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社区减灾工作的发展、“5·12”防灾减灾日宣传等,我国的防灾减灾教育已迈出可喜的一步。但是不得不承认,我国距全民防灾的路还有距离。随着气候异常,灾难频仍,防灾减灾形势依然很严峻。  相似文献   

2.
郭强 《中国减灾》2004,(1):35-37
灾害意识对人们的防灾减灾有重大影响。建立科学的灾害意识,人们对面临的灾害就会处于有准备的主动状态,相反,如果人们没有灾害意识或者没有正确的灾害观念,忽视防灾工程的建设,灾害到来便会措手不及,从而增加灾害损失及人员伤亡。因此,我们应加强对灾害意识的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何飞  葛立元 《中国减灾》2013,(11):40-41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繁、灾害损失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台风、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火灾、爆炸、生产事故等意外事件每年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怎样使农民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帮助农村备灾,是关乎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战略的大事。中国红十字总会从2001年至今推广的“农村社区备灾”项目无疑是可借鉴学习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繁、灾害损失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台风、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火灾、爆炸、生产事故等意外事件每年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徐富海 《中国减灾》2011,(13):25-27
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居民避险逃生技能,是世界各国应对自然灾害的一个重要措施和方法。在这方面,我国有曲突徒薪的典故,日本有稻丛之火的故事,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又有英国小女孩蒂莉挽救海滩上100多人生命的事例……这都说明了解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性。那么,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灾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灾》2014,(12):30-31
为切实增强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湖南省民政厅始终坚持防灾减灾“重在行动、贵在坚持”的理念,大力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工作,深入排查灾害风险隐患,广泛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积极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周文彧 《中国减灾》2006,(11):40-41
城市灾害不仅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而且随着城市内部相互关联性的增强,灾害可能造成城市各方面的损失。因此,以减少灾害损失为目的的城市综合防灾研究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中国减灾》2009,(5):4-6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相似文献   

10.
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食品安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一如既往地给予了热切的关注。他们集思广益,为推进我国的防灾减灾事业出谋划策,尽职尽责。完善体系强化思想"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被郑重地写进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完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加快山洪地质  相似文献   

11.
避难场所与城市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专家研究指出,奥运期间,北京将面临极端自然灾害、"生命线"系统事故、高技术事故、地下空间场所的致灾隐患、恐怖袭击与社会灾害等五大灾害的威胁。在做好传统的防灾减灾措施的同时,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数量、质量和利用效率,将为北京的奥运安全提供有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朱晓丹 《中国减灾》2011,(19):36-37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据专家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以上在农村。台风、暴雨、雷电、滑  相似文献   

13.
14.
吕芳 《中国减灾》2009,(10):28-30
中国有句古话"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大自然是无情的,洪水、暴雨、台风、地震……灾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是,由于各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江河湖泊山川分布、人口密度等情况不同,自然灾害的分布不同,给各个国家和地区带来的灾害损失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5.
人类发展的历史始终伴随着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生死历程,从远古祖先祈求神灵保佑、无能为力承受风云不测发展到学会亡羊补牢的补救,从无知、逆来顺受、听天由命发展到躲避、抵抗、预警、预报、应急救助体系,从灾害预防和备灾发展到现代社会灾害风险评估和全新的安全理念,把防灾减灾工作看成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6.
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是地球表面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综合作用的产物。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洪涝、台风、干旱、风雹、雷电、赤潮、沙尘暴、风暴潮、高温热浪、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植物森林病虫害等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全国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地区,常年受灾人口在2亿人次以上。  相似文献   

17.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持续高速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同时,不断恶化的灾害问题也不容忽视,其影响已全面而深刻地渗透到经济、社会、政治乃至文化等各个层面。因此,从全局与长远的角度出发,我国未来的发展在一  相似文献   

18.
2013年10月4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了台风“菲特”“橙色预警”,5日又将其提升为最高等级的“红色预警”。但是,直到7日台风登陆,并且已经形成严重内涝灾害,受灾地区许多员工依旧艰难涉水前往单位,许多家长还在发愁是否该送孩子上学。这说明,即便是“红色预警”,也没能全部发挥应有的作用。一场早已预警的台风,还是让浙江宁波、温州、杭州等地遭受重创。特别是县级市余姚,竟有70%城区被淹,83万人受灾。面对灾害,人们不禁要问:发布“X色预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预警的目的是防灾减灾,防患于未然。能否真正达到目的,关键在预警之后的工作。[1]因此,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监测预警工作层面上,还必须进一步解决气象防灾减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减灾教育研究工作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降低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综合减灾也已纳入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公民减灾教育,增强公民减灾意识,是一种上游干预措施,能够提高公民的灾害防范、灾害规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六十年代,全民备战、全民备荒的口号,在天南海北广为流传,妇孺皆知。在灾害频发、形势严峻的今天,我们或许也可借鉴当时全民总动员的劲头,全民参与防灾减灾,涓滴成河、聚沙成塔,凝聚成一股洪水冲不倒、地震震不垮的力量,抵御任何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