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产生、形成、发展于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进程和丰富多彩的党的建设实践活动之中。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理论,她需要而且应该在革命实践中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性。因此,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一经形成就成为推进党的事业、指导党的建设实践进一步发展的科学理论。这种实践性极强的特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需要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践行,也决定了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做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决贯彻党的人民观。在此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堪称模范的生动事例,积累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经验,形成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此进行比较全面的阐述和深入的探析,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百年探索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以人民解放为主题的人民观时期,以人民当家做主为主题的人民观时期,以人民温饱为主题的人民观时期,以人民发展为主题的人民观时期。在百年人民观的探索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宝贵经验,体现为坚守人民根本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遵循人民满意标准,确保人民利益至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观,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自觉践行初心使命;着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世界各国携手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是一种属于观念形态的理论成果,党的群众路线是一种属于实践范畴的根本路线和工作方法,二者发生和存在的主体都是中国共产党这一政治组织。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理论与实践密切关联、良性互动的运行状态,这种状态的具体表现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就像一条主线内含在党的群众路线之中,并指导着群众路线的形成发展、内容构成、贯彻落实等重要方面,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对于党的群众路线发挥着决定性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质而言之,群众路线其实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结晶。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中最大亮点是系统地阐述了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主要包括人民主体、人民至上、人民民主、人民幸福等观点。文章比较系统、深入、全面地探讨了"七一"讲话阐发的人民至上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于干  张铁军 《前沿》2012,(16):23-24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人民观不断与时俱进的重要成果.作为新时期人民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人民至上,凸显了在新时期人民的“最高位置”.进一步认识人民观的历史演进,树立新时期的人民观对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唯物史观所实现的对社会历史理解革命性变革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民主体的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创立了人民主体观。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实现民族复兴、人民解放与幸福为己任,将马恩创立的人民主体观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主体、价值主体、权利主体,中国梦的实现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成果为人民共享。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指导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力量、充分保障人民合法利益、充分维护人民发展权,让人民共建共促共享中国梦。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中的基本和核心内容就是充分阐发了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文章比较系统的论述了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阐发的人民观的主要内容、本质特点及其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以张思德在大生产运动中的牺牲、李鼎铭的精兵简政提案为例,阐述了为人民服务思想。其理论内涵包括"宗旨观""群众观""批评观""使命观""形势观""生死观""团结观""平等观"等。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中国化,展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精神风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誓言,弘扬了社会主义的道德伦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贯彻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就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好集体利益与个人正当诉求的关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干群关系和谐,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点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9.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为基石,镜鉴中国共产党百年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润养分,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有着鲜明理论根源、历史必然和实践体认。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概念提出、要义阐释到实践定向,形成了以功能地位、本质特征和实践路径为基本架构的完整理论样式。在未来,全过程人民民主将不断促进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引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日益显现出激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磁力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史就是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史。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尽管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目标有所不同,并因此形成了不同的人民理论、群众路线,但本质都是一样的,即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幸福的使命。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理论的中国化成果,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宗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所作的报告,感悟最深的一个重要思想观点,是人民观。报告继承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的基本思想,又根据新世纪、新形势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人民观特色之一:从一个代表到三个代表。党的二大党章提出,“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劳苦人民的利益”。这一思想在党的七大表述为“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十二大则表述为“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些表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不失为立党之本和兴党之道。但是,…  相似文献   

12.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宝贵经验。自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将人民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上,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理念,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经过长期探索与建设,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创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机制,构建了保障民主真实有效运转的制度体系,实现了发展成果惠及全民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其基本经验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将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始终坚持持续不断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坚持和发展人民至上这一宝贵经验,建立并完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3.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特色和优势的新概括。比较视野下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特质,包括坚持共同价值的民主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观、坚持实践导向的民主观。而“人民至上”的民主与“资本至上”的民主、“过程性”的民主与“一次性”的民主、“协作式”的民主与“对抗式”的民主则是比较视野下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优势的重要表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制度构建与民主实践的良性互动,以守正创新不断拓展中国式民主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张利涛  郑彬 《前沿》2024,(1):16-28
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坚持理论创新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理论建构是一场关于观念、话语、制度等要素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主不仅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还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创新。从人民民主专政到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民主话语的转化和理论范式的跃升,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的不懈追求。深化对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范式的多维立体分析,对更好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建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等各个方面。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历史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创新,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丰富与发展,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时代回答。  相似文献   

16.
刘霞  赵国龙 《前沿》2010,(20):7-10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利益观是我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始终保持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一直努力探寻实现人民利益的途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深刻认识人民利益的重要性,加强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体制,为实现人民利益提供制度条件;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真正做到依法治国,为实现人民利益提供法律保证。  相似文献   

17.
政党政治观是政党在政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政党发展和国家政权等政治问题的根本观点。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执政的地位决定了政治观在党和国家政治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民生政治观、民本政治观和天下政治观,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观发展演变的基本依据。回顾中国共产党政治观的百年演变历史,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观发展演变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18.
刚刚过去的7月1日,我们党隆重庆祝了百年华诞。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许多外国政党领导人除了对中国共产党表示祝贺之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也纷纷表达了自己对于百年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与看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意大利共产党全国书记毛罗·阿尔博雷西表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为世界其他执政党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坚守过程也是对人民幸福观的阐释和发展过程,形成了人民幸福观特定的历史逻辑、理论内涵和价值主张。首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观缘自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中国人民生存与发展境遇的深刻反思与关切,在救亡图存到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中对人民幸福真理的寻求和发展;其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幸福的理论,形成了人民主体思想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相结合的人民幸福观;再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观主张,在价值排序中,集体幸福处于优先地位,这既是我们党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的体现,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属性和目标指向,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和共享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政治生活中的关键概念,诸如国家、民族、人民等看不见、摸不着,十分抽象。用来代表这些概念的往往是可以感知的具象的标志、符号甚至意识形态的符号,其本身并不能代表什么,它们要起到代表的作用,离不开话语的塑造。“人民”“为人民”“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和当代中国的符号与话语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象征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除了新中国,世界上很难找到另外一个政治体制,使用“人民”一词如此频繁,对人民的定位如此之高,对人民的承诺如此妇孺皆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