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民的住宅权受法律保护。该文从住宅权的概念、性质及意义出发,对住宅权的范围作出了界定,强调保护公民住宅权,强调对干预住宅权的公权力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李婷 《法制与经济》2008,(24):40-41
公民的住宅权受法律保护。该文从住宅权的概念、性质及意义出发,对住宅权的范围作出了界定,强调保护公民住宅权,强调对干预住宅权的公权力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居者不能有其屋"问题的本质在于居民的住宅权得不到保障,本文通过对民法及经济法住宅权属性不同的对比,简要探讨了对住宅权及其保障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秩序与规则——公民住宅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宅权是公民最基本的人权,国际社会普遍重视公民住宅权的法律保障问题,而我国法学界对于住宅权的研究却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遵循法社会学的方法,从法律文本、政府政策、社会现实三方面对当下公民的住宅权进行探讨,从比较和宪政的视野进行批判和借鉴,分析了目前住宅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制度构想,以期为住宅权立法与实践定下一定的基调。  相似文献   

5.
我国住宅权行政法保护缺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住宅权作为宪法规定的一项自由权,尚未扩张到生存权意义上的公民“对住宅”的权利,对该权利的保护,目前还是行政法的盲区。即使是对自由权意义上的住宅权的保护,我国的行政法也存在很多缺陷:一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在保护公民的住宅免受他人非法侵入上还存在住宅范围不清、“非法侵入”的标准不明等缺陷;二是《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土地管理法》在尊重公民住宅权上也存在不少疏忽;三是住宅权事实上是一种没有救济的权利,目前只能将住宅权降格为财产权并依据《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获得很少的救济。  相似文献   

6.
黄晓卉 《法制与社会》2011,(26):289-290
采光权的内容包括不动产的所有者或者占有者积极的采光的权利和相邻不动产的所有者消极避免对邻人采光权侵害的义务。宪法上对住宅的保护不应限于住宅的形式层面,而是应该对围绕住宅所引申出的一系列的权利束进行保护。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基于不动产所有权或者占有而产生的接受阳光照射的权利,即采光权。建筑物建设规划批准部门应该积极履行保护居民采光权职责,同时各地明确居民采光权的技术标准以及赔偿标准对采光权纠纷解决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清  严婷婷 《北方法学》2012,6(4):82-92
适足住房权是指公民有权获得可负担得起的适宜于人类居住的、有良好的物质设备和基础服务设施的、具有安全、健康和尊严,并不受歧视的住房的权利。它主要包括:居住权、安全与健康权(或称舒适权)、住宅公平权、住宅隐私权、住房选择偏好权、住宅救济权以及住宅不受侵犯权和自由处分的权利。人权实现与国家义务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关联,对于人权的实现国家既具有消极义务,更具有积极义务。我国政府在公民适足住房权实现上具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应从尊重、保护、促进和实现四个方面对国家义务进行分析,使之具有较强的体系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论住宅权的制度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对社会居民负担的保障其居住权利的义务,是人权保障的基本内容之一。当代国家一般均建立有保障住宅权的法律制度。本文对我国应该建立的住宅权法律制度进行了探讨.提出完善住宅权制度保障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公法层面的问题,即在住宅权社会保障机制方面,应该建立住宅权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自力保障制度;二是私法层面的问题.即在民法保障制度方面.需理顺住宅所有权与房基地使用权之间的关系、建立公寓化住宅所有权制度、建立居住权制度和完善不动产物权变动公示制度。  相似文献   

9.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的产物,从地方性制度创新上升到全国性政策,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历史生成充分体现了保障居民住宅权的世界性理念。随着社会化、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现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在使用率低、实际受益群体多为高收入者、风险防范与运营监管等方面存在的弊病日益暴露,制度的住宅权保障功能逐步弱化以至于丧失。重构制度体系,恢复制度的住宅权保障功能是公积金制度的最终归属。  相似文献   

10.
廖丹 《法治研究》2011,(7):38-42
夜间住宅权就是对公民夜间住宅予以特殊保护的权利,其根源是基于传统上人们对夜间危险的恐惧感而产生的对住宅安定性的极度需求。虽然时至今日,这种恐惧感已经让位于保护隐私的需求,但是其价值却被继承了下来,成为建立在住宅不受侵犯权的基础上更高位阶的权利。当然出于价值平衡考量,夜间住宅权在某些情形下也应受到时间、范围和事项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住宅权是公民最基本的人权,国际社会普遍重视公民住宅权的法律保障问题,而我国法学界对于隹宅权的研究却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遵循法社会学的方法,从法律文本、政府政策、社会现实三方面对当下公民的住宅权进行探讨,从比较和宪政的视野进行批判和借鉴,分析了目前住宅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制度构想,以期为住宅权立法与实践定下一定的基调。  相似文献   

12.
陕西黄碟案和超级玛丽组合案凸显了执法实践中警察权与住宅权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对立、秩序与自由的矛盾、权力与权利的分配三个层面。但这些冲突并非不可调和,如果合理配置警察权力、恪守自由的边界、建立行政契约,可以达到警察权与住宅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产生是现代住宅商品化的结果,是一种复合形态的所有权。其中,成员权是不同民事主体基于同一空间而产生的权利与义务,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对成员权的法律保护,才能进一步维护区分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更好地体现广大业主的意愿。本文拟从成员权的内涵、行使机构与管理方式、成员权立法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成员权的法律救济等方面,全面分析对区分所有人成员权的法律保护,并进一步思考我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成员权的立法、司法,尤其是现代住宅商品化进程中成员权保护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住房权保障如何可能研究纲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  吴作君 《北方法学》2010,4(4):48-60
在公法意义上,早期的住宅自由是基本人权的住房权的雏形。历史经验表明,时代的发展和人权理念的更新不断地将新的内涵注入住房权权利体系。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社会对住房权的普遍重视,在国内层面上如何实现对住房权的法律保障问题渐进凸显。在立法层面,宪法和住宅法应该成为基础与核心,而在司法实践中也应该尝试确认住房权的可诉性,实现对住房权的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5.
住房制度改革30年:从法律史角度的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30年来,政府一方面通过住宅商品化,发展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较快解决了住宅短缺问题,大部分人以财产权的方式实现了住房权;另一方面,追随世界公共住宅市场化潮流,不断改革原有的住宅福利制度,停止实物分房,实行货币分房,承认私人住宅财产权。历史表明,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住宅问题呈现不同的特点和内容,这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住宅政策,充分保障公民的住宅权。为此,我国在住房制度的法律与政策制订过程中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政府全面承担住宅保障的责任;住宅政策必须符合国情;有效整合中央与地方、政府与民间的资源。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住宅商品化,一幢大楼内部及小区内部设施的产权结构多元化,业主权的重要性凸显,我国《物权法》第二编第六章规定了业主权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业主权"概念的合理性分析,明确业主涵义及业主权内容,提出业主权的法律保护,旨在构建完善的城市住宅小区业主权制度。  相似文献   

17.
住宅权是一项基本人权,这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我国解放后的数部宪法都时居住或住宅问题作了相关规定.<城乡规划法>体现法律社会化的倾向,将"改善人居环境"作为立法目的,重视农民住宅权利的保障,关注中低收入人群住宅权利的实现,为住宅制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们还应不断完善我国住宅保障制度体系,适时制定一部完备的<住宅法>,使更多社会成员的住宅权都能得到更高水平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安全·自由·自主--住宅不受侵犯的价值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凌  缪岚 《法律科学》2005,23(6):3-8
住宅是人们生活、生存的场所,更是人们寄寓温情与安宁的家园。作为个人的栖息之地,住宅自古以来就受到特别的保护,俨然作为与社会相对隔离的堡垒。近现代以来,住宅不受侵犯权已经成为普适性人权,它通过私人领域的划定,保护着人的安全、自由、自主,并以此凸显人的尊严。正是住宅不受侵犯权对人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各国均将其纳入宪法之中,并以不同于物质财产权利的精神性权利而熔铸在法律文本与民众心间。  相似文献   

19.
社会权的确立催生了社会法.社会权体现的是一种由社会化大生产所决定的关系特质,是公民个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劳动权、社会保障权、受教育权、环境权等.社会权的确立不仅是一个理论理性,更是一个实践理性,还取决于权利主体的政治成熟程度.社会权和社会法的“历史起点”具有同步性,社会权的产生和发展催生并推动了社会法的产生与发展.社会法是一个由社会权内在本质决定的有逻辑结构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减刑权的归属是包括减刑制度在内的行刑制度健全完善所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刑罚目的观、刑事审判活动的特征、减刑的本质、减刑效能发挥的条件、行刑权运行机制的科学合理要求等多方面分析,减刑权应属于行刑权而不是审判权,应由行刑部门行使减刑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