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芝敏 《奋斗》2011,(2):31-32
近年来,黑河市明确定位,找准方向,确立了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努力建立多渠道、多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着力打造富有黑河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快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形成了文化事业蒸蒸日上、  相似文献   

2.
旅游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兴安要推进文化旅游品牌升级,只有把地方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才能使旅游业的发展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3.
9月,由中国民族旅游文化中心主办的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发展高峰论坛上,循化县以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独特神秘的撒拉族文化在众多参评单位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称号。目前,循化县可供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有5大类92处,旅游资源开发已初步形成三个景观走廊(特色城镇景观走廊、文都一岗察景观走廊、道帏景观走廊)和三个游览区(撒拉民俗文化游览区、  相似文献   

4.
山东是中国的旅游大省,在旅游开发建设上,已明确提出了“五个突出”的思路,即突出挖掘、突出组合、突出配套、突出高起点、突出名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中也提出:“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注重历史文物古迹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创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城市。”并且明确强调,要“走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路子。”因此,进一步发挥并且创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发展优势,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当今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济宁在鲁西…  相似文献   

5.
巍山县不断挖掘潜力,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紧紧抓住省、州实施旅游二次创业的契机,以“一山(巍宝山)一城(巍山古城)”为重点,积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打响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但凡到过铜仁的中外游人都有这样一个感受: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是你一生不可不去的地方。随着铜仁旷世奇秀的天然美景走出深闺、走向世界,悠久灿烂、绚丽多彩的铜仁民族文化也正走出大山、走出国门,受到海内外人士瞩目。2014年,铜仁市按照"文化旅游宣传年"的工作部署,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挖掘民族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打造了一批以"印象梵净山"为主题的民族歌舞乐节目以及独具地方特色的戏剧作品。这些文化节目不仅频频亮相上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正红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淮》2007,(7)
近年来,黄山市紧紧围绕发展乡村旅游这一主题,依托丰厚的徽州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一流的生态环境,以旅游经济强镇、旅游专业村、"星级"农家乐为抓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全市已开发的50多处景区(点),有80%以上在农村。2005年,全市发起并成立了跨省市(含婺源、绩溪)的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举办了首届中国乡村旅游节,打造"中国乡村旅游第一品牌",涌现出了诸如西递、宏村、翡翠谷等以文化特色和自然  相似文献   

8.
刘秀丽 《奋斗》2010,(7):41-41
<正>近年来,大庆市通过树立一系列立足地方特色资源的节庆活动,打造节庆品牌,拉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石油名城大庆以其星罗棋布的独特旅游景点和石油文化、特色温泉、生态湿地三大旅游品牌,唱响龙江,辐射东北,叫响全国。"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的美誉让越来越多的游人认识了这个新的旅游魅力城市。自2008年首届中国(大庆)湿地旅游文化节举办以来,不但激活了那达慕大会、莲花节、捕鱼节  相似文献   

9.
巍山县不断挖掘潜力,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紧紧抓住省、州实施旅游二次创业的契机,以“一山(巍宝山)一城(巍山古城)”为重点,积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打响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代党员》2012,(7):123-123
石柱县旅游资源丰富,集中体现为”绿色生态、土家风情、历史文化”三大特色“十一五”期间,石柱县围绕核心旅游资源,按照“大自然、原生态”的主题定位.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景区提档升级.强力实施宣传营销.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完成旅游重点项目投资30多亿元.累计实现游客接待700余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30多亿元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成长为县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呼玛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紧紧依托当地的地域优势、民族风情、文化特色,深入挖掘本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举办每年一次的中俄界江黑龙江开江主题文化节为载体,努力打造"南有钱塘观潮,北有呼玛开江"这个文化品牌,走出了一条文化搭台、"经济﹢旅游"唱戏的新路子。立足当地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开江文化内涵呼玛县因呼玛河得名,据史料记载,早在民国  相似文献   

12.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把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提升知名度、影响力和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加以培育,以“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和“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以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节庆活动为载体,精心打造精品旅游文化大品牌。  相似文献   

13.
新五大旅游区发展目标川西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世界一流的文化生态旅游精品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特色突出的阳光度假旅游精品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我国内陆河著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精品蜀南竹海石海生态度假旅游区:世界级的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旅游精品“两湖一山”休闲度假旅游区:享誉国内外的乡村度假旅游精品陈晖“天下四川,熊猫故乡”——2006年8月1日起,中央一套《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段,开播四川旅游业的品牌宣传片。在这一时段,由政府为本省旅游业做形象广告的凤毛麟角。“我们要始终不渝地推这个品牌,把它叫响。”旅发会上,省委…  相似文献   

14.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已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之中 ,“入世”给中国带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也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这种挑战既有经济上的 ,也有政治上的 ,还有文化上的。本文认为 ,社会主义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过程中 ,避免被资本主义“同化”的趋向 ,必须保持自己的“中国特色”。为此必须做到 :一是坚持发挥我们的政治理论优势 ;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抓住机遇 ,发展自己 ;三是越是扩大对外开放 ,越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两马”旅游是福州市旅游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在新形势下,要积极发挥“两马”之间旅游上的互补性,进一步推动“两马”旅游深度合作,共同构筑闽江口旅游圈,使之成为两岸之间最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成为福州市旅游发展一张新名片和闽江口新区建设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6.
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日前圆满落幕。天津展团以“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旅游”为特色,打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天津品牌,成交金额3.《15亿元,被本届博览交易会组委会谓之为“惊艳”。天津市委宣传部获得优秀组织奖,天津市展团获得优秀展示奖。总结本届展会天津展团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7.
<正>主题教育开展期间,通州区西集镇党委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在实干担当为民解忧上下功夫、出实招,以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精品民宿等产业为支撑,拓展群众致富路,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西集镇三季有花,四季有果,樱桃、草莓、葡萄、西瓜等特色农产品远近闻名,是通州区第一个“首都森林城镇”,也是全区首个“北京市森林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8.
黄娴  蒋兴勇 《当代贵州》2012,(28):32-35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缺乏内涵,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市场活力。按照国发2号文件的要求,致力于“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国务院文件第一次以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来定位一个省的文化与旅游发展,这既为贵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含金量极高的政策平台,也为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造独特市场品牌,营造了良好环境。当前,“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时代要求。贵州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文化发展已成为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支撑。  相似文献   

19.
旅游文创产品对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塑造良好景区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山西省大同市旅游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但从游客感知视角来看,其旅游文创产品普遍存在着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设计感与创意、宣传营销措施不到位、品牌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为此,可通过深挖地方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拓宽销售渠道等途径探索破解大同市旅游文创产品开发困境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从“多彩贵州”看文化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静 《求是》2006,(18)
一、“多彩贵州”:从“文化搭台”到“为文化搭台”2005年春夏,一场以“热爱贵州、唱响贵州、建设贵州”为主题的“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拉开帷幕,报名参赛者5万多人,直接参与者380多万人,几近贵州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在遍布全省市州地县1812场大大小小的比赛中,演出节目52274个,最后有24个节目、54位选手获得金奖和银奖。继“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之后,2005年的金秋十月,贵州首次为旅游量身打造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又在省会贵阳隆重上演,它同样以人们始料未及的轰动效应彰显了贵州文化发展的巨大潜力。一时间,旅游者看《多彩贵州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