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国家在现代政治经济活动中具有核心地位,但马克思本人并未提供一套完整的国家理论,只是揭示了国家产生的社会基础,指明了源于物质生活和生产关系演进的国家发展方向。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本文聚焦国家和社会关系这一条主线索,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者从“工具国家”到“主体国家”,再到“关系国家”的演进脉络。这一发展历程表明: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来说是社会分化成阶级之后的产物,阶级性因此成为国家的本质属性。但是,出于维护社会再生产和统治阶级长远利益的需要,国家获得了相对自主性,得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作为“工具”的国家和作为“主体”的国家从而实现了矛盾的统一。随着生产和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马克思主义者逐渐摒弃了将国家视为一种“物”和“实体”的做法,提出了关系视角的国家理论,强调基于多元主体的互动关系来理解国家,进一步打破了机械唯物主义国家观。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基本原理,并基于中国实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其核心是创造条件,不断消除国家和社会的对立关系,实现两者的相互增强。  相似文献   

2.
方寸之间,小小的一枚邮票,却被称为“国家名片”。被冠以“国家”二字,是因为邮票是国家发行的邮资凭证,代表着国家的信用。此处所谓“名片”,是因为邮票上往往反映出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文化,记录了国家的历史瞬间,体现了国家的身份。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的国家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阶段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社会性是国家的重要属性。在当今时代,国家的社会职能日益繁多,地位愈加凸显,但社会性是从属于国家的阶段级性的,不是国家的本质。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尽当代资本主义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尽管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出新的特点,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分析并没有过时,仍具有强大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岳悍惟 《人权》2012,(2):19-20
国家取得权力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及增进人民的利益。因此,对于违反公共秩序或对社会共同体造成侵犯的行为,国家有权进行制裁,这是国家必须履行的保护人民的最低义务。从国家权力运作观察,专制国家则以行政权力为国家最核心权力,  相似文献   

5.
宫佩轩 《新东方》2008,(11):31-34
福利是“能给人带来幸福的因素,其中既包含物质的因素,也包含精神和心理的因素。”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福利等同于救济、施舍的观念曾经长时间地占据着统治地位,现代福利国家其实是更加系统、全面的力行慈善、救济的观念。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福利国家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工业国家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要求高中生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筑牢国家安全防线。思政课是培育高中生国家安全意识的主渠道。利用高中思政课进行国家安全意识培育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文件精神的必然要求。调查发现,当前高中思政课国家安全意识培育存在培育内容分散、培育方式单一、评价方式陈旧、培育效果不佳等问题。鉴于此,要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抓住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关键点;深研教学内容,找准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切入点;创新教学方法,把握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着力点;搭建实践平台,夯实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落脚点;优化教学评价,打造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支撑点,以期提升高中思政课国家安全意识培育实效。  相似文献   

7.
第一,人大是依法治国的重要载体,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机关。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实施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换句话说,就是让人大参与国家的治理。国家治理的好坏,不仅是党和政府的事情,也是人大的事情。现代的国家治理跟古代国家治理最大的区别就是有一个民意代表机关参与,古代是没有的,古代就是政府治理国家。现在的国家治理,是分享的制度,由人民和政府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8.
全球市民社会的滥觞和发展使国家的至上地位和绝对作用受到了冲击,全球市民社会确实分担了国家的部分职能,并为解决大量的全球性问题做出了贡献,使全球治理获得了某种可能。然而,国家内在的适应性与不可替代性,全球市民社会脆弱的独立性、对国家的依赖性以及作用力的种种限度,决定了民族国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全球市民社会并不意味着国家职能的削弱,恰恰相反,它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国家职能的全面发挥提供了新的契机,并使国家职能在内容和范围上出现了新变化,在作用上更加突显。只要国家存在,捍卫和追求国家利益就应该是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最高的原则和行动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9.
刘超 《思想战线》2022,48(4):48
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国家建设范式曾备受推崇。清末时期,革命派曾主张要将现代中国建设成为种族与文化上均质的民族国家,但为了不至于中国分崩离析,最后向支持五族君宪的立宪派妥协,从而使更具包容性的五族共和成为民国初年的国家建设方案。然而国民党并不真正接受包容性的国家建设,而是倡导建设种族与文化单一的民族国家,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更是试图进行国民整合,将多民族人口整合为高度同质的人口。中国共产党则认识到建设容纳多民族共存的统一国家不仅完全可以实现,且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国家建设方案上拥抱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团结国内各个民族,增进各民族对新中国的共同认同,中国共产党强调国家的人民属性,建构了一套超越民族同时又联结各民族的“人民”话语,同时在政策层面尊重并保护各族人民的民族地位和政治权利,从而成功进行了建设人民国家的实践,实现了对民族国家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乔翔 《学习与实践》2008,(9):100-105
在对黑格尔国家理想主义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系统论述了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科学界定了国家与社会的本质,探讨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辨证关系及其历史运动规律,指明了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方向。认真研究和探讨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对于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公安研究》2010,(9):86-86
左高山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2期撰文认为,全球化在给民族国家带来国家认同危机的同时,也为其建构国家认同提供了新的可能。国家认同涉及到国民是否确立起对国家的政治忠诚问题。国民对国家的政治忠诚是理解国家认同的关键,确立国民政治忠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建构国家认同。缺乏共同的国家认同和对国家的忠诚,国家安全将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政》2014,(2):51-52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周平在2014年1月《人民日报》上撰文认为,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的制度架构,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发挥作用的表现。因此,构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十二五”开局之年,科技之花率先报春。1月14日,在2010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浙江省捧回了18个奖项,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5项。此外,浙江省参与的7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浙江科技创新硕果累累。此前的2009年度,浙江省共捧回36项国家科学技术奖。这一切是浙江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目标,坚持“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大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的成果体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社会性是国家的重要属性。在当今时代,国家的社会职能日益繁多,地位愈加凸显,但社会性是从属于国家的阶级性的,不是国家的本质。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尽管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出新的特点,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分析并没有过时,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任何所谓“过时”或“公共权力”的看法在理论上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苏俊杰 《前沿》2014,(15):24-27
国家安全观不同于一般的国家利益观。国家认同的观念意识,其轴心是在制度的体系结构和习俗的共同约定内主动地接纳其为自我的行为之“约束”,正确实践这些自我接纳的行为规定,在社会物质现实和对现实的诠释中合法且合理地参与以此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国家忠诚的观念意识所要求的是,对一个业已做出的关涉国家利益的决断的正确性有足够的自我信任,凝结对国家情感的感动力量,能够在与对国家持批判意识的“较量”中不会任性地推断国家。国家保全的观念意识是说,无论任何局势的升温始终如一地在面临的“战斗”中坚守最深刻和最高贵的国家使命,摒弃对国家的恐惧,以自己的全部力量和程度与国家同在。  相似文献   

16.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党治国理政遵循的重要原则,是构建中国国家安全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指导思想。加强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三大体系”建设,从根本上说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把握独立性、综合性和交叉性特征,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建设,构建国家安全学的知识体系;把握社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学术体系建设,构建国家安全学的活动体系;把握主体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特征,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话语体系建设,构建国家安全学的言说体系。  相似文献   

17.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1999年3月15日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而使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了国家根本大法的保障,法律的权威性得到了确认,并必将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一、法律的强制力及其特征法律的强制力是指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国家强制力是指国家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有组织的国家暴力。对任何社会的法来说,都不可能指望全体社会成员都会遵守。因此,法必须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也即对违法行为实行不同形式的追究以至制裁。如…  相似文献   

18.
朱虹 《新东方》2010,(5):68-70
一、文化是重要的国家基因 国家基因是指国家相对恒定的人文、自然条件,是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人文环境和自然背景,国家基因对国家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中国的国家基因是东亚大国、汉字文化圈中的文明古国和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儒家提倡“道德”普世价值,讲求以德服人和以德治国。近代东亚地区秩序变动,  相似文献   

19.
保守国家秘密是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安全和国家安全工作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因此,我们在研究国家安全学和设立国家安全学科体系时,不能不把对保守国家秘密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列为重要议题之一。早在国家出现之前,人们就已认识到保守秘密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性。国家出现之后,人们又逐步认识到保守机密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战争双方或敌对双方出于本国国家利益的需要,一方面派遣间谍,千方百计窃取对方的秘密,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保卫自己的秘密。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巩固政权和求得发展的前提。而国家安全工作,就…  相似文献   

20.
《民主与法制》2014,(31):24-25
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是要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可以从宪法、法治、立法、依法执政等多方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化。为此,应当根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强化法治权威和良法善治,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推行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在加快建设法治中国进程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