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单位自首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位自首是单位在单位犯罪后,由能够代表单位意志的人基于单位的自首意志,以单位名义自动投案,如实供述单位的罪行.单位自首的构成要件应该包括单位自首的实施者能够代表单位自首的整体意志、以单位自首的名义、自动投案、如实供述四个构成要件.单位自首及单位内部自然人自首的认定可分为三种情形:单位成立自首,单位成员也成立自首;单位成立自首,单位成员不成立自首;单位不成立自首,单位内部人员成立自首.  相似文献   

2.
单位犯罪存在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单位犯罪自首的主体包括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的其他主管人员以及经单位授权委托投案的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单位犯罪后,法定代表人及其他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动投案,如实供述单位和本人的犯罪事实的,可以认定单位自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自动投案,如实供述单位和本人的犯罪事实的,单位是否成立自首不能一概而论。单位犯罪自首是否成立,应根据犯罪单位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的其他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犯罪后的不同表现分别加以认定。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分析交通肇事罪中自首的认定在刑法学界的不同观点、自首的理论及法律依据,从而推导出交通肇事罪中自首情形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希望对处理交通肇事自首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刑法中,单位犯罪是一个较新的法律概念。法律上首次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是1987年6月22日审议通过的《海关法》。至今不过十几年的历史,而对单位犯罪的正式确立,则仅始于1997年刑法典的颁布与实施。就刑事审判实践来讲,目前有关单位犯罪的立法与研究还是远远不够,尤其对于单位自首的研究,更是少有人问津。  相似文献   

5.
自首是我国刑法中一项重要的量刑制度,由于犯罪的情形复杂多样,自首的形式同样复杂,自首的认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同时,自首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往往涉及到对自首犯如何裁量刑罚的问题。因此,正确地适用自首制度,认定自首情节在整个量刑情节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特殊一罪自首的认定原则是:在符合自首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对行为人是否供述了"主要犯罪事实"的认定直接决定自首的成立与否,"主要犯罪事实"的判定必须结合特殊一罪的处理原则,行为人供述的罪行事实必须和按特殊一罪处理原则进行处理的最终的罪行事实相一致才能认定行为人供述了主要犯罪事实,进而认定其构成自首.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自首的构成条件行为人的行为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构成自首 ,这是实践中认定自首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 ,无论是司法解释还是司法实践均对自首构成的客观条件作了较为祥细的规定或探讨。但笔者认为 ,在认定自首时除应考虑其构成的客观条件外 ,还应当充分考虑其构成的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一)自首构成的主体条件。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 ,自首 ,应当是以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并应当负刑事责任为前提的。因此 ,构成自首的行为人必须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并犯罪的人。如果一名12岁的未成年人杀人后主动到司法机…  相似文献   

8.
刑法修改后,明确了单位犯罪的主体地位,但刑罚制度却没有实现同步变迁,对单位犯罪能否适用自首没有明确规定。依法理,单位犯罪应有自首制度的适用,现行刑法规定阙如,构成法律漏洞。对此问题,应先通过法律解释的途径,再通过法律修改的途径予以解决。 一、问题之提出 自首是刑法中一项重要的量刑制度,正确适用量刑制度,对于鼓励和引导犯罪人自动投案,悔过自新,从而有效地实现预防犯罪的刑罚目的,具有重大意义。现行刑法第67条对自首制度作了集中规定,但依通说,该条仅适用于自然人  相似文献   

9.
交通肇事罪中自首的认定在刑事司法实践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文认为:在过失犯罪中存在自首;肇事后履行报警义务的应认定为自首;肇事后未在约定的时间投案的也应认定为自首;还有肇事后逃避的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要具备自首条件,均认定为自首。  相似文献   

10.
在司法实践中,对以下七种疑难自首应这样认定:判断“形迹可疑”型自首的关键在是否已被司法机关发觉;“纪律处分”期间行为人如实交代自己基本犯罪事实的,应当认定为自首;犯罪嫌疑人被传唤归案后如实供述的,应认定为自首;单位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自动投案的,应认定单位自首;测谎仪测谎后被测对象如实供述的,应认定为自首;被告人自动投案后供述中未报真实姓名及前科情况的,应认定为自首;行为人被网上通缉,但因通缉以外的案由被通缉机关以外的警察机关抓获,供认真实姓名和被通缉的犯罪事实,应认定为自首。  相似文献   

11.
在程序维度,司法鉴定在刑事诉讼中一般要经历决定利用科学的辅助、选定适格的鉴定人员、检材送交鉴定机构进行分析、明确鉴定事项和要求、进行科学检验、提交鉴定结论、审前开示鉴定结论以及审查评断鉴定结论科学性等几大环节。  相似文献   

12.
单位直接故意犯罪形态的几个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位犯罪的构成形态特征与自然人犯罪的构成形态特征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我国刑法学界对这一内容论述的较少。本文通过分析单位直接故意犯罪的主、客观要件,对单位直接故意犯罪中的犯罪未遂形态、犯罪中止形态认定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李慧娟在一例经济纠纷判决书中的一段表述引起了一场风波。她在表述中写道,下位法与上位法"相冲突的条款自然无效",从而被指涉嫌越权"司法审查",受到了被撤销审判长职务并免去助理审判员的"严肃处理"。李慧娟事件所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法官的命运问题,更折射出整个法治建设的诸多瑕疵,这些瑕疵正成为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障碍。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背景下的这一事件应该引起我们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反思与检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反黑"法律对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有组织犯罪的迅猛激增,我国现有的刑事法律体系在打击有组织方面尽显疲态,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增设黑社会组织罪的条款;规定金融机构的反黑义务,对黑社会犯罪规定没收财产刑;增设与有组织犯罪相牵连的犯罪行为的加重刑条款;从刑法上鼓励单纯参加犯罪组织者自动退出;提高有组织犯罪法定刑量刑幅度;通过法律推定,确立举证责任倒置;采用特别证据规则;建立污点证人、卧底证人和证人保护制度;改革相关法律,堵塞漏洞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0条明确规定了侵占罪:“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由于对相关条文中的有关“物”的概念内涵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所以在司法实务领域或学术领域有诸多分歧。需要运用刑法理论,结合司法实践,对该罪涉及“物”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具体分析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  相似文献   

16.
虚拟财产是以数字化、非物化的形式存储在虚拟网络空间中,被网友或者游戏玩家利用网络服务器拥有、支配的有价值的一种财产形式。虚拟财产具备刑法意义上的财产属性,属于盗窃罪的犯罪对象。网络背景下,对盗窃虚拟财产犯罪客观方面的危害行为、危害后果等要件的司法认定应结合其自身特点进行,以准确地打击该种犯罪。  相似文献   

17.
恐怖组织犯罪是指三人或三人以上,按一定的等级、纪律和信仰结合在一起,为了实现其政治或社会目的,采用爆炸、劫机、暗杀、劫持人质等残暴方法实施的犯罪行为。其特征为:1.暴力恐怖性;2.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性;3.有较强的政治或社会目的;4.表现出狂热的精神追求和盲目的思想崇拜。在此基础上,还从政治、社会、文化和国际司法合作等方面对恐怖组织犯罪的原因及预防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关于司法公正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司法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前司法不公正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一些基本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反思。(一)要解决司法不公正问题,首先必须搞清当前司法不公正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当前不少人将司法不公正问题的着眼点放在了实体不公正上,有关方面也不断加强对实体问题的监督,而对程序问题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笔者认为当前司法不公正最突出的问题是程序不公正,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也应当放在程序问题上。首先,从人们对司法不公正的不满情绪来看,无论是当事人、律师或一般老…  相似文献   

19.
现行刑法分则第九章及刑法修正案(六)所规定的渎职罪,共有23个条文34个罪名。其中,现行刑法典吸收了1979年刑法和单行刑法及附属刑法有关渎职罪的部分规定,但缩小了犯罪主体的范围,仅限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此,是否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关涉着渎职犯罪的定罪问题,明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范围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由于我国刑法并未明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含义,只是在《刑法》第93条规定了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由此导致了在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均存在较大分歧。本文拟就渎职罪的犯罪主体的几个问题予以论及。  相似文献   

20.
经济犯罪案件中的大要案件较多,而其中疑难案件又占有相当比例,这都与经济犯罪本身的特点有关。重大疑难经济案件的形成原因也有其自身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犯罪主体一般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水平;作案智能性强、发案单位制度不严、管理混乱;关系网重重;被害者贪图暴利、有案不报;现场条件普遍较差;侦查工作某些方面的易失误性。侦破此类案件的基本方法有:注意取得有关上级领导的支持;坚持将赃款赃物的调查控制作为侦查工作的重点;注意搜集、利用间接证据;强化公秘结合、设计用谋;强化协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