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英美经验看政府成功绩效管理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绩效管理是英美等国政府再造中的一个重要的改革工具,对提升政府绩效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政府再造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绩效管理要发挥其效用,还有赖于一系列配套的制度安排,以形成"制度合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省管县"改革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起来。福建省当前"省管县、市管县"模式造成行政效率低下、城乡二元差距拉大等不利影响,严重束缚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全省经济实力的提升。当前许多学者关于"省管县"改革的观点有待商榷。"省管县"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实行财政省管县、扩权强县、市县平行三步走,才能同时根除"市管县"体制下的弊端和"省管县"改革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市管县体制下市县之间形成了科层主导的竞合关系,省管县体制下市县之间将形成斜向分治的竞合关系,在市管县向省管县的改革过渡时期,市县之间则形成了科层主导、斜向分治交错混合的竞合关系。这三种竞合关系,在市县的自主性、竞合的结构特征、竞合的机制手段、竞合的绩效表现等四个维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在需要省管县的地方,应缩短改革过渡期,并尽快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4.
在之前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对于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体制改革。目前国内已有很多省开始进行"省管县"改革的试点工作,"省管县"体制改革已经成了大势所趋。然而,目前在"省管县"的研究上,大多数学者都选择了江苏、浙江等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进行研究,则选取经济欠发达的安徽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安徽省实行的"省管县"体制对其县域经济、市域经济的影响,笔者并为安徽省进一步推行"省管县"体制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现阶段最具有现实意义和实际导向功能的一项行政改革。文中探讨了"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动力机制,借以思考"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可行性,对我国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同时期的预算模式及其发展,如渐进预算、绩效预算、零基预算、新绩效预算等,都代表了处于特定历史情境、多元语境下政府分钱方式的改变。在不同的分钱模式下,资源申请者与审批者利用不同的"对话"方式对公共政策进行选择。本文透过后现代理论对四种公共预算模式进行解读和比较。通过描述预算模式中涉及的"情境"和"人"来诠释各种预算模式的内涵、优劣及其发展,以破除采用技术理性就能提高政府治理绩效的迷思。结论指出,预算模式的理性化改革,如绩效预算和零基预算试图利用绩效信息来增进对话双方的理性,但是,这种理性主义的倾向低估了政治情境和人的复杂性,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失败。所以,中国的预算改革不能盲目地、孤立地借鉴和追求预算模式创新,而是需要在本国的治理和政治情境中发展合理的预算理性以设置科学的预算制度,最终实现体现公共利益的政治问责。  相似文献   

7.
制度绩效即社会制度的实施效果。本文使用2006~2015年29省的面板数据,测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绩效,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其中城乡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制度绩效最好,城乡基本公共教育和基本医疗卫生均等化制度绩效缓慢上升,而城乡基本公共设施均等化制度绩效却逐年下滑。要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绩效,必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理念、制度体系、推进机制与支撑保障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借鉴"SSP范式"的理论分析框架,政策转化为法律的制度构建目标应是,解决现行的制度缺陷,建构制度结构合理、符合制度安排的道德要求并且制度绩效良好的制度结构.从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要求来看,政策转化为法律的制度构建应该处理好党内关系,以及执政党与国家立法机关、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并要有利于使政策转化为良法,保障转化过程具备程序正义.为了保证转化后的法律质量,有必要建立对拟转化为法律的"政策品质审查制度";为顺利衔接政策与法律两种规范形态,必须设立完备的执政党"立法建议制度";为了实现转化程序的正义并保障转化结果的理性,应当建立体现正当程序要求的"正当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9.
由于制度安排的缺位或不配套,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59岁现象”和“冯根生难题”屡屡出现,国有企业低效率和缺乏竞争力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许多新的思路,其中,加快核心制度即激励制度的创新尤为迫切。产权制度、经理人制度是激励制度创新的基础,绩效考评制度和监督制度是激励制度的保证,制度安排需要配套,但也要突出重点。  相似文献   

10.
从刑法的个人本位转向、被害人学及恢复性正义的理论支撑视域论证了刑事和解制度与我国"权威"规范刑事法理论存有内在的"悖而不离",并从我国"和为贵"道德观念、公众的社会心理及经济学绩效等视角对该制度进行了理论纠偏与价值辨正,为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学术话语中的转向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制度型塑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