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五四"时期对易卜生与王尔德戏剧的译介进入了高潮,针对其中离家出走和试图出走的女性的探讨,成为"五四"女权话语的重要内涵。出走的娜拉被奉为女性解放的最高象征,但并不能解决女性出走后所面临的重重困难,作品中那些"归来"并实现觉醒的女性亦得到读者相当的认可,并被作为解决女性盲目出走、身陷困境的一种选择,显示出"五四"语境在出走风潮之下,对女性解放的多元思考和接受。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建构力量,推动了中国女权话语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伴随五四时代的主旋律,现代中国的女作家们奏响了觉醒之歌。从陈衡哲、冰心等第一代女作家到萧红、陈学昭等第二代女作家再到张爱玲、苏青等第三代女作家,她们以迥异传统的女性文本,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生活、情感层面,书写出现代女性生命本体充满激情的审美体验。从...  相似文献   

3.
崔涛 《求索》2013,(9):165-167
在张扬个性解放、反对礼教桎梏、追求自由婚恋的五四时代.公开表现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背离和反抗的女性同性之爱,成为五四女性写作反叛传统性别规定、超越性别局限、张扬自我个性、展示女性欲望主体性与多样性的书写策略。它从一个层面表现了女性刚刚踏上解放之途时的特殊心态.这里有对男权话语的精神逃逸、也有对女性世界的自然回归、更有对姐妹之邦的浪漫构想。五四女性文学对女性同性爱的温和的欲望书写.为女性反抗男权社会和性别歧视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整个世界进一步反思人类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闺情、启蒙、市场、学校4个角度,以陈翠娜、刘韵琴、高剑华和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7位女学生为中心,展现"五四"现代女作家登台之前,女性小说创作的多元面向,并借此思考"近代"与"五四"女作家之间的混沌地带,梳理清末民初小说女作者在文学史上的角色与位置。  相似文献   

5.
王桂芬 《长白学刊》2005,(6):107-107
从"五四"开始,妇女解放运动成为社会改革要题之一.这一时期,胡适、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健将,在实际运动中感受到妇女恢复独立自主的人格,提高自身觉悟对妇女解放的至关重要性,都直接投入到了妇女解放运动中,成为妇女解放思想的直接倡导者.胡适明确指出:女子解放当从女子解放做起,此外更无别法.陈独秀认为:"解放重在自动,不只是被动的意思,个人主观上有了觉悟,自己从种种束缚的不正当的思想习惯迷信中解放出来,不受束缚,不甘压制,要求客观上的解放,才能收解放底圆满效果.自动的解放,正是解放底第一义".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知识女性的独身论是康有为的《大同书》以及20世纪初无政府主义"废婚毁家"主张的延续,并受到西方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是在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氛围中形成的对当时知识女性产生极大影响的一股思潮。知识女性的独身论主要表现为感情受挫型、求学求事业型以及以独身为高洁型,高倡独身论反映了五四时期知识女性面临着把握自身命运的机遇,以及因时代局限而产生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人性是京派建筑文学理想大厦的核心,京派文人厌恶都市文明,赞美乡村世界,他们通过"爱"与"美"来构筑美好的人性。京派的女作家凌叔华、林徽因从自己的女性体验视角肯定了女性的情感,积极呼吁女性的人性自由和精神解放。  相似文献   

8.
对于近代中国女性而言,"解放"大约是最重要的词汇之一。但解放之意义,恰恰因为时人将之置于困顿的对立面,因此不谈近代女性困顿话语的形成以及打破困顿、走向解放的践行,我们便无法真正理解"解放"的涵义。文章以晚清自五四时期为历史时段,勾勒近代传教士、国族主义者、女权主义者、女学生等各类群体以不同文类、词汇所表达出来的困顿感,以及近代女性出入婚姻、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实践,探讨近代困顿-解放话语的最初形成以及近代女性打破困顿、实现解放的初次践行。唯有困顿存在,解放才有了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黎芳  龚建平 《求索》2011,(12):224-225
人类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自然主义运动,是十九世纪欧洲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的结果。美国十九世纪女作家凯特·肖班的命运包含了自然主义的悲剧色彩。肖班的代表作《觉醒》,堪称女性文学的经典。它揭示女性自我意识和社会传统之间的冲突,提倡女性自我实现、自我解放,从女权主义角度经典地阐释了肖氏自然主义宿命论。  相似文献   

10.
张申府 《春秋》2013,(4):4-8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人中国,给正在寻求解放道路的中国人民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北大成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中心,一支以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化新军开始组成。1919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继而发展成为全国各阶层群众参加的一场规模宏大的政治运动。工人参加了斗争,显示出这个阶级的巨大威力。五四运动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鲍震培所著《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论稿》一书做了评论,认为该书填补了女性文学史和小说史研究的空白,其关于建立女性独立的文学叙事传统的论述、对女作家女性意识的挖掘及对女作家女性意识成长环境分析,颇有创建。这些创见对女性研究的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关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左翼"女作家,于1939至1945年间受中共地下党组织派遣,潜伏至汪伪特工总部"76号魔窟",担任《女声》杂志编辑。在此前后,关露书写的性别问题、战争叙事以及"疾病"隐喻,不仅揭示了关露独特的生命记忆与体验,而且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性别、战争与国族之间内在纠葛的历史图景,由此亦可窥见现代中国女性解放与国族解放的同构及错位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五四先进分子认为,妇女发展关系着妇女解放、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他们要求对女性进行德、智、体等方面的培养;要求妇女走向社会广泛地参加社会劳动和创造。先进分子还设计了理想的性别关系模式,并以其作为妇女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汽车实现了身体与技术的交融、自主与流动的一体,创造了流动的私人空间,为女性跨越传统性别空间划分提供了可能。汽车定义并塑造了美国文化,美国因而被称为"轮子上的国家"。因此,汽车进入了美国女性作家的视野,成为她们管窥现代技术、流动性与性别空间之间关系的重要窗口。20世纪的美国女性汽车旅行叙事经历了从为精英女性代言到为大众女性发声的立场转变,经历了从介入并改写传统旅行文学到公路文学的文体转变。这个演变过程一方面揭示了女性流动性受现代化进程、阶级、族裔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美国女性文学突破了汽车与女性解放之间的线性思维。  相似文献   

15.
《妇女研究论丛》2003,(2):68-72
文章对鲍震培所著<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论稿>一书做了评论,认为该书填补了女性文学史和小说史研究的空白,其关于建立女性独立的文学叙事传统的论述、对女作家女性意识的挖掘及对女作家女性意识成长环境分析,颇有创建.这些创见对女性研究的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娜拉--新女性形象上男性精英知识分子在面临着各种压力之时想像与设计民族国家以及男性主体的主要符码,言说娜拉成为五四男性精英知识分子重要的文学议题;现代女作家--现实中娜拉的自我言说是精英女性知识分子建构女性主体和探索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女作家的创作表现了对各种既定规范的突围、颠覆,同时也昭示了在内外压力之下,现代知识女性对女性自我主体构想无奈的修改与放弃.中国现代男女作家对新女性的叙述既呼应又对照,他者叙述与自我陈述形成了潜在的对话与抗衡,共同描绘与设计着娜拉--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的天涯路程.  相似文献   

17.
借助社会性别的分析路径,可以深入揭示特定时期女工的经济地位状态。近代工业化的发展使女工人数剧增,女工成为近代从业女性中人数最多的职业群体。女性外出就业迈出了自身解放的决定性一步,是其地位提升的关键,但与男工相比,女工普遍处于弱势的经济地位:女工能够进入工业企业"权力"阶层的为数甚少,而且多集中于低技术部门,导致其职业收入的整体低下。女工经济地位的低下是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的结果,显示出时间、空间和性别在近代社会的交错和复杂。  相似文献   

18.
沈文慧 《理论月刊》2007,1(10):47-49
"五四"新文学的现代伦理精神源于近代理性主义、民主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文化思潮,其基本内涵是生命意识的觉醒和自我尊严的高扬,其目的是实现个体人的独立自由和精神解放,使人在社会中按照人的本质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种现代伦理精神充分体现在"五四"新文学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申燕 《求索》2006,(12)
鲁迅与许地山所塑造的女性艺术形象,一个表现出的是冷峻的观察,一个表现出的是热情的关爱,从而构成了现代文学中关于女性解放的有意味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张丽 《前沿》2009,(2):119-123
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五四以后,被人们普遍地认为是女性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时期,“放足”则是女子“身体”解放的第一要务。有些学者认为到20世纪二十年代初,全国已基本废除了缠足恶习。事实上,缠足陋习在20世纪上半叶并非“趋于根除”,“身体解放”还只是部分女子所得到的“权利”,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偏远的内陆地区,女子缠足仍旧相当盛行。中国妇女的“身体”解放与婚姻、教育、职业的解放在妇女生活中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一个问题(即妇女生存、生活状态)的几个不同的侧面。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