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早在党的十五大前夕,江泽民总书记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吏制上的腐败和司法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和蔚建行同志的重要讲话,又明确提出了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司法腐败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山东法院的实际,就如何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司法腐败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司法腐败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腐败是伴随着权力的产生和发展而滋生的。绝对的权力、失去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是腐败的权力。各种腐败现象都是紧紧围绕权力的产生和运作而滋生和漫延的。所谓司法腐败,是审判权的一种异化,各种司法  相似文献   

2.
小钟 《检察风云》2006,(22):22-25
9月底,安徽省阜阳市的前后三任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同时被起诉,103名法官和相关人员涉案,引来国内司法界强烈震荡。尚军、刘家义和张自民的司法腐败案成为各界竞相研究的腐败标本。通过详细解读阜阳司法腐败窝案,我们发现吏治腐败与司法腐败相伴而生,形成了“贪——买——贪——卖”令人痛心的恶性循环。司法腐败的“阜阳模式”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3.
孔德峰 《检察风云》2011,(14):17-18
习惯上我们说司法腐败,不仅仅包括人民法院,还包括了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并目社会所关注的司法腐败,也是指发生在上述机关人员在行使权力过程中的腐败行为,因此,此处要谈的司法腐败,是指广义的司法机关人员“为了获得某种个人的利益”,“利用自己职务上的权力而试图影响司法活动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腐败概念的泛化已非一朝一夕了。很早以前,就有学者指出,腐败的概念在中国用得过频过滥,不利于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但是,腐败概念泛化的现象并没有因此有所削减,现如今,什么教育腐败、足球腐败、司法腐败、吏治腐败、学术腐败、医疗腐败、新闻腐败等等提法,满目皆是,似乎我们生活在一个以腐败为主导的社会里。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谈论腐败时,多是取其政治意义。也就是说,在我国,腐败基本上是作为一个政治概念而存在的。通常,我们把这个概念定义为“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利益”。这个概念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滥用公共权…  相似文献   

5.
"权力产生腐败,绝对权力产生绝对腐败"已成为不争的真理,可见腐败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从公权力产生之日起就相伴而生的,所以腐败本身并不可怕。但法官腐败又与其他腐败不同,司法一直以来被视为保障公民权利的最后一道屏障,司法的公正与独立是公民对一个政府的信任底线。本文从解析司法腐败的成因入手,有针对性地探究根治司法腐败的有效路径,同时对中国司法制度建议发表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6.
执行腐败被认为是最典型的司法腐败现象之一.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力。2010年3月的全国“两会”,严肃惩治执行领域的腐败犯罪,再度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审议和讨论“两高”工作报告的热点话题。从近年来媒体披露的执行人员利用职权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搞权钱交易等腐败案件看,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大,腐败的危害性在许多部门和行业中显露出来,于是就有了明确而简单的提法,如司法腐败、医疗腐败、用人腐败、教育腐败、新闻腐败等等,这些名词在媒体上随处可见,几乎是"天天有反腐败新闻"(一家报纸的广告词).  相似文献   

8.
王申 《法律科学》2008,26(2):3-12
法官的产生是由统治者(国王)渡让权力的结果。法官自设立之时起,就与正义联系在一起。由于各民族的特点不同,法官产生的路径是不一样的:既有从全社会中民主选举产生的,也有仅从贵族中民主选举产生的。早期的法官其实并非“官”,其在社会上的地位甚至排不上官僚的序列;早期的法官也不是由专家来担任的。司法腐败似乎是随司法权的产生而产生的。由选举产生法官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腐败;而以任命的方式、以个人品德来产生法官的目的也是为了防止法官腐败,结果都没能制止司法的腐败。法官职业与其它职业一样,是社会分工和制度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不同的政体性质也决定了法官的形式。司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司法独立。  相似文献   

9.
司法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一国的司法腐败不仅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更在根本上腐蚀社会公众对法治、对国家的信心。在2014年“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司法腐败的问题。本刊特约请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专家共同探讨治理司法腐败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0.
枉法裁判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枉法裁判行为是当前司法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枉法裁判既是司法腐败本身的内容,又是枉法裁判者获取腐败利益的主要方式。因此,反对腐败、遏制腐败行为蔓延的重要任务就是反对司法腐败、遏制司法腐败,反对司法腐败、遏制司法腐败的核心内容则是制裁枉法裁判行为。而真正富有成效的、从根本上遏制枉法裁判行为的对策,只有在科学、理性地研究其形成、存在的原因之后才能获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99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  相似文献   

11.
“健康码”和“文明码”所代表的“码治理”是运用数字技术治理社会问题的一种尝试.从“健康码”到“文明码”,数据治理发生了“滑坡效应”,这源于技术治理的数字化异化和基层治理的简约化动机.数字化的公权力在其天然扩张性的驱使下向其最大边界滑动,延伸到社会和个人生活的精细之处,直至将个体异化为被数字控制的对象.因而应对“文明码”...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世界,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大量的司法腐败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受司法腐败所困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遏制和有效地控制、开出完全根治司法腐败的药方。司法腐败是权力腐败中最严重的一种腐败,它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它直接威胁到国家政权和政党的生存,影响着司法的公正性,危害到公民的名誉、财产乃至生命的安全。因此,各国对此积极为关注,都在努力探索对司法腐败的控制手段。但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个完全有效的办法和良策对司法腐败有效根治。即使在“三权分立”的西方国…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文明社会,司法公正被公认为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当司法腐败盛行的时候,司法还能够担当正义的防线吗?一位哲人曾经讲过,如果一次犯罪可以说是污染了水流,那么一次不公正的司法裁判则是污染了泉源.诚然,对普通的公民而言,不公正的司法裁判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远不止于特定的个案,它更是对公民法律信仰的摧残,对社会正义期盼的打击。对于正处于初创阶段的中国法治以及公民对法治的信心而言,司法腐败可谓祸害无穷。 然而,社会需要正义,也需要防线,那么这道防线又靠什么来构筑? 针对中国当前的司法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4.
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是社会稳定的调节器和安全阀。一旦司法人员涉及腐败,既严重危害党和国家的形象,降低了法治的公信力,影响司法机关的公众形象,又直接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受社会不正之风的侵蚀和影响,司法机关的“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这些问题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却会影响到整个司法机关的形象,被人民群众称之为司法腐败。文章从实务入手,就该现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政府法制》2012,(15):10-10
《东方早报》2012年5月9日刊登张维迎的文章:腐败一词,是当今中国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政治腐败、官员腐败、公司腐败、司法腐败、学术腐败、教育腐败,甚至足球腐败……腐败的种类五花八门。举不胜举。但有一类更为普遍、其危害性也更为严重的腐败,却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是语言腐败。  相似文献   

16.
司法腐败正成为中国时下社会各界所严密关注的焦点问题,极大影响了判决公信力及纠纷的有效解决.从根本而论,一国遏制司法腐败的强度及效果,直接反映了该国司法系统有序运行的可能及限度,是司法文明的重要风向标.因此,《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15年版)》将“司法腐败遏制”作为极为重要的一级指标予以评估,通过对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证调查为分析样本,较为全面、系统地研判了中国司法腐败的现状,并主张通过强化权力制衡、增加司法透明、推动公民参与以及完善追责机制以有效遏制时下较为严重的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7.
腐败是一个同国家一样古老的范畴。腐败这一词语来源于拉丁语动词rumpere,意即某一物被打破。这一词是被较为固定地放在政府官员的一些特定的行为范式上,可以理解为行为道德,社会准则和行政法规“被打破”,  相似文献   

18.
《法律适用》2005年第3期刊登何兵先生《人民群众进法院》一文,讨论了司法民主的问题。确实,司法民主问题是我国司法改革中要注意的,但是鄙人以为何兵先生对于司法民主化部分观点有失偏颇,在此提出商榷。一、法官职业化和司法腐败没有必然联系何先生在文中提出的第一个观点是法官职业化是造成法官官僚化和司法腐败的直接原因。然而本人窃以为何先生文中关于清末法官职业化和司法腐败问题关系的论证逻辑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何先生在文中首先指出:“据程燎原的研究,至1911年,在各省各级审判厅中,有大量的留学法政科毕业生和国内法政科毕业生,充当推事和检察官,有些还担任了厅丞、庭长、检察长之职,法政人主控了中央和地方审判衙门。”紧接着何先生又引用《申报》对于山西高等审判庭厅丞谢武恒违法用人,以臻滥竽充数的报道,以及其他清末司法腐败的记载。由此,何先生得出的结论是“腐败的职业法官与腐败的政府官员被人民革命的潮流所淹没。”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司法腐败已成为国人普遍关注的社会痼瘤。司法腐败的根子在哪里?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执法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有的说是司法程序不规范,有的说是司法机关拥有特权,等等。这些都是直接导致司法腐败的显性因素。那么,又是什么产生了这些因素呢?窃以为,是司法制度的前提原则——“党的领导”被滥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以腐败治理为导向,创立具有国家“第四权”性质的独立监察机关、启动政治体制的重 大改革,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与制度创新。以《宪法》《监察法》为中心的腐败治理体制改革,以中国特色国家政治体制、治理体系优势为基础,在确立国家腐败治理权 的独立、权威地位的基础上,对腐败治理权的权属、类型、范围与运行制度作出规定。《监察法》以《宪 法》为根据,将领导体制、组织体制与权力运行体制作为中国特色腐败治理体制的建构重点,在领导体制与组织体制的建构上,确立了“三元制”的体制建构原则与制度体系,对腐败治理体制内容的理论揭示,有助于深化对立法完善根据与腐败治理权运行正当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