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1 毫秒
1.
修订后的《律师法》赋予了辩护律师在审查起诉阶段全面查阅证据的权利,但却没有规定辩护律师有向控方主动展示其收集、掌握的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证据的义务,这无异于使得控辩双方的信息获得不对等。而适用证据开示制度将根本解决这一问题。为了尽可能的减少证据开示可能带来的另一种形式的诉累,我们可以对被告人认罪案件适用简化审理的程序进一步细化,对于此类案件检察院在提起公诉时无需提交主要证据复印件,法院一方无需参加证据开示全过程等。这样在运用证据开示制度保障控、辩双方信息对等的同时,亦能使控、辩、审三方共同受益。  相似文献   

2.
刑事庭审方式改革出现的问题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长永 《中国法学》2002,(3):143-150
我国刑事庭审方式改革之后 ,带来了三个新的问题 ,即检察院依法隐瞒证据、公诉人强制讯问被告人以及合议庭“当庭认证”。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 ,我国改革后的庭审方式未能贯彻控辩平等、实体真实与正当程序相统一的原则及辩论原则 ,必须通过建立、健全证据开示制度和庭前准备程序 ,确认被告人沉默权 ,严格实行辩论原则等方法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对证据开示原则探讨较多,对证据开示运作的具体操作程序则缺乏精细的探讨.以对抗式审判为视角的刑事证据开示正当程序的逻辑推演是刑事证据开示必要性的前提是被告人不认罪而需要进行证据调查;正当的开示过程是法官主持双方开示;发现新证据出现隐藏证据应启动特别开示程序.刑事证据开示程序简化的主要内容一是刑事证据开示与法官预审结合运用,二是自行开示法官验收.在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框架内进行刑事证据开示,可以参照上述开示基本模式进行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4.
俞欢 《犯罪研究》2009,(5):69-72
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发达于美国,由于其在提高诉讼效率、维护被告人合法权益、保证司法的公正性等方面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已经为西方大多数国家刑事诉讼制度所接受,逐渐成为一项国际诉讼准则。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对该问题的规定仅散见于《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为了完善免予起诉制度,提高免诉案件质量,天津市和平区检察院根据刑事诉讼的民主和公开性的原则及《人民检察院刑事检察工作细则(试行)》的有关规定,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免诉案件的听证申辩程序,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这项程序的主要内容有:在诉讼过程中,允许被告人自我辩解,并有最后陈述的权利;允许被告人委托律师为自己辩护,律师可以阅卷和会见被告人;允许被告人和辩护人提供新的证据和请求检察院调查新的证据。允许被告人对检察人员、书记员、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审理案件时检察院要公开进行。以上这些内容充实到免诉制…  相似文献   

6.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修订后的《律师法》对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阅卷权作了突破性的规定,相当于建立了一种仅控方向辩方开示的单向证据开示制度。实践中,各地司法机关积极试点、探索刑事证据开示制度。但是,该制度在试点工作中还存在诸多困境,亟需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推进,两大法系在实体与程序上不断地取长补短,程序公正、诉讼效率越来越被重视,而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规则在某些方面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特别是饱受关注的证据开示制度,随着《律师法》的修改,再一次地被广大理论学者、实务工作者所重视.本文将从证据开示制度的价值基础及我国的刑事诉讼现状出发,简要的阐述了我国现阶段是否有建立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庭前证据开示是公诉制度改革的一项内容。刑事案件证据开示是指人民检察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在案件开庭审理前公诉人同辨护律师之间进行的相互出示并提供与案件有关证据的活动。它的目的是保障被告人充分行使辩护权,促进案情能够得以客观真实的反映,维护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益。所以正确认识庭前证据开示对于做好公诉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重点谈谈证据开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刑事诉讼庭前证据开示制度是控辩制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是审判公正和效率的基本保证。庭前证据开示制度有利于保护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律师发挥辩护职能,也有利于检察官出庭支持公诉,从而提高审判质量。我国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刑事诉讼中的庭前政局开示制度  相似文献   

10.
公诉案件证据开示是指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在开庭审理前,按照平等、协商、公正的原则,由主诉检察官或者部门负责人主持,公诉方和辩护方相互出示各自的证据进行质证的庭前审查活动。证据开示制度在英美等国刑事诉讼中早已存在,其形式有正式开示和非正式开示两种,非正式开示在起诉以后预审以前进行,正式开示则在预审程序中进行。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不同于西方国家,但随着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证据开示的重要性正在被人们重新认识,并被引入司法实践予以尝试。   根据上级检察院指示精神,今年 4月 18日,山东省诸城市人民检察院…  相似文献   

11.
证据开示制度的法理与构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证据开示 ,是指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提供和透露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和信息的作法和程序。证据开示制度是实现审前信息交流的重要装置之一。在具有职权主义传统的国家 ,如法、德、意 ,证据信息的透露和提供往往是通过被告人或辩护人行使阅卷权的形式实现的。虽然在表现形式、透露范围和方向以及侧重点上各有不同 ,但阅卷权与证据开示制度构成了审前证据信息交换的两种典型形式。与职权主义主导的诉讼形式相比 ,在对抗式和存在对抗式因素的诉讼形式下 ,证据开示制度有着更为突出的意义。一、国外证据开示的法理及演变与其他古老的法律…  相似文献   

12.
证据开示制度有利于明确争点,固定证据,提高诉讼效率以及突袭性裁判的防止.但证据开示并非是所有证据的开示,应当有所选择,这也是域外的通行做法.我国新《民事诉讼法》未规定证据开示的例外范围,实践中极易导致特定社会关系的破坏.同时,也不利于准备程序争点整理、纾解诉源等功能的有效发挥,往往为庭审程序的散漫化及庭审效率的低下埋下伏笔.因此,我国《民事诉讼法》在下次修改时应当增加证据开示范围的立法内容,明确证据交换的例外范围,免除特殊人员的作证义务,并明确违反证据开示制度的法律后果.同时,为保证证据开示制度及其例外规则的良好运行,应在争点整理程序、摸索证明等制度上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审前证据开示是指一方当事人在审前从对方当事人处获得与案件有关的事实与信息,以助于准备庭审的一种制度。审前证据开示在美国运用最为普遍。美国单方面实行域外审前证据开示遭到其他国家的普遍反对,为了对抗美国式的审前证据开示,许多国家制定了障碍立法或保密立法。为减少各国之间在审前证据开示方面的冲突,《海牙取证公约》对审前证据开示作了规定,公约第23条允许缔约国对审前证据开示予以保留。但是,公约制定后,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在审前证据开示方面的冲突依然存在。为解决各国之间在审前证据开示方面的冲突,国际社会还需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14.
刘红  许旎娜 《法制与社会》2012,(28):103-104
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诉法")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关于证据制度和辩护制度的完善对公诉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本文结合基层检察院刑事案件审查起诉实践,围绕瑕疵证据的使用、审讯全程录音录像、控辩双方证据开示等三方面对个案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新刑诉法在类案中的顺利实施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5.
证据开示是控辩双方按照一定的程序相互让对方知悉各自掌握或保管的证据的制度。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不应拘泥于名称和形式,而应注重实质。从实质内容角度来看,阅卷制度属于单向的证据开示。我国的证据开示制度是单向、不对等的。在刑事诉讼对抗制因素逐步增多、《律师法》强化律师权利、辩方取证能力得到加强的背景下.应结合我国现实国情,构建以控方向辩方单向证据开示为主、以控方主导的双向证据开示为辅的证据开示制度。  相似文献   

16.
被告人李某从2005年5月至2007年8月期间,入室盗窃十余次,价值达五万余元,时间跨度达两年多。公安机关认定被告人出生于1988年11月11日,为此向检察院提交了如下证据:其一,在户籍所在地派出所提取的《户口登记表》载明被告人出生于1988年11月11日:其二,《骨龄鉴定书》判断被告人的出生日期介于1988年6月14日和1989年6月14日之间。被告人供述自己出生于1989年11月11日,之所以修改年龄,是为了早点结婚。  相似文献   

17.
日前,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开庭审理了被告人向某等4人群发短信牟利、涉嫌非法经营罪一案。 检察院指控被告人向某、周某、邵某和徐某在没有取得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发送各类信息,从事非法经营活动且数额较大,其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5条之规定,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以非法经营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8.
被告人认罪案件程序改革的基本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被告人认罪案件程序改革的基本制度设计:在审查起诉阶段,首先进行证据开示,然后进入对被告人的问罪程序。这里会出现两种可能:一是被告人认罪的,则适用简易程序,如果是事实清楚,证  相似文献   

19.
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根据犯罪事实和指控犯罪的证据是否充足,作出被告人有罪、无罪或推定无罪的判决。对于人民检察院指控的罪名不成立、检察机关出示的证据能够证实被告人的行为确实构成了犯罪,但系另外一种犯罪的情形,如何处理,争议较大。如被告人潘某枉法裁判一案。检察院指控被告人的行为构成河私枉法罪,但在开庭审理后,法院认为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河私枉法罪,而是构成了枉法裁判罪,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99条第二款的规定定罪量刑。又如被告人刘某等二人复制淫秽物品牟利案。检察院指控二被告人的行为构成制作…  相似文献   

20.
《布莱克法律辞典》对证据开示的解释是:“了解原先所不知晓的,揭露和开示原先所隐藏的”。在审判制度中,“证据开示是一种审判前的程序和机制,用于诉讼一方从另一方获得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情况和其他信息,从而为审判做准备。”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也称证据先悉,指控诉方和辩护方相互向对方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