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往事重提,是缘于两个发生在今年并被人们隆重庆贺了一番的纪念日。第一个纪念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自1405年起,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扬国威,通商贸,促友谊,成为中国人走出国门闯世界的“开山祖”,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重重一笔。今年我所在的同心出版社还特意出版了《与郑和相遇海上——乙酉六百年祭》以表景仰之情。第二个纪念日,是中国远洋渔船队下西洋20周年。1985年,过去只知道在自家沿海打转儿的中国远洋渔船队,乘改革开放长风,破闭关锁国重浪,开赴西非捕鱼捉虾,成为中国远洋渔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里程碑。中国远洋渔业总公司为举…  相似文献   

2.
郑和、王景弘七下西洋,秉睦邻友好、和平外交之宗旨,以无敌舰队之实力为后盾,“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三次用兵,剿灭海寇及图谋不轨者,致海道清宁,“海外诸邦,益服中国威德”,“四夷宾服,万国来朝”,南亚、东南亚诸国与天朝共享太平和谐。这正是:“没有霹雳手段,哪有菩萨心肠?”《司马法》有言:“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尉缭子》亦指出:“兵者,所以诛乱禁不义也。”与此同时,郑和、王景弘下西洋“抚外夷以礼,导人向善”,“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沿途传播中华先进文化,致使远夷…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1992,(4)
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之间,明朝政府派遣郑和等人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前后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这次航行,历时之久,到达国家之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史学界对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意义和影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七下西洋的历史功绩是不能磨灭的。从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状况来看,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以及对郑和下西洋的具体过程研究得比较充分,但对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研究则显得不够充足,这实在是我国史学界在郑和研究方面的一大缺憾。笔者拟从明初政治局势这一角度,来探讨郑和七次奉使下西洋的背景,以求教于史界同行。  相似文献   

4.
明初中国政府为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奉行了一系列和平外交政策,包括派遣郑和七下西洋,遍历东南亚各国。郑和作为一位和平外交使者;在下西洋期间,不仅为满剌加立国,制止了强国对弱国的欺凌,而且在旧港剿灭海寇,保证了航道的畅通,同时在苏门答腊为国王平定了叛乱,维持了当地的和平秩序。郑和及其随从的和平外交活动在东南亚民众中影响很大,至今仍到处流传着有关他们的传说。这些事实说明,郑和作为一位和平使者,的确为发展中国与东南亚的友好交往立下了功勋。  相似文献   

5.
去新加坡前,即有人对我说:“到新加坡,有一样东西不能不吃。”我问什么东西非吃不可的?友人答日:“榴格。”我曾不止一次从书上报上见到关于第一次品尝榴格的文章。歌德派,把榴论捧上了天,恨不得找出所有能找出的褒语赞词来美之誉之;反对派,则把榴授贬得一钱不值,竟有人直言榴指味如臭屎,世上的水果,说好说孬相去如此距离,不说绝无仅有,至少是不多见的,故而,见识榴论,品尝榴论成了我心中一个小小的秘密。记得报到后的第一人,晚餐是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餐汀吃的。回来的路上,好像是台湾的哪位教授提起新加坡的榴指乃水果之…  相似文献   

6.
明初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主要是以朝贡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东南亚各国把造使者附载方物来中国进行朝贡,而明政府则以赏赐的方式收买其“贡品”。这种所谓的“朝贡贸易”到郑和下西洋时发展到鼎盛,出现了海外16国、遣使1200多人同时入贡的盛大场面。郑和下西洋不仅加速了中国与东南亚海上贸易的发展,而且增进了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明太祖刚刚建立明朝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同东南亚各国搞好关系,他于洪武二年(1369)正月、二月连续两次派出使者到占城、爪哇等国,颁赐诸国王以玺书、大统历、织金绮缎、…  相似文献   

7.
15世纪初,郑和出使西洋是中国与世界航海史和中外关系史上的盛举,已载入史册,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对郑和下西洋的首泊站——占城国却往往一笔带过,罕有论及。本文试对占城在郑和下西洋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以及明初中国——占城之间的经贸与文化交流关系作专题探讨。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1992,(4)
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于十五世纪初奉命出使亚、非各国,在公元1405年至1433年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他率领万人舟师,七下西洋,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海洋上航行,历经“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打通中国直达波斯湾、红海和东非海岸的航路,还分别开辟了多条航线,大大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郑和的远洋航行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在世界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9.
上水考     
马欢的《瀛涯胜览》 研究泰国古代史时,可以在中国古籍中看到上水这个泰境的古地名。元代《大德南海志》载:“暹国管,上水速孤底。”明代马欢的《瀛涯胜览》载:“国之西北,去二百余里,有一市镇,名上水,可通云南后门。”历来的研究者对上水之所在,有着不同的看法。 上述的研究家,都以马欢的记载为依据,而马欢的《瀛涯胜览》,是随从郑和下西洋所作的记载。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是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600周年,中国媒体对此进行了大规模的立体报道。不少报道虽然提到了在郑和前三次下西洋的时候曾经抵达真腊(柬埔寨),但都没有进一步的报道,究竟郑和及其船队是否到过真腊,中国大陆史学界一直存在两种意见:有人认为抵达过,也有人认为不曾抵达,双方都有自己的史料根据。我国台湾省史学界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为了揭开郑和本人或者郑和船队是否到过柬埔寨之谜,2005年6月、7月间,笔者在柬埔寨围绕三保公庙的历史进行了多方面的实地查证。现将对相关人士专访的详细内容和柬埔寨的文字资料,以及展开寻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刚刚离我们远去的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英国学者孟席斯在《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一书中大胆地推测,郑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早72年。如果说美洲确实是我们中国人发现的,但这一发现对世界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却大大小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后产生的影响。哥伦布“发现”美洲  相似文献   

12.
15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中国人以史无前例的规模走向海洋。在亲历下西洋的马欢笔下,当时明朝人所认识的西洋具体所指是"那没黎洋"——即今天的印度洋。七下印度洋全面贯通了古代陆海丝绸之路,联通了亚非欧,为区域史走向全球化做出了重要铺垫。鉴于迄今对郑和所下西洋的认识模糊不清,澄清七下西洋即七下印度洋,这对于郑和下西洋目的与史实以及明朝外交理念的探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王民同 《东南亚》2005,(2):52-55
今年7月11日,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友好使者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都在隆重纪念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本文就郑和下西洋对建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贡献进行论述,以加深认识我国将睦邻友好政策发展到一个历史新时代的重要意义。(一)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吸取了元朝西征、南征和东征,连年用兵海外的历史教训,认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家,没有理由向外侵略,除非是本国遭受侵略,不得不进行保卫国家的战争。由此而制订了睦邻友好的对外关系基本国策。朱元璋在即位后的第…  相似文献   

14.
榴梿在南越     
《东南亚》1986,(3)
被誉为东南亚水果之王的榴梿,在越南南方,也同样享有第一名果的美称。 榴梿在南越的水果家族中,还只能算是一个年轻的成员。它从邻国引进越南南方,大约才一百来年。“境外来客”榴梿在越南自有其相当别致而又颇为伤感的名称,按越语含意直译出来,叫做“独愁果”。这里还包含着一则动人的传说哩。 大约在百余年前,家居南越同奈河流域的一位书生,由于生活所迫,只身背井离乡,流落到柬埔寨境内。有一天,书生遇见当地一位姑娘因中毒昏  相似文献   

15.
“当世界变革的序幕尚未揭开之前,即十五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献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这一辉煌灿烂的景象就是郑和下西洋。”  相似文献   

16.
周中坚 《东南亚》2006,(1):57-64
中国航海史同中国历史一样久远。其中公元前2世纪汉使南航和公元15世纪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海外远航前后两个标志性事件。汉使南航是中国古代明确见诸史籍的第一次海外远航。其后历经一千多年的持续发展,在继承前人航海成果的基础上,郑和下西洋实现了航海活动的全面突破和空前跨越,登上了中国古代航海发展的顶峰,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走向海洋: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位于世界最大陆地———亚欧大陆和最大水域———太平洋的接合部,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和473万平方公里海域,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①,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  相似文献   

17.
郑和下西洋时代西亚形势及与中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世纪初,明朝永乐皇帝派遣郑和7次下西洋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它并不包含从亚洲西南包围帖木儿帝国的战略动机。帖木尔帝国已经分裂,不再对中国西陲形成威胁。其继承者同明朝关系友好。郑和船队下西洋每次出动2 7万多人、2 60多艘千吨以上巨轮,驰骋西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吉达港,规模空前。当时地中海欧洲诸国对中国人民的航行竟毫无所知,亦无反应,原因何在?埃及马木路克王朝执行垄断香料贸易的政策,在西亚地区阻断了欧洲商人同东方商人的任何直接交往,形成红海难越、信息割断的态势。中国人迅速全部撤出西印度洋  相似文献   

18.
郑和(1371—1433)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从明永乐三年(1405)到明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云帆高张,昼夜星驰”,“维艄挂席,际天而行”,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所到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平友好关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空前创举,也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历史事件,可以说它是世界地  相似文献   

19.
剑虹 《西亚非洲》2007,(5):57-60
非洲国家莫桑比克最早被华人称为“莫三鼻给”,此名从斯瓦希里语的发音(Msimbiji)得来。该国首都马普托市在独立前被称为“洛伦索─马贵斯”(Lourenco Marques),早期也有华侨称之为“罗连士麦”埠或“罗连斯─马克”。据莫桑比克国家图书馆馆藏英文资料①记载,明朝郑和下西洋时  相似文献   

20.
时平 《南洋问题研究》2005,(1):88-93,99
本文对有关郑和与天妃的新资料进行补遗和考释,认为明初政府的海洋政策和沿海民间的社会思潮是导致天妃信仰在郑和航海活动占有重要地位的主要因素;依据新发现史料研究,认为郑和曾到过福建长乐的文石和莆田的湄洲岛;《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应经》经文,说明郑和下西洋带有政治、经济和一定海外探险的多重目的,天妃信仰活动中明显渗透了明初政教合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