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嘉 《法制与社会》2013,(20):255-256
司法实践中,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人民法院在审判组织、审判程序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如在审判组织上,大多数法院设立了专门的审判组织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而在审判程序上,各地法院普遍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各类新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模式,比如近年来实践中就有越来越多的法院开始探索"恢复性司法"模式。但在我看来,当下包括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中广泛实践的"恢复性"司法模式只是给传统的一些习惯做法贴上了"标签"而已。正是基于这样的印象,本文将考察当下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实践中被称作"恢复性司法"模式重在揭示这一模式是否有效的实现了恢复性司法的目标和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成年人刑事审判"恢复性司法模式"的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2.
周玥 《法制与社会》2011,(10):133+137-133,137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逐渐升高,并出现了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面对这一形势,本文从我国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的审判原则出发,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审判形式,结合所学所感阐述一些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审判心理的观点和想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引入专业司法社工为例,考量了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引入专业司法社工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兰蔚 《法制与社会》2010,(15):119-120
近年来在刑事审判领域开始尝试一种新的庭审方式——视频开庭,这是在当今社会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庭审方式。它能提升司法效率、节约诉讼成本、提高审判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同时这种庭方式也存在问题,如缺乏立法规定、技术问题、经费问题等。因此,视频开庭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庭审制度还存在若干问题,需借鉴现代庭审模式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改革,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应当是以职权主义为主、当事人主义为辅的审判模式——混合审。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在犯罪人、被告人,国家和社会等不同层面体现多元价值取向,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传统观念的冲突、法律依据的不足、司法实践的困惑及配套制度的缺乏。通过比较域外未成年人刑事和解两种基本模式的差异,可以发现其对我国的可资借鉴之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和解"法院主导,社会参与"模式的设计,并对和解适用范围、具体程序、配套制度等展开说明。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知识产权审判已经基本实现了三合一的审判模式。为了充分发挥海事审判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司法保障的功能,结合海事案件的特点,海事审判亦应探索建立三合一的审判模式。海事审判已经有了专门的、受理行政案件的海事法院,可以借鉴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的经验。论述了海事审判三合一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具体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8.
公诉监督刑事审判活动是最高人民检察院近年来确定的公诉改革主要内容之一。要通过完善立法、改革监督模式、优化公诉业务考核机制等手段加强公诉监督刑事审判活动。  相似文献   

9.
认定立功历来是司法实践的难点之一,当前对立功的司法审查程序存在诸多细节上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在于对相关程序的规范。而在对立功进行司法审查中,其难点有三,即:对立功线索的司法审查、立功"查证属实"的司法认定、对"协助抓捕型"立功的司法认定,本文立足司法实践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从举证责任制度的完善、庭审环节的加强、诉讼模式的选择、案件流程管理制度的建立等几方面的内容入手,并结合实践中的问题提出对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1.
以审判为中心是由司法审FA判权的裁决属性决定的.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模式对公诉工作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公诉工作应尽快转型,这不仅要求公诉人更新司法理念,同时对证据的审查、出庭支持公诉的能力及建立新型的侦诉关系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模式选择与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改革,涉及司法模式的选择、特殊原则的确立及具体制度的完善等问题。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模式选择,应当采用恢复性司法模式为主、传统司法模式为辅的组合设计;除一般性原则外,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还应采用特殊关照义务、非羁押为主、羁押为例外、非刑罚化等特殊原则。在具体制度构建上应建立合适成年人制度、未成年人刑事记录消灭制度、涉罪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等。  相似文献   

13.
吕建设 《法制与社会》2010,(22):133-133,137
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启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既是当前各种问题的起点,也是矛盾最突出的地方,要改变目前刑事再审程序混乱失范、司法资源浪费之现状,维护司法终审权,实现司法公正,就必须改革我国的刑事审判监督启动程序,走出实践与理论的双重困境。本文从启动立法的局限性、面临的双重困境、改革的具体思路方面展开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快速增长,知识产权案件审判发展也十分迅速。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发展,知识产权案件审判所面临的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挑战,解决好纷繁复杂的案件需要回归基本概念和原理、综合考虑法律适用问题,并适当借鉴和吸收一些域外的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15.
审判旁听制度是审判公开制度的具体体现之一。在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中,社会群众和新闻媒体参与旁听,不但可以加强司法监督,规范审判人员的审判行为,提高司法公正的质量,而且能够起到具体生动的普法教育的作用。本文从确保审判旁听制度两大功能的充分实现,以及人民法院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应不断完善旁听场所建设和审判事项信息公开等方面进行积极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陈钢 《法制与社会》2011,(25):266-267
本文主要论述了适用普通程序简化审的效果与作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等。近年来,外国刑事诉法制度中的一些理念逐步被引入我国,这对完善和丰富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程伟 《法制与社会》2011,(27):282-283
所谓刑事审判证明标准,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由证明主体所提供、审查及认定的相关证据以证实犯罪涉嫌人员犯罪事实的程度。如果案件的证据与证明标准相符,司法机关即可对犯罪涉嫌人员进行立案、起诉或者批捕与定罪;反之,如果与证明标准要求不符,则要停止诉讼,或者直接宣告被告人无罪。由此可见,刑事证明标准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认识尺度的问题。我国研究刑事证明标准的历史已经有一段时期,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我们就针对其不足进行分析、反思,讨论刑事审判证明标准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刑事法庭的设置因其直观形象地反映了控、辩、审三方诉讼主体在审判中所处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而成为刑事审判构造的重要表征。由于我国古代以“审讯”为核心的审判模式的影响、被告人沉默权的缺失以及刑事审判方式改革不够彻底等原因,导致我国现行刑事法庭设置呈现出“伞型”特征。重塑我国刑事审判构造,应当去除目前庭审方式的“审讯”色彩,加强庭审的“听证”性,建立审判中立、控辩平等、当事人主导的“正等腰三角形”的审判构造。  相似文献   

19.
刘会慧 《法制与社会》2010,(19):131-131
东京审判作为国际特设刑事法庭,是国际刑事审判的早期模式,这一针对二战战犯而设立的国际法庭,抚慰了人们那段痛苦的记忆。本文从国际组织角度,由其设立到审判过程,围绕《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的内容,旨在从回顾中梳理出它在国际刑事审判发展脉络中的贡献和教训。  相似文献   

20.
李立丰 《当代法学》2013,(5):117-122
重大刑事案件中民意的拟制与导入机制是证据规则出台后我国刑事诉讼改革的另一个潜在突破点。人民陪审制度作为刑事司法活动中民意的有效拟制与导入机制,面临代表性不足、权力配置机制缺失等问题。只有从制度层面增加人民陪审员的代表性,强化重大刑事案件中人民陪审员与法官之间的互相制约机制,才能有效地疏导民意,并通过这一手段影响社会舆论,为司法活动的正常开展寻找正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