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3年5月3日我县孙召公社张楼大队赵楼生产队1头生后53天的犊牛,突然精神沉郁,耳耷头低,结膜黄染,呼吸迫促,心跳加快,食欲废绝,行走不稳,排稀粪,出现阵发性疼痛和神经症状,全身发颤,肌肉抽搐,颈部板直,磨牙,口流涎,触诊肝区敏感。确诊为胆道蛔虫。  相似文献   

2.
我县小纸坊大队五队饲养的一头骡子,于1984年5月25日晚来就诊。畜主诉说该骡于午后烦燥不安,约2小时后出现腹痛,50分钟左右反复一次。 症状 患畜营养不良,精神沉郁,被毛无光,体温38.5℃,呼吸45次/分,脉搏80次/分,可视粘膜黄染,阵发性剧烈腹痛。心音、肠音正常,触诊肝区敏感。直肠检查未见胃后移和肠管充满气体。 治疗经过 据上述症状,用硫酸镁400克、液状石蜡1000毫升、橙皮酊80毫升、姜酊80毫升、常水适量一次灌服。回去后症状未见好转,次日来诊症状同昨,畜主反映,平时患畜排粪时有白色虫体排出,近几天  相似文献   

3.
某连队有25头4~5月龄猪患有蛔虫病,猪平均体重都不超过20公斤,食欲不佳,体质瘦弱,肋骨暴露,粘膜苍白,常拉稀、咳嗽、有肺炎症状,生长停滞。按一般消化不良处理无效,先后死亡12头。3月13日又死亡1头,体重仅12公斤,经笔者解剖,见有43条蛔虫成虫存活于肠管之外;计腹腔前部横膈膜处15  相似文献   

4.
引起猪腹泻的病原微生物主要为细菌和病毒两大类 ,临床发生的猪腹泻病往往是合并感染。近年来 ,由于临床中滥用抗生素类药物 ,耐药菌株大量出现 ,使得抗生素对细菌性腹泻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差 ,而病毒性腹泻 ,一直无特效治疗药物。基于此 ,笔者根据中草药治疗鸡大肠埃希氏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经验 ,针对仔猪大肠杆菌病、轮状病毒病、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等疾病引起的断奶仔猪腹泻 ,采中草药方剂进行防治 ,效果显著。1 材料与方法1.1 中草药 主要由黄芪、茜草秧、白头翁、苦参、马齿苋、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黄连、黄柏、茯苓、白芍…  相似文献   

5.
中草药治疗牛便血笔者自1980年以来,在兽医门诊工作中筛选出治疗牛便血的中药方剂,一般用药1次即可痊愈,病程较长的牛连服2次即愈。方剂组成荆芥炭30g,枳实(炒黑)45g,侧柏叶(炒黑)60g,地榆炭30g,槐米(炒黄)30g,白矾75~125g,研...  相似文献   

6.
(一)分型 根据中兽医理论,除先天性不孕外,笔者把母畜不孕症分作3个类型。 1.脾胃虚弱型:发情周期正常,阴道内排出大量白色分泌物,屡配不孕。多见于产仔过多、身弱的老母畜。由于脾虚兼湿热下注,湿盛而影响带脉,带不固出现此症。治则健脾除湿清热。 2.肝肾失调型:发情周期失调,赤、白带理。多因肝郁气滞,肾气不固,伤及冲任二脉所致。治则除湿凉血、调经脉。  相似文献   

7.
笔者自1980年以来,用五苓散加减治疗大家畜脾虚泄泻46例(其中牛25头,马17匹,驴3头,骡1头),均获满意疗效。临床症状 病畜形体消瘦,毛焦肷吊,草水迟细,耳鼻俱凉,有时泄粪如水,整个臀部被粪污染,脉沉细无力。  相似文献   

8.
(一)发病特点 宕昌县牛青杠叶中毒过去虽有发生,只因植被破坏不太严重,发病量少,中毒症状轻而未引起养牛户及兽医工作者的重视。目前此病多发,集中在4~5月份,其原因是乱垦滥伐,植被遭到破坏,草场退化,当地群众养牛又以山坡放牧为主,青杠树叶在每年的4~5月份比其他牧草、枝叶萌发早,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的牛采食而发病,尤以青杠叶萌发黄嫩芽期中毒较多。  相似文献   

9.
仔猪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所引起的一种仔猪常发的传染病 ,多发生于 1 0~ 30日龄仔猪 ,发病率高 ,死亡率低 ,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若治疗时间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妥当 ,则极易形成僵猪 ,从而降低饲料报酬 ,影响养猪的经济效益。目前 ,在尚无有效疫苗防治该病的情况下 ,药物治疗仍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手段 ,且大多数使用抗生素 ,但由于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滥用 ,致使耐药菌株大量产生。众所周知 ,中草药具有非特异性抗菌作用 ,其残留毒性低 ,而且动物一般对它不易产生耐药性 ,因此倍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笔者根据中医理论 ,辨证施治 ,…  相似文献   

10.
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疾病 ,其特征是皮肤上出现许多圆形或扁平的界限明显的丘疹块。多年来 ,笔者用中草药治疗马属动物荨麻疹 ,收到很好疗效 ,治愈率在 95 %以上。临床症状 病畜头颈部、胸侧、前肢上部及阴囊或乳房等处突然发生许多丘疹块 ,界限明显 ,呈圆形或半圆形 ,由指头大至核桃大 ,迅速增多、变大 ,甚至互相汇合而形成大面积肿胀。疹块发展迅速 ,消散也快 ,有的反复发生。由于剧痒 ,病畜表现不安 ,常在墙壁或木桩上摩蹭。有的病例由于黏膜发生病变而呈现呼吸促迫、流涎及耳、鼻、眼睑水肿等。有的出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  相似文献   

11.
(一)试验设计及实施1.供试猪:(1)由淮南某猪场提供3~4月龄的杂交猪(长淮、杜淮、约淮、杜长淮)18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6头。(2)预试前对供试猪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苗,进行粪便虫卵检查。(3)预试前称重,每日观察猪的活动情况,并在投驱虫药后半月进行驱虫后粪检。2.供试药物:(1)0.2%杀虫咪:预试前对试验猪进行药浴,杀灭外寄生虫。(2)丙硫咪唑片:预试驱虫和添加饲料用,系石家庄地区兽药厂生产。  相似文献   

12.
中草药治疗奶牛不孕症15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报道,在世界乳牛业中不孕牛约占成年母牛数的15%,在我国则高达25%以上。据Bath等调查美国的大多数乳牛群产犊期超过365天,估计每延长一天损失为1.25~1.95美元,再加上少产犊和产奶量减少,经济损失是可观的。因此减少不孕母牛数,使母牛定期产犊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从1979~1985年,应用中草药治疗奶牛不孕症150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同时进行了中草药疗效的试验性验证。  相似文献   

13.
用中草药治疗鸡法氏囊炎徐德昌,蔡仲田(河北省怀安县畜牧水产局076150)从1991年起,鸡传染性法氏囊炎在我县各地流行,每年6~9月份,其发病率达80%~100%,死亡率25%~50%。笔者用中草药治疗5500只病鸡,治愈5300只,治愈率达96....  相似文献   

14.
笔者多年来用五淋散加减治疗大家畜慢性尿淋29例。患畜症状表现为排尿困难,尿液混浊,常有排尿姿势但排尿不利,吃草饮水及口色较正常,经治疗均获痊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站曾用麝香配合中草药治疗马破伤风5例,均获痊愈。 首先进行伤口的外科处理。用烧红的火钩烫烙伤口,然后用5%的碘酊涂擦,以求彻底清除破伤风毒素的源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兽医临床上由于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致使一些幼驹肠道菌群失调,继发肠炎相应增加,概因在治疗某些热性病的过程中,大量投服(或注射)抗生素,肠道内杆菌被抑制,而耐药的菌属迅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整个或部分肠粘膜损害,以致出现细菌及其毒素所引起的毒血症、肠炎、脱水、休克等严重的全身症状。1976年以来我们以中草药为主辨证施治(西药适当补液和解除酸中毒),7年来收治马驹7头、骡驹5头、驴驹1头,治愈11头,死亡2头,疗效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也减少了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永川和宜宾地区60日龄内的哺乳小水牛,散发一种以拉白粪或灰白色粪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当地群众称为“犊白痢”。用粪便镜检证实为犊牛新蛔虫病,1980年以来我们用病牛粪镜检101例,现报告如下。 (一)流行资料 发生地区处于四川中南部丘陵地带,雨量充沛,水牛以青草或干稻草为主要饲料,多以圈养为主。圈舍内常有粪尿蓄积。本病无季节性,不分公母均可罹病,发病犊牛最小者16日龄,最大者56日龄。其中20日龄内发病7头,占发病犊牛的6.93%;20~30日龄发病40头,占39.6%;30~40日龄发病35头,占34.6%;40~50日龄发病16头,占15.8%;50~56日龄发病3头,占3%。在发病犊牛中20~40日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的蛔虫各有其专性宿主,并引起特有的蛔虫病。常见的家畜蛔虫有猪蛔虫(Ascaris Suum)。鸡蛔虫(Ascarisda galli)、马副蛔虫(Parascaris equorum),牛新蛔虫(Neoascaris vitulorum),羊蛔虫(A,ovis)极为少见,在国内尚未见到详细的形态记述资料。我地87团种畜连,于1982年8月进行寄生虫调查时,从一只4月龄的羔羊体内获得24条成团寄生的大型虫体,其中雄虫有11条、雌虫有13条,经鉴定,确认为羊蛔虫,此在新疆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9.
中草药添加剂对断奶猪肠道菌群与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杜仲叶、山楂、黄芪等中草药研制猪用饲料添加剂 ,对 4 0日龄断奶仔猪进行饲喂试验 ,观察其对断奶仔猪肠道菌群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服用中药的 3组试验猪肠道中的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5 ) ,而大肠埃希氏菌和肠球菌指数以及腹泻发生率则明显降低 ;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 9.2 0 %、5 .5 0 %和 13.32 % ;料肉比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 9.80 %、6 .6 4%和 15 .0 3%。结果显示 ,该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常规粉剂和提取物制剂均能促进仔猪肠道中有益菌的增殖 ,提高猪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20.
针灸及中草药治疗骡滚蹄滚蹄即蹄底后翻,运步时患蹄向前滚动故名。多发于一后肢,前肢及双肢同时发病者少见;在骡最多见,马、驴次之。病因长途劳役,久役伤筋;道路不平,负重奔走太急,滑闪踏空损伤指、趾深屈肌腱;寒湿侵袭日久,使屈肌腱挛缩;圈舍不平,阉割保定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