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国内灾害心理援助的历史及现状 我国首次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行动,是在1994年克拉玛依大火之后,但那时还没有灾害心理援助的概念,因此那次灾后干预还很不完善。1998年的张北地震、2002年的大连“5·7”空难以及后来的洛阳火灾和石家庄爆炸案等之后,出现了零星的心理工作者的身影。  相似文献   

2.
张乘祎 《前沿》2012,(17):124-126
灾后心理干预是灾后救援的重要任务.组织灾后救援,进行适度高效地心理干预极为关键.目前,我国心理干预方面的实践经验较少,心理干预的条件、资源也极为有限,存在着心理干预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的团队、科研方面不够成熟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我国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救援方面心理干预的组织建设,加强相关理论及实用性研究,通过同质群体交流等方式扩大救助范围,建立长效动态跟踪机制,对灾后心理干预的成效做进一步观察等,结合各种有效措施对各种心理危机问题加以回避、抑制,使受灾群体的负面心理得到整体性控制,促进一些积极心理因素的开发与适用,从而达到对受灾群众的有效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3.
美国在灾难后开展了大量的灾后心理干预工作,具有完备的灾后心理干预方法和特殊干预模式。但是纽约州从事精神卫生的专家在“9·11”事件后对灾难心理干预作了研究,令人吃惊的是,他们的第一个结论是:都没有准备好对大规模暴力事件或者灾难事件作出精神卫生方面的应答。公共精神卫生系统,包括社区都没有做好这种准备,因为“迄今为止,灾后心理干预还不是主流”。  相似文献   

4.
应对灾难,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芦山地震等多次灾害的实践和历练后,我国的灾后社会心理援助已逐渐步入正轨,管理更为规范有序,干预方法也更加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5.
吴红霞  俞欣 《今日浙江》2008,(11):70-71
5月14日,由浙江省10名心理干预专家组成的心理危机应急干预队急赴四川灾区.目前,在灾区的我省心理危机干预专家有40余人,专家们全部具有丰富的心理危机干预实战经验.他们曾参与云南大地震和桑美、云娜强台风等灾后心理危机应急干预工作,其中部分专家刚刚参加了胶济铁路撞车事故灾后心理危机应急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6.
美国灾难心理干预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美国在灾难后开展了大量的灾后心理干预工作,具有完备的灾后心理干预方法和特殊干预模式。但是纽约州从事精神卫生的专家在"9·11"事件后对灾难心理干预作了研究,令  相似文献   

7.
张建新 《中国减灾》2011,(19):17-18
重大自然灾害往往给人们带来严重的个体、家庭和集体的心理创伤。2008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深入做好受灾群众心理安抚和思想疏导工作。汶川地震后,我国首次展开大规模灾后心理援助行动,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展现出中国心理学  相似文献   

8.
我国真正的灾后心理援助,起始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时参与灾后心理援助的主力队伍,基本上是习惯在诊室里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心理医生"。这些专家,往往是在求助者预约-挂号-缴费以后,在舒  相似文献   

9.
自2008年5月以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上海增爱基金会、江苏远东慈善基金会主持,世界宣明会、中科博爱心理医学研究院支持的我要爱-灾后心理援助行动项目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和盈江地震发生后,先后展开了科学有序、深入持续的灾后心理援  相似文献   

10.
张静 《中国减灾》2012,(9X):16-17
<正>2008年5月以来,笔者先后多次参与了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后的心理援助工作。"如何抵御无形的灾害?"这一问题可以在每一个人的心灵地图上划过一些思考。援助对象不论是地震还是泥石流,在生命救援的一线及灾区安置点大量存在不同群体的心理危机。作为心理工作者,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援助谁?即,生命救援宣告第一  相似文献   

11.
灾难心理危机干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起抢险救灾,人们直接想到的是救命、抢救伤员、提供吃穿药物,还有灾后救济恢复,却往往忽略了心理方面的救助.其实,灾害使人们遭受的心理伤害不会比肉体伤痛少多少.面对灾难,人人都需要得到心灵上的抚慰. 2006年8月,由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10名心理专家组成的广东首支“灾后心理救援工作队”奔赴乐昌灾区,对受灾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相似文献   

12.
灾后心理康复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应急心理危机干预不仅在于预防和治疗受灾群众的应急心理障碍,还在于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普及,促进受灾群众的心理成长。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知道灾情后,我心里异常沉重。职业的敏感性告诉我:灾区心理救援一定要及时。心理救援也要与时间赛跑重大灾难发生后,会形成广泛的心理恐慌,部分受灾群众出现急性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心理援助正在成为继生命救援、物质救援之外的第三种重要救援方式,在救灾和重建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呈现出部分良莠不齐的弊病。通过“5·12”汶川大地震后的亲身体会,笔者认为,重视灾后心理援助基本精神的提炼、工作理念的梳理和技术应用的规范,对提高我国灾后心理援助的科学性、专业性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郑晓江  郑瑶 《中国减灾》2011,(13):37-39
"5·12"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5月22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题会议上提出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安抚和思想疏导。由此,中国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心理援助行动。从2008到2011年,三年来灾后心理援助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国家救灾、尤其是心理救助打下了坚实的基  相似文献   

15.
李明 《中国减灾》2013,(7X):34-35
<正>最近在一次灾后心理援助高峰论坛上,一位外国学者提出疑问:"因为中国人缺乏信仰,灾后心理康复的过程比较缓慢,如何解决这一困境?"笔者作为特邀专家先后参加了北川、舟曲、玉树、彝良、盈江和芦山重大自然灾害之后的心理援助工作。面对这样一个疑问,感触良多。一方面,有这样疑问的学者恐怕为数不少,可以理解;另一方面,这个疑问的生产实际上是因为西方学者对中国人的宗教情怀缺乏了解,对中国人的灾后心理康复特征缺乏了解。因此,有必要根据现场研究的材料,对中国人的宗教情怀及其和灾后心理康复的关系做一个深入的说明。不妨从灾后心理康复谈起。大灾大难,必定会给人心带来打击。人非草木,面对天崩地裂,自然不能不为之动容。从大灾之前相对平稳的心态,到灾难来临的恐慌混乱,再回到灾后相对平稳的心态,的确需要一个  相似文献   

16.
叶国平 《前沿》2009,(9):152-155
公共危机是现实复杂环境的必然产物,是公共管理的非常态运行。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呈现上升趋势,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民众心理干预,有助于在精神上给予民众必要的援助和保障,削减种种负面心理,对于应对和化解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公共危机状态下民众的心理表现、心理特征以及现阶段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民众心理干预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民众心理干预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目前国内现状,我国亟需建立弱势群体心理救助保障制度以完善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心理救助保障的定义、保障的对象都需要进行界定;通过制度设计,对弱势群体进行心理救助保障,既能保障突发灾难时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落实,又能更好的缓解社会转型时期资源分配不均等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8.
徐田丽 《中国减灾》2011,(9):F0002-F0002
自2008年5月以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上海增爱基金会、江苏远东慈善基金会主持,世界宣明会、中科博爱心理医学研究院支持的“我要爱-灾后心理援助行动”项目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和盈江地震发生后,先后展开了科学有序、深入持续的灾后  相似文献   

19.
“5·12”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5月22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题会议上提出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安抚和思想疏导。由此,中国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心理援助行动。从2008到2011年,三年来灾后心理援助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国家救灾、尤其是心理救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获取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乔栋 《中国减灾》2011,(7):37-39
“5·12”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5月22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题会议上提出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安抚和思想疏导。由此,中国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心理援助行动。从2008到2011年,三年来灾后心理援助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国家救灾、尤其是心理救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获取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