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美致力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是一个战略性、开创性的命题,这个命题需要认真加以论证2014年是中美建交35周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美双方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互动的频度日益提高,双边关系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2013年6月,中美两国领导人达成了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何谓"新型大国关系"?对它的内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了概括:"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说得更集中一点,就是在守成的世界大国美国和崛起的新兴大国中国之间,发展起一种不是相互挑战、  相似文献   

2.
钟岷源  杨扬 《南风窗》2007,(19):70-70
美国前总统经济顾问约翰·拉特里奇(John Rutledge)是1980~1981年里根经济框架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在布什政府时期,他又参与了美国政府关于削减利息税和伊拉克重建等课题。9月初拉特里奇在厦门参加2007创意产业投资与发展论坛期间,本刊记者就中美经济相关问题,对他进行了的访问。《南风窗》: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中美贸易,因此解决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与平衡中关贸易、处理中美关系密不可分。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中国要如何看待来自美国的政治压力?拉特里奇:对于中国而言,其实需要了解美国人在这一问题上何以会表现得"不怀好意"。中国需要更好地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和决策体系。美国在利益集团的压力下可能会出台一些"最坏的政策"。要解决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沟通。  相似文献   

3.
林东 《当代世界》2014,(1):43-46
2013年是中美军事关系史上永载史册的阳光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句“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给中美两国带来了走出“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阴影的希望。但在中美军事关系刚刚预热之际,怀疑和看衰论者仍不绝其道,  相似文献   

4.
周琪  汪晓风 《当代世界》2013,(11):30-34
2013年以来,中美网络关系备受瞩目,在中美各种关系中的位置也不断提升。2013年6月,中美元首在加州会晤时首次就网络安全问题表达了立场,达成合作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共识。  相似文献   

5.
自2018年3月中美经贸摩擦出现以来,双方长期保持对话和磋商,美国的对华政策也进入加速调整阶段。40年来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的演变始终是反映美国对华政策的晴雨表。鉴于此,本文首先对中美建交40年来经贸关系的变迁进行梳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两国的经贸合作情况,进而探究当前中美经贸摩擦出现的症结及未来发展前景。2016年以来美国对华政策进入了加速调整阶段,中美经贸磋商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贸易政策背后也折射出美国新的国家战略选择。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中美两国实力差距的不断缩小,美国愈发倾向于从"相对收益"的角度考量中美经贸关系。展望未来,双方的有效沟通和战略再保证对于中美关系的平稳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中印关系中的美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印度两国关系的发展受各自国内政治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几十年来起伏跌宕。美国、苏联曾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中印关系的发展。冷战结束后,南亚的战略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印关系中原来的苏联因素已经消失,而俄罗斯国力衰微,对印度的影响力曾经一度急剧下降。印度为了实现国家战略目标,需要寻求新的战略伙伴,积极向美国靠拢。美国和俄罗斯在加强与印度关系的同时,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中国。中印美俄试图建立平稳互动的正常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美欧是特殊的三边关系。在中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欧洲是影响中美博弈和中美欧三边关系走向的关键变量。欧盟将中美竞争视为难以回避的重大挑战,并基于战略自主采取"不选边"的策略,同时谋求在中、美间发挥调节作用,以期降低风险并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利益。但欧盟对待中、美并非不偏不倚,其调节作用更多体现在与美国共同加强对华政策协调,这正是三边关系的特殊性。经过数年的磨合,美欧对华政策协调与合作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大致可概括为经贸与科技竞争、对投资与出口管制及设限、军事威慑与防范、人权施压与对抗、围绕"一带一路"进行地缘战略协调。拜登执政后美欧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加上双方共同的短期利益等因素,使得美欧对华协调联动的可能性上升。今后美欧联手应对中国的战略会更加清晰,双方在诸多领域的对华协调联动将会进一步增强。然而,美欧结构性矛盾以及涉华利益不对称将使双方的合作具有局限性。归根结底,欧盟在中美博弈中采取平衡策略的根本目的是避免使自己"选边站队"。此外,对欧盟而言,美欧协调主要是手段而非目的,并不意味着双方要建立"反华联盟"。  相似文献   

8.
正编者按2013年11月初,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北京论坛"上,国际关系学院主持了以"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分论坛。本栏目刊登的四篇文章系与会者提交的论文。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访美期间提出中美要构建"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新型大国关系。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多次表示,正如美国的繁荣有  相似文献   

9.
世界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经济是美国和中国利益的深度联系点,中美经济间焦点问题既凸显两国经济关系在以金融和科技为代表的综合实力方面的差距,又是两国国家利益的交汇之处.因此,从消解中美经济焦点问题人手,在中美经济间建立一个强大、可持续的互利共赢关系对双方都将是一个明智之举,这也将惠泽世界.自1972年以来,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蓬勃发展,但目前却受到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和中国快速崛起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动摇的风险在日益加剧.2012年是中美《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中美经济关系需要一种新的"公报"来引导双边经济关系的战略框架以确保两国互利共赢关系不受经济争执焦点及公众态度和焦虑变化的干扰.  相似文献   

10.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中美俄三角关系是由中美俄三国共同建构的,是三国的观念使然。由于三个国家对冷战后国际体系的发展方向以及各国在体系中的身份、地位等的认识既相同又相异,由此决定了它们彼此之间非敌非友、相互借重、既合作又斗争的复杂关系。然而,建构主义对体系中每个个体内部的文化显然重视不够,因此影响了对中美俄三角关系成因、性质和未来趋势的深入分析。本文意在建构主义理论范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中美俄三国内部文化的视角对三角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确立了新型两制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从“有无剥削”转变为“何种平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政府作用锁定共同富裕目标,展示了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理念和体制机制上的不同。中美贸易战属于资本主义摆脱战略困境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多极化世界日益成型的时代,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对美国主导的现有世界秩序形成冲击。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对其构成了威胁,这种战略误判导致特朗普政府对中美关系持消极态度,患上了"中国综合征",走上了遏制"假想敌"中国的隘路。然而,过去40年形成的中美合作基于一种"共生"模式,即经济互补与激烈竞争共存。事实证明,美国政府掀起的"贸易战"不利于中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反对此胜彼负、零和博弈的观念,不希望看到"修昔底德陷阱",在"贸易战"中依然保持必要的冷静克制,极力避免冲突升级,不让矛盾超出理性和平对话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简讯     
《工会博览》2010,(11):70-70
本刊讯 近日,海淀园工会中关情缘婚姻服务中心与海淀区总工会职介中心交友俱乐部联合举办了2010年春季职工爱情招聘会,来自海淀区企、事业单位、军队、院校及海淀园的500余名未婚青年参加了招聘会。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是中美军事关系史上永载史册的阳光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句"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给中美两国带来了走出"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阴影的希望。但在中美军事关系刚刚预热之际,怀疑和看衰论者仍不绝其道,中美军事关系的改善是策略性的,还是战略性的?是短暂的,还是长远的?这些问题的核心是要从根本上回答"宽广的太平洋如何容纳中美两大军事力量"这一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15.
雷墨 《南风窗》2014,(25):22-24
<正>中美日关系本质上都是双边运行,但三国中一直存在着"超级第三者"。也就是说,中美日三国中,一方总在另两方的双边关系中充当"超级第三者"角色,对双边关系起着重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在刚刚结束的北京APEC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实现了握手,给近年来紧张的中日关系带来了一丝缓和的曙光。随后中美首脑会晤达成的一系列协议,也使不太顺畅的中美关系出现了良性互动的迹象。但这种"乐观"局面或许不会持续太久。今年年底新的《日美防卫合作指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国际共生论在中国学界兴起,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理论一个新的生长点。运用国际共生论探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国际体系共生性日益增强的全球化时代,以结盟对抗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大国关系已逐渐失去其合理性,走新型大国关系之路是大国之间的必然选择。目前,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中美在经贸、全球治理等领域具有共生性。但双方在政治安全领域仍处于非共生状态,存在较多矛盾和冲突。双方尚未形成全面和足够紧密的共生关系。当前的国际体系中传统大国关系的现实主义逻辑仍占据主导地位,一个成熟的共生型国际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因此,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成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国际体系进化过程。在这一进化过程中,中国不能做一个消极的等待者,而要做一个积极的"施动者",促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早日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转折期,在那次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因为清政府闭关锁国,不明国际战略形势,思想保守,战略因应失当,中国错失了战略机遇。而美国作为新生国家,具有全球视野,战略因应得当,抓住了战略机遇。战略机遇把握上的差异,给中美两国带来了不同的命运:一个在屈辱中迅速衰败,痛苦地体验了大国地位的失落过程;一个在国力剧增中迅速崛起,完成了大国梦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8.
国家间共识的构建、稳定及变迁,是双边关系发展及区域合作变化的基础。中美战略共识可以以关系性质、政策底线、行为规范和利益认知四个维度为分析框架。影响和塑造特朗普上台后中美战略共识稳定性的因素包括领导个性、领导风格与团队、中美结构性因素及其认知等。总体上,特朗普执政初期领导个性的作用较大,而领导风格与团队、中美结构性因素及其认知等将在中长期意义上影响中美战略共识,其中实力对比和国内政治因素是未来中美战略共识演变最为核心的影响要素。  相似文献   

19.
宋芳 《国际展望》2021,(3):76-95,155,156
在中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美国要求欧盟国家与其联手遏制中国,抵制中国在欧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欧盟陷入两难境地,一边是为欧洲诸国提供安全保障的传统盟友美国,另一边是给欧洲带来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中国。大多数欧洲国家和欧盟实际上在实施一种“蛋糕主义”的平衡策略,即在中美之间“不选边站队”,保持一种矛盾和摇摆的立场,同时它们也希望能够避免因得罪任何一方而遭受重大利益损失。欧盟国家非常清楚这种策略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只有进一步加强战略自主,从根本上提升欧盟的防务能力和外交自主权,才能拯救欧洲,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欧洲。中国需要认识到欧盟目前的骑墙状态无法长期持续,因为美国如果加大对欧盟的施压力度或者对欧盟作出更有利的安全承诺,欧盟国家大概率会回归美国的怀抱,进而联手应对中国。对中国来说,应该鼓励欧盟“不选边站队”,因为总体上让欧盟偏向中国是不现实的,欧盟能够保持中立对中国来说在理论上是一种次优选择,在现实中也可能是最优选择。今后的中美欧三边关系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欧盟的战略空间可能会缩小,需要在中、美两强之间艰难地维持平衡。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絮语     
本期发表的论文,是关于中关大学生对警察处理家暴的态度的比较。警察处理家暴在犯罪学里是一个极有争议,相对前沿的课题。即便在美国,尽管大多数州已经通过强行处理家暴的法律,动用警察处理家暴的研究结果却没有出现一边倒的学术结论,即我们仍然不能确定警察积极处理家暴事件是否就一定能防范类似事件的重现。在这一最关键的问题上,当前的研究结论都语焉不详。可见科研和法律总是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