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治荣 《法国研究》2014,(1):70-72,96
梅里美以《卡门》、《马铁奥·法尔哥尼》、《高龙巴》、《塔芒戈》等为数不多的出色短篇小说在十九世纪法国文坛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些小说中,梅里美通过笔下的一系列精妙绝伦的艺术形象对十九世纪前半期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社会生活作了独特而比较深刻的反映。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小说《高龙巴》如何运用讽刺手法实现叙事效果的平衡与交融,把握出观察与理解梅里美小说的新角度,以期从梅里美平淡文字中不动声色的讽刺来感受其文字中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作为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圣经》对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莫里斯·巴雷斯的小说也不例外。莫里斯·巴雷斯是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作家和政治家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法国的一代人,如马尔罗、阿拉贡等。他于1913年推出小说《灵异的丘陵》,该作品展现了其自我崇拜小说与民族精力小说的完美结合,其中贯穿着很多来自《圣经》的原型意象。本文拟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小说中出现的三个原型意象进行剖析解读,来加深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和作家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法国作家罗曼·加里1956年发表的小说《天根》,获龚古尔文学奖,并被法国评论界誉为第一部"生态小说"。加里通过小说主人公保护大象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文精神的衰败表达出自己的隐忧。《天根》记录了加里关于人与自然界中其他物种之间关系的思考,表现出超前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法国作家维利耶·德·里尔·亚当的短篇小说《神秘交感》是西方奇幻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名篇,被文学评论家公认为最美的奇幻小说之一。然而维利耶不仅仅是一个奇幻小说作家,他还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重要成员之一。《神秘交感》就是维利耶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对波德莱尔在《应和》一诗中阐发的象征主义诗歌理念进行实践的结晶。从象征主义的视角下解读这篇小说可以穿越维利耶用丰富绵密的意象和大量的暗示,通感等表现手段构造出的"象征的森林",更好地领略他精心营造出的梦境与现实遥相呼应,自然与精神相互沟通的神秘奇景。  相似文献   

5.
从知识角度说,王秀丽主编的《法国概况》用具有代表性的系统知识准确地反映了法国社会与文化的主要方面;从能力方面说,教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异质文化因素的适应性,帮助学生实现交际语言的恰当性和可接受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文化与语言并重,知识与能力相长,是该教材优长所在。  相似文献   

6.
季成 《当代韩国》2013,(2):67-77
本文选取20世纪90年代韩国最具代表性的成长小说作品《鸟的礼物》和《洪鱼》,以成长小说中的儿童视角、成长母题、成长方式等角度进行文本分析,试推出90年代韩国成长小说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7.
山飒是旅法著名作家,她的作品在法国已获多种奖项,其中,《裸琴》一书用人"琴"合一的方式演绎了一段穿越时空的爱恋。通过对山飒小说——《裸琴》进行细读,可以发现其内容、形式和思想等方面建构的独特性,从"琴"人合一、文本的双重架构、诗意小说的建构、对历史的还原感悟以及女性视域下的《裸琴》等角度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裸琴》别样的美。  相似文献   

8.
东亚中、韩、目三国的部分志怪传奇小说,反映出各自国家的女性问题和女性文化。它们都受到儒家伦理思想和礼教制度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方式不尽相同。另外,志怪传奇文学本身的幻想性、自由性等特征,在三国志怪传奇小说中的表现亦存在差异。本文分析比较日本的《吉备津之釜》、韩国的《李生窥墙传》与中国的《剪灯新话》中相应的“女鬼婚恋”作品,指出东亚三国志怪传奇小说在审美情趣、审美特征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并由此揭示三个民族各自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9.
《沙岸》不属于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又与当代法国和西方其他现代派作品有着一定区别:它既缺少动人心弦的故事、起伏跌宕的情节,也没有过于神秘荒诞的形式或强烈跳跃性与主观随意性特征。然而,就其整体而言,从艺术手法、语言调度等方面来看,《沙  相似文献   

10.
米莱伊?卡勒-格吕贝尔是法国巴黎三大教授、女性与性别研究和法语地区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加拿大皇家学0院士、作家、小说理论家及美学家,发表了大量关于文学、电影以及性差异研究的著作,尤其写了很多评论当代作家如杜拉斯、比托尔、埃莱娜·西苏、克罗德·西蒙等人的著述.她的重要作品有:《法国二十世纪文学史或文学的修改痕迹》、《虚构功能:关于小说假象》、《伟大的时代——论克洛德·西蒙》、《从咖啡到永恒:写作中的埃莱娜·西苏》、《玛格丽特·杜拉斯或性差异的故事》等.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际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本访谈中,米莱伊?卡勒-格吕贝尔同时以作家、小说理论家和文学教授的独特视角与美学观点解读作家作品,分析细致精辟,更加突出作品的美学特征和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首颂扬法国小说的壮丽诗篇──评《法国小说论》方仁杰人们在习惯把奥地利比作音乐的故乡的同时,也乐于将法兰西称为文学的故乡,这尤其是因为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多若繁星,19世纪和20世纪更有一大群文学巨匠的名字被载人世界文学的史册。江伙生、肖厚德两位教授的专...  相似文献   

12.
法国瑟依出版社1960年创办的《如是》(TelQuel)文学季刊是法国最著名的先锋派杂志,它在存在的二十余年中,发表过大量激进的宣言,挑起过多次大规模的论战,提出过许多颇具颠覆性的理论,整个这段时期的法国文化生活都与《如是》的历史密切相关,如新小说、新批评、新哲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思潮等的产生和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如是》。这个杂志周围聚集了~大批先锋派作家和理论家,他们一般被笼统地称为“如是派”,领袖人物是索莱尔斯(Ph.Sollers),我们中国人比较熟悉的其他人还有拉康、福科、巴尔特…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法国作家塞利纳的代表作《茫茫黑夜漫游》在反映法属殖民地问题方面引起了广泛关注。小说中的“非洲风情”描写成为众多研究者讨论的焦点。从互文性角度来看,《茫茫黑夜漫游》中的“非洲之旅”是塞利纳通过复杂构思构建起的互文性文本。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纪德的《刚果纪行》等作品都充当了塞利纳小说中“非洲风情”的互文本。塞利纳通过引用、重写、拼贴等互文技巧使各个互文本相互渗透交织在同一文本之中,从而使《茫茫黑夜漫游》对非洲问题的探讨显得更加深入和具体。  相似文献   

14.
作为法国近代民族主义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巴雷斯在其小说《梅斯少女—柯莱特·波多西》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人物形象及其所构建的隐喻体系来影射当时备受法国人关注的阿尔萨斯-洛林问题。小说中的波多西夫人、阿斯莫斯和柯莱特分别象征着法兰西民族、德国人和被德国占据的梅斯。通过这部作品,作者肯定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法国遗民的法兰西民族,同时也显示出了他本人在民族观上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周婷 《法国研究》2010,(4):55-58
《夜巡》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写下的一部新寓言小说。这部小说具有莫迪亚诺早期作品的典型风格,即现实与臆想的糅合与叠加。本文将从小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入手,结合作家的成长经历、二战背景和法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思潮来分析探究作家对这部小说的基本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6.
无名氏创作的《红魔》《龙窟》《幻》这三篇韩人抗日题材小说,大部分源自韩国流亡政府光复军参谋长李范爽的生活。本文从这三篇文章的题材、人物形象、叙事方式、作品艺术等几个方面入手,揭示了其有别于其他描写韩人抗日题材的小说的独特之处。这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韩人抗日题材小说、增进对中韩两国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阿尔贝·加缪是当代法国的重要作家,具有世界声誉。他的作品在我国拥有不少读者。可是,对加缪的研究还显得十分薄弱。本刊组织的这一《加缪研究专辑》,目的在于进一步介绍和分析这个具有独特思想和风格的作家,以飨读者。专辑第一部分是四篇论文。《〈局外人〉》,荒诞的言语》细致地剖析了加缪的代表作的语言,从统计的方法的入手,指出这些手法的效果,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荒诞人生底蕴的深层探索》研究了加缪以“荒诞”为主题的三部曲,描画了《局外人》到理论著作《西绪福斯神话》,再到剧本《加里古拉》的发展脉络。《笑声中的忏悔》评价了中篇小说《堕落》,作者从主人公的笑挖掘下去,探索人物的灵魂,并指出加缪的意图。《加缪哲学思想简介》主要分析《西绪福斯神话》的哲学内容。四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加缪的创作和思想。专辑的第二部分是一组译文。《戏剧家——加缪》指出戏剧是加缪偏爱的领域,加缪通过各种题材力图创造当今时代的悲剧。《〈局外人〉》的心理学》的作者从自身的写作特点出发,欣赏加缪的内心分析。《自然、人道主义、悲剧》认为荒诞概念是悲剧性人道主义的一种形式。《一个模糊的世界》分析了加缪的短篇小说集,深得其中的奥秘。《〈鼠疫〉评注》指出这部小说的象征意义和现实精神。《倨傲的忏悔》分析了《堕落》的主角与俄狄浦斯的相似。这几篇译文对加缪的小说、戏剧和创作值倾向进行了颇有特点的分析,可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陈溪 《法国研究》2014,(2):67-73
本文研究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尤奈斯库的作品《秃头歌女》中形式各异、丰富怪诞的戏剧"语言游戏",认为其类似于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词与物》中提到的"异位移植"(les hétérotopies)现象,《秃》剧为代表的各种荒诞剧语言变形也是戏剧"语言家族"中的"异位移植",或称"异托邦"。《秃》剧中不同类型的"异托邦"语言现象是异常性与日常性的并置、对立和交叠。从尤奈斯库自己的相关生活体验和创作意图来看,这一"异托邦"并非如荒诞剧传统阐释模式认为的,是对于相似现实世界和人类精神状态的全部写实反映,相反,尤奈斯库的"异托邦"是对于日常语言及现代思维的正常秩序的有意反叛与逃逸,并且意图由此对日常生活进行"分解"和异化。  相似文献   

19.
狂欢语言是承载狂欢节的“具体感性形式”的符号,并以其可转化性、可分解性、象征性等,分别表现了狂欢节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现实性、颠覆性和反权威性,以及乌托邦的社会理想等精神内涵,从而构成了文学狂欢化。但狂欢语言也与狂欢节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不可分割,从而衍生出了文学狂欢化的象征性符号——“物质一肉体形象”。19、20世纪法国文学中的“物质一肉体形象”,既承袭了传统但又超越了物质的束缚,更多地把肉体融人精神之中,因而完成了从“精神肉体化”到“肉体精神化”的现代转变,从而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可见“物质一肉体形象”既表现了狂欢语言的所有特征,又是狂欢节的灵魂和文学狂欢化最生动形象的符号。  相似文献   

20.
提到世界文学的经典小说,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法国的斯丹达尔的《红与黑》、巴尔札克的《高老头》、《欧也尼·葛朗台》、雨果的《悲惨世界》、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等等,这足以见出它在我国的影响之大,流传之广,但同时也从另一层面看出,人们对法国小说的了解的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