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洋 《前沿》2010,(24):106-109
司法体制改革主流语境下,对我国现行法官制度的完善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效应。在理念上,我国法官制度建设应当体现现代司法规律,置于体制改革的大系统,吸纳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现阶段法官制度建设的侧重点是从专业、学历、最低任职年龄、法律工作经历等方面逐步提高法官任职条件;从法官的职业收入和身份保障方面着手法官的待遇保障;重拾"法官独立审判,只服从法律"这一宪法条款。  相似文献   

2.
国际刑事法院卢班加案庭审过程中,被告就"法官对被告方证人进行询问的裁量权"提出质疑,具体涉及到法官的询问内容、询问形式以及被告方是否拥有对法官询问的问题进行质疑的权利等三方面裁量内容。审判分庭将该问题扩展至庭审中法官对任何证人进行询问的裁量权,从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两方面展开分析。"国际刑事法院第一案"的裁定内容与方法对其他司法实践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平邑县人民法院坚持以人为本,抓住法官在审判工作中容易出现瑕疵案的环节,以规范的程序减少出“瑕疵案”,以严密的监督使"瑕疵案"不出法院,以合理的问责使法官不敢办“瑕疵案”,使案件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协商论坛》2012,(2):61-61
吴英死刑判决后,网上质疑声起。2月7日,该案审判长就审判答记者问,为法院辩护。浙江高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网络上关于吴英案审判违心违法的言论,完全是造谣,该院将追查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我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45条,对法官发表言论进行了限制:"法官发表文章或者接受媒体采访时,应当保持谨慎的态度,不得针对具体案件和当事人进行不适当的评论,  相似文献   

5.
我国合议制流于形式的现状是推进法官职业化进程的一大障碍。将法官分层为审判法官和助理法官 ,将案件分流成简易案件、普通案件和重大复杂疑难案件三类 ,由审判法官组成合议庭审理普通案件 ,由审判长将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 ,由助理法官审理简易案件 ,废除案件审批制度 ,是强化合议庭职权、提高法官素质、推进法官职业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法院审判管理存在明显的弊病,从表象上看是管理不足,资源配置不当,管理"约束疲劳",从深层次上看是审判管理存在非人格化、非对称性及管理者示范效应欠佳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体制上的弊病,需要增强审判管理的民主化、人性化意识,建立审判管理的双向评价制度,建立以审判管理效果为导向的用人机制,完善法官遴选及绩效奖励制度。  相似文献   

7.
1961年,美国联艺公司拍摄了一部名叫《纽伦堡审判》的影片,在二战影片史中具有相当的考察意义,其所揭示的法律问题,暴露了更深层次的、甚至更具普遍性的内涵:审判被人类本身的局限所悬置和架空;以及审判被悬置之后,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与希望的问题。事实上,这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来源于这次审判的悖论之处:它不是由法官审判一般的战犯(包括戈林等纳粹高官),而是审判四名纳粹时期的法官。这真是一场“法官对法官”的独特审判!对于被审判的德国法官恩斯特·简宁来说,他首先是一名博学的法学教授、30多本法律专著的作者、担任过德国司法部长以及高…  相似文献   

8.
我国审判仪式化问题不仅采源于案卷移送制度造成的法官预断或后断,而且源于法庭对案卷笔录的不规范采纳上。因此,若要还原审判的实质功能,让当庭审判成为形成裁判结论的真正途径,一方面要建立有庭前准备程序的起诉状一本主义制度,形式上克服法官对案件的预断,另一方面要在刑事证据问题上采行严格证明法则,克服法官对案卷笔录证据能力的天然...  相似文献   

9.
刘坚 《民主与法制》2010,(24):69-69
诉讼调解,是指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和义务,在人民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进行协商,达成协议,从而结束诉讼程序,或没有达成协议,使诉讼进入下一程序的活动。现阶段,我国采用的是"调审合一"的诉讼调解机制,案件分配给承办法官后,除回避等特殊情由外,主持调解及司法裁判均由承办人负责。然而,这种"调审合一"的调解运行模式在司法实践和理论界中备受置疑。  相似文献   

10.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保障法官依法履行职责,提高法官的素质,实现对法官的科学管理,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法官是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审判人员,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 第三条 法官必须忠实执行宪法和法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条 法官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 第二章 职 责 第五条 法官的职责: (一)依法参加合议庭审判或者独任审判案件; (二)法律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 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除履行审判职责外,还应当履行与其职务相适应的职责。  相似文献   

11.
民事审判中法官的释明权是法官在民事诉讼中对当事人如何使用法律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对民事审判中法官的地位和角色的法律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庭前审查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乎刑事审判的公正性和科学性。然而,面对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庭前审查程序中出现的漏洞,此次再修改刑事诉讼法时,修法者竟然放弃了"程序审",退回到"实体审",同时又没有对因"实体审"引发的法官在审判中先入为主,审判流于形式的弊端提供有效的遏制方法。这不仅使庭前审查程序处境尴尬,而且使许多人对我国刑事审判改革的方向产生了质疑。因此,两次修法中对庭前审查程序选取的两种改革模式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只有对庭前审查程序进行学科合理的改造,搭建一个独立多功能的庭前审查平台,发挥审查前必要的筛选、过滤、分流等诉讼功能,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目前的困境,更可为未来的刑事司法改革开辟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13.
尚秀云 《人权》2003,(3):32-33
我是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的法官。1987年9月,我开始从事少年刑事审判工作。在以往的审判工作中,我接触过犯罪的少年,在依法审理他们的案件时,为他们的失足深深的惋惜。他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危害,毁了自己的前程,也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了痛苦。看着那些失去自由的少年懊丧、悔恨的样子,我的心情很沉重。中国一贯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我是人民的法官,还是孩  相似文献   

14.
白迎春 《前沿》2015,(2):83-85
审判委员会制度,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成立的特殊的审判组织形式。在那新中国刚刚成立从新构建新的司法体系时期,对法官政治觉悟的要求高于法学专业知识的要求,所以并没有法学专业知识的人员大量进法院。因为当时法官的法学专业知识普遍欠缺,有必要发挥集体智慧来确保案件质量,结果成立了审判委员会。当今中国社会稳定,国内并不存在政党对立势力,与其要求法官的政治素养与政权高低,还不如要求法官的法学专业素养。法官队伍的日益专业化、诉讼程序的严格化、案件性质不断复杂化的当今时代,审判委员会的"发挥集体智慧把关案件质量"的功能已经不明显。相对来讲审判委员会制度与诉讼程序公正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目前审判委员会制度的保留甚至面临以诉讼立法作为代价。  相似文献   

15.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是人民法院履行审判职能的坚强保证。近年来,院党组紧紧围绕审判中心工作,抓住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个核心,着力加强党员法官队伍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积极探索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新路径.不断提升党员法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党员法官的先进性在审判工作中得以体现,党组织的战斗力在履行审判职能中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16.
法官员额制改革催动着我国法院内设机构的优化调整,而基层法院审判团队建设作为配套措施具有显著作用。基层法院审判团队建设是构建以法官为核心,法官助理、书记员为辅助的新型审判权运行模式。其不仅旨在解决层级管理制度影响审判独立性、案件呈报审批制度致使责任主体不明、传统审判庭不利于审判团体作用发挥的三大表征问题,还蕴含着内部去行政化、缓和人案矛盾和加快法院内设机构改革的价值取向。团队人员匮乏、基本定位与权责划分不清、现有法官考核模式不匹配是基层法院审判团队建设的三重困境,可通过探索多层次的审判团队模式、拓宽审判辅助人员的来源渠道、完善法院绩效考核模式予以突破。  相似文献   

17.
徐振光 《青年论坛》2005,1(3):79-81
审判独立是确保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法官是独立行使审判权的主体。要实现审判独立,在外部必须保障法院独立,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在内部必须保障法官的独立,独立地适用法律。  相似文献   

18.
张毓富 《人民论坛》2014,(3):122-124
司法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审判公正.文章认为保障审判公正必须实现审判现代化.审判现代化包括:法院去地方化、法院去行政化、法院去利益部门化、法官去裁量“自由化”、法官考核规范化、审判流程公开化和三审终审制度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张毓富 《人民论坛》2014,(8):122-124
司法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审判公正。文章认为保障审判公正必须实现审判现代化。审判现代化包括:法院去地方化、法院去行政化、法院去利益部门化、法官去裁量"自由化"、法官考核规范化、审判流程公开化和三审终审制度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民事诉讼法院调查取证制度若干问题之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院调查取证制度是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核心内容之一.实现法治、树立审判权威要求审判权与调查取证权相分离,审判法官与调查法官相分离.我国现有调查取证的模式含糊不清,有碍于程序公正.从制度上完善法院调查取证制度,让调查取证独立是审判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前提,是证据体系改革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