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家风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面对亲情,公私分明;面对生活,修身自律;面对权力,以民为本;面对名利,清廉淡泊;面对下属,正身直行。它对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家风引领、党风优化和作风改进,有利于引领高校党员队伍家风建设,加强高校党员队伍党风建设,推进高校党员队伍作风建设。为此,高校党员队伍应确立家风准则,修身正己、严于家教,注重拓宽家风教育路径,建立并落实监督机制。从而构建和睦的家庭关系,打造良好的同事关系,推动高校政治生态与生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家风家教在个体的生存和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索新时代家风家教的功能及特点,对于推动传统家风家教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关于家教家风系列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其主要内容包括:坚持立德树人,把品德教育摆在首位,传递美好的道德观念;秉承家国情怀,坚持做到爱家与爱国相统一,以好家风支撑全社会的好风气;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党的建设有机融合;坚决反对各种特权思想,过好亲情关等。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新时代抓好家庭建设和党的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技术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信息技术时代发展的产物,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但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视野、广度和深度还存在问题,缺乏整体观照与宏观视野,没有做到内容的真正融入,实际应用与理论研究都不够深入.因此,需要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中整体与部分、变与不变、主体与载体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宏观规划、规律把握和话语转化,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5.
当前数字网络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教育范式与教育秩序等都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辩证地融通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是新时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此为研究切入,从世情、教情与学情等维度探讨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并从国际教育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提出高校思想政治与网络素养融合教育的紧迫性,最后,阐释了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与网络素养融合教育的基本内涵,从而为我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重要论述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和深刻的哲学意蕴.它是马克思主义家庭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是中国传统家国同构思想的积淀与突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的回应与凝结.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中国与世界相联系,系统深刻地回答了"什么是家风建设、为什么要进行家风建设、怎么进行家风建设"等基本问题.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大方面着眼,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力推进家风建设发展的实践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要求。实现就业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需要我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创业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在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的基础上,狠抓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实守信教育与艰苦奋斗教育。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作为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演进,是将数字理念、技术、方法等全面深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与各环节,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范式、学科样式、话语形式、运行模式、实践方式等实现数字化发展,以生成数字融合育人新形态的过程,其具有政治性与科学性并存、人文性与技术性共生、系统性与阶段性融合、开放性与动态性交织等显著特征。面向未来,应从“数字共同体”的认知达成、“数字新基建”的布局实施、“数字深融合”的系统变革以及“数字智适应”的生态重构等方面着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实现进路。  相似文献   

9.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牵头出版的《中国家规》一书收录了胡林翼的家风家训故事。他的治家思想要义是特别注重"先器识、后文艺"的读书之方,传授"以百姓之心做官"的为官之道,恪守"热心公益、关心民瘼"的处世之法。核心辩题"公私、义利"的之辩,"情感与理智"之防、"个人与家国"之别,更是引人深思。其家风思想的形成深受"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的熏陶浸润,深受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教化洗礼,也是胡氏一门的家教、家训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拓展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力度、重视创新融合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政课教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1.
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与治国道理本质相通,且齐家是治国的基础。《论语》中有关家风的论述虽未形成体系,但其蕴含的家风思想却自成体系,集中从三方面阐释了家风是如何作用于治国的:其一,"孝慈"的家风有助于建立并维护政治秩序;其二,"君子不施其亲"的家风有助于树立社会信仰;其三,"君子笃于亲"的家风有助于提升国家力量。  相似文献   

12.
推进新时代党建统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融合育人机制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补齐短板,构建学校党建统领思想政治工作各方力量融合育人的新格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转向师生“双向互动”、学生“深度内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和成果质量实现“双提升”的创新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广泛重视,然而这一政策背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却未能得到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均强调了家庭的重要价值,其中尤以"人自身的生产"或劳动力再生产的视角最为重要.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正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力再生产理论在微观层面的一个重要体现,亦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家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自身修养和妇女儿童权益等方面内容在家风建设中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学理基础和哲学意蕴,新时代的家风建设是对传统家风建设的转型与创新,通过家教内容的深化与美育手段的创新,家庭情感结构和家庭审美价值体系得到了巩固。从情感结构到审美批判到家庭美德再到社会道德的发展模式构成了家风建设从内向外的发展特点,家庭成员也通过这一发展过程构建了家庭情感共同体与“家庭-社会”的文明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职业生涯理论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当前在我国的研究和运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就业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及高校发展需要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在教育目标、教育作用、内容等方面都有相近性和互补性。所以,我们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解决学生"成长的烦恼",把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在规划实践中检验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是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范畴。在新的历史时期,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着眼于提高官兵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把学习与教育有机结合、思想育人与综合育人相互融合、部队教育与社会教育穿插互补、主体要求与客体需求互利共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刘英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4):206-206,208
本文从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要求出发,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提出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传播学科的迅速发展,较快地推动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的融合交叉研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特征之一。人际传播作为最古老和最重要的一种传播方式,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它是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和有利途径。  相似文献   

19.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因此,促进党建新模式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和深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建+"模式的提出是多角度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突破的重要抓手。在新时代将党建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助于解决面临的一系列现实困境,实现路径优化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创新,必须找准先前理论体系的症结所在,在继承、借鉴和融合中实现自身的更新。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政治根本属性,在确立其他属性的成长中寻求根本属性的深厚理论支撑和基础,使思想政治教育学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框架,不失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走向新生的坦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