学理层面探讨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与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内在联系,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当代审美文化因其具有"审美与生活相同一"的特异品格,并同经典美学"审美超功利、无目的"话语模式迥然异趣,而被人们命名为"后现代"或"现代"的文化,但其与"前现代"即古代审美文化资源的联系却被大大忽略.其次,当代审美文化的崛起与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直接相关,也因此显示了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之间难分难解的历史联系.再次,当代审美文化中"传统"审美文化资源以"道不远人"的哲学-美学精神,同当代语境中的"现代"、特别是"后现代"审美文化因素呈现出互补与融合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救国会的结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说明,在多党合作制确立之后,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还是各民主党派的成员,都经历了一个在心理上真正接受和理解,在实践中切实调整和适应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得到初步的巩固,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既有现代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对现代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从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其中许多方面是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相融合的,如何把握儒家文化与现代管理文化的契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19.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而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是这一重要课题的题中应有之义。守望相助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必由之路,是构建和谐地域关系的客观要求,是应对社会风险和挑战的重要保障。在COVID-19疫情防控中,全国各地驰援武汉展现了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优秀品格。通过守望相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凝聚社会力量,推进区域共同发展以奠定物质基础,加强中华文化认同以构筑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