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减灾》2011,(7):4-7
中国灾史绵长,灾种繁多,灾域广袤。中国有着先进的防灾减灾理念,历史上代代都有治灾贤能出现。也留下了不朽的防灾减灾工程。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国民的防灾教育仍旧很滞后。尤其近年来,灾患频发,虽然国家的救灾力度一再加大,应对巨灾的措施也不断加强,但对国民防灾减灾的素质教育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王琳 《中国减灾》2013,(1):12-14
在国际减灾活动中,陕西省宝鸡市认真贯彻党和国家防灾减灾大政方针,坚持走依法治灾、科学防灾、综合减灾和开放备灾之路,开创了可持续发展与综合减灾工作的新局面,相继被我国政府和联合国相关机构授予"全国发展与综合减灾示范区"和"国际减灾与灾害管理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多年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实践,使我们对依法治灾、科学防灾、综合减灾和开放备灾有了切身体会.  相似文献   

3.
汶川大地震之后,我国的防灾减灾事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熟悉防灾减灾知识,越来越多的学校、社区、企业等将防灾减灾内容纳入到了发展规划当中。这一切都在昭示着:“全民防灾”不再是个梦想,它成为了我们为之奋斗的一颗耀眼的星。道路且漫且长,但在行进的过程中,只要上下求索,终将梦想成真。  相似文献   

4.
乌格 《中国减灾》2011,(7):18-20
汶川大地震之后,我国的防灾减灾事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熟悉防灾减灾知识,越来越多的学校、社区、企业等将防灾减灾内容纳入到了发展规划当中。这一切都在昭示着:“全民防灾”不再是个梦想,它成为了我们为之奋斗的一颗耀眼的星。道路且漫且长,但在行进的过程中,只要上下求索,终将梦想成真。  相似文献   

5.
防灾减灾不是“防灾”“减灾”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均衡的二等分,而是一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意义的系统概念。它们结合在一起使用,与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中“减轻灾害风险”相似。在防灾减灾工作中,“防灾”是灾害发生之前的各种备灾活动,“减灾”是限制致灾因子的不利影响|“防灾”是灾前措施,“减灾”是最终目的。防灾减灾在灾害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灾害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防灾减灾。因此,防灾减灾在中国需要上升到国家战略,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减灾》2013,(7):63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国内外防灾减灾产业交流合作,《中国减灾》杂志社决定编撰《巨变-中国防灾减灾技术创新与辉煌成果》大型纪念画册,并随主刊免费赠阅,由北京睿世大道国际文化传媒中心负责制作。《中国减灾》杂志是由民政部主管、国家减灾中心主办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性期刊,创刊于1991年,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为半月刊。上半月刊面向民政系统和有关涉灾部门,下半月刊面向社区、学校和家庭,发行量已突破12万份。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灾》2013,(1):62
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国内外防灾减灾产业交流合作,《中国减灾》杂志社决定编撰《巨变—中国防灾减灾技术创新与辉煌成果》大型纪念画册,并随主刊免费赠阅,由北京睿世大道国际文化传媒中心负责制作。《中国减灾》杂志是由民政部主管、国家减灾中心主办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性期刊,创刊于1991年,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为半月刊。上半月刊面向民政系统和有关涉灾部门,下半月刊面向社区、学校和家庭,发行量已突破12万份。  相似文献   

8.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国内外防灾减灾产业交流合作,《中国减灾》杂志社决定编撰《巨变-中国防灾减灾技术创新与辉煌成果》大型纪念画册,并随主刊免费赠阅,由北京睿世大道国际文化传媒中心负责制作。  相似文献   

9.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国内外防灾减灾产业交流合作,《中国减灾》杂志社决定编撰《巨变-中国防灾减灾技术创新与辉煌成果》大型纪念画册,并随主刊免费赠阅,由北京睿世大道国际文化传媒中心负责制作。  相似文献   

10.
王斌 《中国减灾》2013,(4):63-63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国内外防灾减灾产业交流合作,《中国减灾》杂志社决定编撰《巨变一中国防灾减灾技术创新与辉煌成果》大型纪念画册,并随主刊免费赠阅,由北京睿世大道国际文化传媒中心负责制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减灾》2013,(2):62-62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火工作的决策部署,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国内外防灾减灾产业交流合作,《中国减灾》杂志社决定编撰《巨变-中国防灾减灾技术创新与辉煌成果》大型纪念画册,并随主刊免费赠阅,由北京睿世大道国际文化传媒中心负责制作。  相似文献   

12.
王琳 《中国减灾》2013,(1):10-14
在国际减灾活动中,陕西省宝鸡市认真贯彻党和国家防灾减灾大政方针,坚持走依法治灾、科学防灾、综合减灾和开放备灾之路,开创了可持续发展与综合减灾工作的新局面,相继被我国政府和联合国相关机构授予“全国发展与综合减灾示范区”和“国际减灾与灾害管理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多年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实践,使我们对依法治灾、科学防灾、综合减灾和开放备灾有了切身体会。  相似文献   

13.
灾难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片段。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各种灾害,近十年来又进入一个多发期,但同时,这十年也是中国努力构筑防灾减灾钢铁长城的十年,是中国防灾减灾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的十年。从编制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到完善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是一个多灾易灾省份,近年来救灾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2007年,国家出台了《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着力提高综合减灾能力。为了加强陕西省防灾减灾工作,切实提高农村居民防灾减灾能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陕西省于2007年对全省农村居民危房进行了普查,并在全省实施农民安居工程。  相似文献   

15.
乌格 《中国减灾》2011,(5):46-47
中国和日本距离不远,都属于遭受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都在防灾减灾方面有着自己的体系。日本的防灾减灾工作始终是重中之重,3月11日的9级地震,更充分显示了日本的防灾减灾能力。而中国在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之后,对防灾减灾工作也有了更好的认识。那么,中国和日本在防灾减灾方面有何差异呢?记者从防灾、救灾和意识三方面进行了对比,且看这场有关防灾减灾的PK战。  相似文献   

16.
徐娜 《中国减灾》2012,(6):8-11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防灾减灾工作形势依然严峻。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为进一步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月10日,第三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举办此次论坛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发展战略,加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交流防灾减灾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弘扬防灾减灾文化,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事业的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7.
今年5月12日是第三个国家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灾减灾从我做起,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设立国家防灾减灾日的背景是什么?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第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有着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的优良传统,防灾减灾法制不断完善. 防灾减灾法制取得的成效 总体上,我国防灾减灾法制建设的成绩斐然.据笔者统计,涉灾法律行政法规己超过170部,可谓洋洋大观.既覆盖到各种常见灾害种类,如地震、水旱灾害、地质灾害、火灾等,也涉及新型灾害类型,如生物灾难、核事故等.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全球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态势的不断加剧,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最重大的全球性问题,各类自然灾害对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甘肃省生态环境脆弱,地形复杂,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致灾因素日益复杂多样的背景下,各类自然灾害的复杂性、突发性、异常性、难以预见性日益突出。本文以灾害社会学的视角,在全面调查近年来甘肃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甘肃省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科学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田恬 《中国减灾》2012,(5):29-31
云南是一个以多民族、多灾、贫困、山区为特点的边疆省份,特别是各种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十一五"期间,全省因灾经济损失达804.49亿元,每年平均超过160亿元。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积极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加强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近日,本刊记者就云南省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等采访了云南省民政厅副厅长姚国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