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此刻,老人正坐在一家粥店里喝粥,面前放着一碟锅贴,一份肉馅饼。他认真地喝着,旁边的凳子上搭着他出门时穿着的黑色的短昵子外套,圆顶的蓝昵子礼帽,由于前阵子脚崴了,他拄的棕色拐杖就立在旁边。也许谁也想不到,这位老人竟是一位院士。他的那双脚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大小山川。半个多世纪来,他用自己的热情谱写了~个地质工作者不平凡的一生。  相似文献   

2.
聪明  边民 《今日浙江》2008,(4):48-49
中国农科院南门里边两排高大苍劲的塔松,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墨绿葱郁。卢良恕院士的家就在这松树旁边的宿舍区内。卢院士在他居室的书房里热情地接待我们。眼前这位年过八旬的老院士,儒雅而亲切。就是这位儒雅老人,曾经提出全新农业理念,引领中国现代农业的大发展,他是中国农业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筹划者、先行者。  相似文献   

3.
天堂的门     
一位老人和他的狗行走在乡间小路上,老人一边走一边欣赏着沿途的风景。突然,老人意识到自己已经离开了人世,他回忆起临死时的情景,也想起身旁的这条狗早在几年前就死了。他不知道这条路将把他们引向何方,只是茫然地朝前走着。走了一段路,他们发现前面路边高耸着大理石砌的围墙,围墙正中是流光溢彩的拱门,门上装饰着珍珠,非常华丽。门前的路由纯金铺就。老人兴奋不已,他想他们终于到了天堂。他带着狗朝着门走过去,只见门口放着一张有着精致雕刻的桌子,旁边坐着一个人。“打扰一下,这里是天堂吗?”老人问道。“是的,先生。”看门人回答。“太…  相似文献   

4.
梅莉 《今日广西》2008,(6):72-73
走过地铁站的时候,我看见他坐在铺着一张报纸的地上,弹着吉他,深情地唱着水木年华的《再见了,最爱的人》,他的旁边还有一只雪白的波斯猫,懒洋洋地躺着。 我在旁边呆呆地听了很久,我刚失恋,这首歌触动了我的伤心事。我蹲下身,伸出手,把钱放在他旁边的报纸上。  相似文献   

5.
在陕西关宁后稷诞生地杨凌,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站在世界昆虫学之巅,改写着世界昆虫学的历史。今天,他已90高龄。90年的人生历程中矗立的一座座事业丰碑,正是由他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执著的科学献身精神铸就。他胸中时刻装着祖国,深深的爱国情结是他前进的不竭动力。他就是圣马力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尧教授。  相似文献   

6.
每天早晨,当别的老人还在床上休息的时候,她早已踏上了拥挤的公交车;白天,当别的老人在树荫下打麻将或者享受着天伦之乐时,她已经在讲台上或者录音棚里开始工作了。在公交车上,当有人给她让座时,她常对对方说:“没关系,站一站挺好。”然后回过头凑到那人的耳边轻声说:“谢谢,你真好。”见到旁边站着一个面无表情的学生,她会关切地提醒说:“你为什么一大早就把脸绷得紧紧的?别这样,来,抬抬笑肌,笑一笑。”然后传给他一个自信的微笑。听了这个素不相识的老太太一句话,孩子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微笑。 这位老人,是一个可爱而有些特别的人。  相似文献   

7.
2006年8月31日,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告别厅里哀乐低回,上百人怀着敬重的心情前来对一位85岁老人作最后的告别。追悼会一开完,老人81岁的妻子就带领6个子女,按照老人生前的遗愿,将老人的遗体全部捐献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这位已经离世的老人就是上海百联集团离休干部杨玉凤。虽然杨老去世已经快一年了,他无私助人的感人事迹还在社区里传颂,他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还在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子女。人们依然在无尽地怀念着这位老人。  相似文献   

8.
他是我老爸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小易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来回揉着左右眼,心里正在犯嘀咕的时候,就看见路边的大树下有位老人,身体正倚着树干软软地向下溜。他喊了一声不好,就撇开车子救老人。此时,老人已经瘫坐在地,背靠大树,花白的头颅无力地歪向一边,双目紧闭,面部抽搐,两手哆嗦,小易一看这样,就知道老人和他死去的父亲一样患有心脏病,便心急火燎地在他身上的衣兜内翻开来。一般的心脏病患者,都在身上的某个衣兜内装着俗称“炸弹”的抢救药。毛手毛脚的越是心急,小易越是找不到药。他的身后,很快就围上了一圈看热闹的人。就在小易弯腰…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流传着一个说法:如果你在附近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穿着随便的老人从一辆皇冠汽车上下来,沿街买了两根油条,然后急忙赶去上班。这个老头儿一定是刘先林院士。刘先林院士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这个被同行称为“不循常规,不拘一格,不善言辞,不修边幅”的“平民院士”,为我国由传统测绘向现代化测绘的转变做出了卓越贡献。几十年来,刘先林院士一直奋战在测绘科研第一线,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曾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最为难得的是,他将这些成果完全转化为产业,使我国航空测量仪器逐步走出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并向多个国家出口,为国家节省资金近2亿元,创汇1000多万元。他的创新成果,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他的谦和微笑,演绎着乐观精彩的人生;他的人格魅力,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他的爱国情怀,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  相似文献   

10.
周俊 《今日广西》2008,(6):56-56
—位老人从东欧来到美国,在曼哈顿的一问餐馆想找点东西吃。他坐在空无一物的餐桌旁,等着有人来为他点菜,但是没有人来。他等了很久,直到他看到有一个女人端着满满的一盘食物过来坐在他的对面。 老人问女人怎么没有侍者,女人告诉他这是一家自助餐馆。果然,老人看见有许多食物陈列在台子上排成长长的一行。“从一头开始你挨个地拣你喜欢吃的菜,等你拣完到另一头,他们会告诉你该付多少钱。”女人告诉他。  相似文献   

11.
黑气球也能飞上天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一天,几个白人小孩正在公园里玩,看到一位卖氢气球的老人推着货车,他们就跑过去,一人买了一个,兴高采烈地玩着。这时在公园的角落里有一个黑人小孩,他很羡慕地看着白人小孩嬉戏,却不敢走过去和他们一起玩,因为他很自卑。等白人小孩跑散以后,他才怯生生地来到货车旁,恳求地问那位老人能不能卖给他一个气球。卖气球的老人温和地说:“当然可以。你要一个什么颜色的?”小孩鼓起勇气说,他要一个黑色的。老人很惊讶地看了看小孩,递给他一个黑色的氢气球。那个小孩开心地拿过气球,小手一…  相似文献   

12.
1999年,19岁的宋扬高中毕业后赴英国留学。在到达伦敦的第三天,不熟悉路的他坐错了地铁,茫然地坐在长椅上,望着眼前人来人往,一个老人走了过来,坐在他身旁,微笑着与他攀谈。聊了一阵,老人热情地邀请他到家里做客。这位老人名叫汉斯,独身一人居住在一个40平方米的廉租房里,房子位于伦敦西区,泰晤士河畔,风景优美。老人疏于打理生活,总靠超市的冷食凑合着吃饭。经过交谈宋扬得知,汉斯1933年生于瑞士,40年前离开家乡,去过很多国家,做过汽车销售和电器修理工,后来定居英国,终身未婚。如今早已退休的他,一只耳朵失聪,腿脚也不是很灵便。但老人喜欢自由的生活,执意不去政府安排的养老机构,自己艰难而孤独地生活着。  相似文献   

13.
一位爱好摄影的老人只身去山区采风,汽车在崎岖的小道上颠簸很长时间,才把他送到一个洞口边,那洞里是一条暗河。由于水汽浓,什么也看不清。终于等来一位船工,他漫不经心的样子,一点热情都没有,再加上暮色苍茫、水汽蒙眬,老人很怀疑他的可靠性,心里嘀咕着怎么办。这时船工跳上岸,将木船的头使劲拖上岸,说:"上吧。"老人就上去了。只见船工又使劲将船推进水里,而他自己却没上船。老人吓坏了",哎!哎!"地叫了几声。  相似文献   

14.
有幸随朋友参加了一位百岁老人的生日宴席那位百岁老人比丈夫大2岁,俩人已风雨相伴了80个年头在宴席上,我们真诚地向两位老人送上祝福的话语,两位老人安详地微笑着,聆听着。他们已年逾半百的长孙起身,请祖父对祖母说一句心里话,老人思忖了许久,最后他竟瞅着自己的老伴问:  相似文献   

15.
2013年9月16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国家综合减灾与应急典型示范应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在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召开。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出现在会议的现场,这位脸上总是挂着笑意、和蔼可亲的老人,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曾经,他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事业从起步到目前发展壮大的全部过程;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他,  相似文献   

16.
在五家渠市青湖路街道龙河湾社区,活跃着这样一位老人:他身材高瘦、相貌可亲,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贴心人"。他就是五家渠市水泵厂技术科退休工  相似文献   

17.
记不清和那位卖报老人是怎样认识的了,他说见到老人骨瘦如柴的样子便产生了怜悯之心,只想尽自己最大能力帮老人一把。“一份报纸。”他一向都是干脆地撂下2元钱转身便走了,虽然他也听到了老人“找你钱”的声音。一天、两天……转眼间半年过去了,他仍用2元买一份报纸,虽然工作忙时他也顾不上看一眼,但买报的习惯他却从未间断,而且风雨无阻。尽管他知道这样1元5角的利润也不会使老人的生活有根本性的改变。老人“生意”好的时候“缺货”自然是难免的,但不管怎样老人总会保留一份,沐浴着小城的夕阳等那位不知名的保安到来。可是,有一…  相似文献   

18.
《小康》2017,(5)
正30年隐姓埋名,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当年建功报国,至今"潜"心依旧,注视着我们国家的核潜艇事业……2016年12月20日,江城武汉冬日微弱的阳光,透过四楼的玻璃窗,照进长江边上一栋老房子里。一位出生于1924年的老人坐在窗边的椅子上,慢慢回忆起往事。93岁的黄旭华院士,讲起话来思路清晰、记忆力惊人。听他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像在观看一部传记电  相似文献   

19.
北京大学民主楼前,站立着一位含着烟斗的学者,他似乎不是在一口一口地抽烟,而是在一口一口地品味着北京西郊这片皇家园林的清冽空气与和煦阳光。在这片被称为“鸣鹤园”的绿树芳草之间,他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自在。他有着典型的北欧人面孔,但他的精神气质之中,洋溢的是一派澹然悠远的东方气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着“瑞典皇家人文科学院院士”、“瑞典学院院士(即‘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委员’)”、“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欧洲汉学协会主席”众多头衔的马悦然(GoranMalmqvist),仿佛穿行在中国古典的氛围里,在他的口中,时而是上古《左传》的古雅篇章,时而是地道的四川俚语方言,这位学者身上存在着的,是让人好奇的众多谜团,是令人惊异的巨大能量……  相似文献   

20.
上海崇明岛中北部浜镇东二里有一位年近八十的农家老太太,50多年来,每逢夏末秋初,总是在院子里掇凳搭桁,搁竹铺帘,摊开芦扉晒上满满一席麦子。然后默默地遥望南天,似在诉说什么。早些年间,她还不让任何人帮她一起干那近乎神神秘秘的事。近几年,年事已高,由她的儿孙畚进畚出翻晒代劳。不过,老人总是一刻不离地守在旁边,凄然地轻抚着一棒捧早已晒得铜粒般坚硬的麦子,凝眸沉思像在絮絮叨叨地和谁说话。有人问及老人的一位孙子,得到的回答是:祖母思念在台湾的祖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