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间法·民族习惯法专栏主持人手记(十六)] 人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人是社会关系的动物".如果这个关于人的界定大致不差的话,那么,可以继续追问和推论的是:人究竟是依凭什么样的逻辑,进行关系交往的?在本期刊出的王林敏的<社会安排与个体行为:"关系"规则的存在基础>一文中,作者提出了"关系规则"这个概念,并就"关系规则"存在的人性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做出了有效阐释.当然,作者所谓的"关系规则",定位于国家正式法之外,类似于吴思所谓"潜规则";也类似于罗豪才所谓"软法律".总之,是国家正式法之外的秩序安排体系.  相似文献   

2.
人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人是社会关系的动物”。如果这个关于人的界定大致不差的话,那么,可以继续追问和推论的是:人究竟是依凭什么样的逻辑,进行关系交往的?在本期刊出的王林敏的《社会安排与个体行为:“关系”规则的存在基础》一文中,作者提出了“关系规则”这个概念,并  相似文献   

3.
整个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关系之网,这是乡土社会的产物,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遗产。关系运作,实际上是关系规则与法律规则的对抗、民间法与官方法的对抗。在公共领域中存在的关系,其本质是"权力的私化",关系交往的过程就是权力私化的过程,也是权力交换的过程。从"权力私化"这个视角解析关系的结构和关系运作机制,有利于揭示出关系存在的社会和历史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4.
孟德斯鸠认为,"法"是事物、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理性对这些关系的把握."法"存在于一切存在物中,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始终."自然法"的精神是"和平";"人为法"的精神是"平等".然而,在社会和国家中容易失去平等、自由,这就要遵循法的精神,依靠法律的力量予以保证.因此,不仅需要"品德"、"俭朴"、"克制"、"宽容"等道德上的自我约束,更需要权力制衡.  相似文献   

5.
社会安排与个体行为:“关系”规则的存在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下中国,"关系"规则是人们的行为根据,此类规范有深厚的文化和社会基础。"关系"运作是人性中趋利避害本能的一种外在表现。但人性只是一种可能,是特定的文化传统铸就了"关系"运作的土壤。制度安排决定个体的行为,中国的正式控制制度不但没能有效制约"关系"规则,反而有利于"关系"运作。单位制度给"关系"运作提供了充分的制度空间,在整体规划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6.
后法优先规则是美国法院通过判例法长期确立的一项解决联邦制定法和条约之间的冲突的规则.就其功能而言,后法优先规则是将条约挡在美国国内法律秩序之外的"最后的屏障".从相关案例的结果来看,呈现出"联邦制定法优先于条约"的现象.尽管后法优先规则受到学术界较多批评,但不可能被废弃.相反,它还会得到更多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民族地区存在一种"法律规避"的现象。法律规避的实质是对国家正式法律的回避。这表明,作为一种正式制度规则,尽管国家制定法已经推进到民族地区,但是,作为非正式制度规则的民族习惯法在民族地区依然有着重要影响,事实上发挥着解决社会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这样一来,民族地区实际存在着一种二元的法律秩序格局:以国家制定法为代表形成的正式法律秩序和以民族习惯法为代表形成的非正式法律秩序。国家制定法与民族习惯法这两种制度规则如果不能形成合力,民族习惯法就会对国家制定法造成冲击,这对我国法治建设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探索两种制度规则之间的合作路径,使这两种制度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法治秩序,才能推进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8.
1.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人的片面化   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标志着商品经济的产生.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现代性所塑造的生存格局和制度安排日益使人陷入片面化.在商品经济阶段,人的发展达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水平.特别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交换价值所体现的财富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分配和消费也成了人的真正目的之外的事情.日常的生产、交换、分配是异己的,消费更是异己的,商品经济的全过程都是非人道的.在这种物化的价值坐标中,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颠倒了:财富被提升为目的,人本身被贬低为手段.商品经济越发达,社会分工就越专业化,从业者就越片面化、从属化.现代文明的发展使得工人的劳动量有所减轻,但同时使得劳动越来越乏味.技术的进步成为折磨人的手段.商品经济借助于物质化激起人们的病态欲望,使人日益沦为物的奴隶,不断向物的世界沉沦.……  相似文献   

9.
推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基础在于发展市场经济,这个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兼容的、资本的利益驱动受制于劳动本位的价值取向、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相互配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核心在建设法治国家,这个法治国家是以人民民主为价值追求,按照协商民主原则进行制度安排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关键是实现社会与国家的现实分离,这种分离已经从国家与社会两个领域消除了二者根本对立的根源,以劳动本位取代了资本本位,确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从政治上和组织上确立了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从而能够在社会与国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要求规则加以规范.这些规则既可以是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予以保障的国家法,也可以采取村规民约形式的民间法.通过分析中国村民自治的形成和发展,在我国,国家法和民间法存在着有趣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段玉恩 《工会论坛》2004,10(2):104-105
马克思生前根本就没有正式地使用过"卡夫丁峡谷"一词,这个词也不能正确表达他的思想.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意思不是跨越资本主义历史阶段,或者跨越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跨越理论"或者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正在渐进转型为现代社会。在这个过渡时期,公共政策参与领域的最大特点就是政策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互交错,正式规则之内的政策参与同制度之外的政策参与并存。从群体性事件和集体行动的视角分别梳理制度外政策参与,需要解决3个核心问题——如何看待当前社会的组织化,如何推进公共政策的制度化,如何重视新兴媒体的"双刃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权力多元主要是指存在于国家权力之外的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共同形成的多元存在状态.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纠纷解决是多元权力互动的结果,同时也是国家法与民间法互动的结果.权力的多元化要求社会规范的多元化,我们要重视和逐步适度放开社会自治自律规范的功能,否则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多样化价值追求和克服国家法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目的就是要达到人与人、个人与政府、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一致和共同发展.和谐社会的建立,要求人们必须依照既定的规则运行,形成一种和谐发展、秩序井然的状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和谐的宗教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和谐的政教关系是和谐的宗教关系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多年来社会上特别是国家公务员队伍关于"高薪养廉"话题所存在的种种观念和议论进行实质剖析.对有代表性的两种似乎根本对立的观点即所谓"借鉴论"、"人性论"进行了批驳.指出了"两论"的现实危害.证明"两论"在本质上并无矛盾,都是错误的,不符合党的宗旨,不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关键是十六大提出的"一靠教育,二靠制度",及牢记"两个务必".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客观存在是不容回避的。作为主要在民族地区适用、调节其社会关系的秩序规则.少数民族习惯法在民族地区源远流长,影响深厚,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从习惯以及习惯法是法制的基础以及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的积极特性角度看,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与国家制定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然而,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同时存在较多的冲突。在国家法治推进、二者冲突难以避免的现实情况下,一个实现二者对话的制度安排是绝对必要的。文章以维吾尔族继承习惯法为例对于民族地区的习惯法文化与国家法的关系问题进行浅谈,认为应该通过民族立法解决二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有序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基层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基础工作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抓手".基层基础工作扎实了,各种不稳定因素就能得到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冲突就能得到有效疏导,社会和谐也就有了牢固的基础.因此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是服务群众的第一个平台,是政权建设的第一层基石.  相似文献   

18.
在"农民被上楼"现象中,行政权扮演了关键角色."公共利益"成为行政权启动的最有力的口号.然而这个本应规范行政权的"不确定"概念,竟成为了侵犯公民财产权的"利刃".从相关法律规定出发进行分析,应当否定此种现象是行政征收.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除了立法的技术改进外更需要公民的出场和司法审查的介入.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指出了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的讲话中明确地提出高等教育"必须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教育是定位在文化领域中的.教育就是要以"文"化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因".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创造了文明、文化.人类以大自然作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与基础,以文明、文化作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方式与方法.胡锦涛同志2006年11月在全国作协、文联代表大会上精辟指出了文化的重要作用:"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人类社会、人类文明靠文化的传承而延续,又靠文化的创新而发展.可以认为,文化本质上就是"人"化;人因文而化,从动物人发展到社会人,从野蛮人进步成文明人.从普通人升华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纯粹的人、大写的"人".总之,"人"化就是人之所以为人最本质的因素即人的素质的提高与升华.  相似文献   

20.
社会自治的民间法资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自治以消极自由权为依归,并以民间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野为制度前提,主要表现为契约关系的社会权力是社会自治的基础,也为民间法确立了效力前提。民间法的效力根据还包括民间法规范符合社会主体的需要,并具有自然法意义上的价值基础。民间法实效就是民间法效力的彰显,依赖于社会权力、主体需求和自然法价值。社会自治意义上的民间法资源主要包括民间习惯法、道德规范和民间组织的内部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