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     
《新湘评论》2010,(17):60-6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被称为“诗”,汉代尊为“诗经”,列“五经”之首。《诗经》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民歌和朝庙乐章311篇;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汉代传《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家。  相似文献   

2.
《诗经》     
《学习导报》2010,(17):60-6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被称为“诗”,汉代尊为“诗经”,列“五经”之首。《诗经》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民歌和朝庙乐章311篇;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汉代传《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家。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过程—事件分析”方法,试图总结和提炼农村青年婚恋的一般规律及其发生机制。基于豫中农村的个案研究发现,“婚恋指标化”已经成为农村青年婚恋的一般特征。具体而言,在相亲见面环节,男方本人的个体特质及其拥有的物质条件构成女方考察男方的主要指标。在交往环节,女方尤其看重男方的恋爱技巧和交往舒服度。而婚姻支付则构成婚姻缔结仪式能否顺利的主要指标。“婚恋指标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是性别失衡提高了女性青年婚姻市场要价能力,其次是竞争性社会结构助推婚恋的指标化运作,再次是生命历程激发了农村青年对浪漫爱情的向往。“婚恋指标化”不仅意味着农村女性青年基于性别优势获得了更多的婚恋主导权,还意味着男性青年为了缔结婚姻将要面临更加全面与系统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党的建设》2010,(1):51-51
《诗》或《诗三百》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上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迄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另在小雅中有6篇用笙演奏没有歌词和乐章、只存篇名的"笙诗"。《庄子·天运》始以《诗》与《书》、《礼》、《乐》、《易》、《春秋》并称"六经"。西汉时置五经博士,《诗》成为官定的五经之一。于是,《诗》遂称《诗经》。始见于《史记·儒林列  相似文献   

5.
宋代浙东学术著名代表人物吕祖谦的《诗经》学,既守《毛诗序》,以《序》解《诗》,又主张读《诗》先要看大义,提出看《诗》须是以情体之的近人情思想,以平易观《诗》,以义理解《诗》,不以训诂来局限《诗》。其《诗经》学在宋代《诗经》学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正据考证,最早使用"中国梦"一词的是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他在《德祐二年岁旦》的诗中有"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下泉》诗是《诗经·曹风》中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和对南宋王朝的不满。诗中的"中国"指中原地区)的句子。2008年3月18日,在十一届全国人  相似文献   

7.
郭前孔 《理论学刊》2012,(4):123-126
赋、比、兴是自《诗经》以来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影响中国数千年.继汉魏六朝之后,明清时期又掀起关于赋、比、兴讨论的热潮.但与汉魏六朝单纯探讨各自特性不同的是,明清时期的讨论几乎都与唐宋诗之争发生关联,各类宗唐派人士在斥责宋诗弊端的同时,均把唐宋诗之别看作是表现手法的差异,从而将论争引向深入.从明代开始的辨体至此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宗唐派以后的文体观念大致不出这个范畴.事实上,自《诗经》以来,赋法也是诗歌表现的一种重要手法,从来没有脱离诗体而仅仅体现于其它文体.故无论赋比兴何种创作方法,根本在于触情而出、即事而作,而不是单纯强调其中任何一种.  相似文献   

8.
正"《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曾子所引第一首诗是《诗经·周南·桃夭》,此诗歌唱幸福婚姻。全诗三节,每节四句,所引为第三节。夭夭,形容鲜嫩而艳丽。蓁蓁,形容茂盛。之,此、这个。子,指女子。于归,出嫁。宜,合适、相称;宜家谓家庭和顺。有一本书这样翻译四  相似文献   

9.
张瑶 《前线》2017,(10)
<正>《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余篇,于西汉时被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按照用途和音乐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曲,"颂"是宗庙祭祀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不仅是一部具  相似文献   

10.
《絜斋毛诗经筵讲义》是袁燮用以阐发圣贤之义、君王之德、治国之道的义理著作,该书以《毛诗序》为基础,以心学为指导思想阐述《诗经》之奥义,让《诗经》学、心学服务于政治和社会,体现出袁燮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士大夫精神。  相似文献   

11.
在现存的先秦文献中,《左传》对于《诗经》的引用无疑是最多的。孟子“《诗》亡然后《春秋》作”的论断更是明确指出了《春秋》及三传与《诗经》在思想、义理、方法和价值等方面都存在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左传》诗学从思想方法和精神价值两个层面对于后世,尤其是先秦汉初诗学的发展以及《诗经》的经典化都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在经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构成了诗学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2.
恋爱、婚姻与家庭,是人类永恒的课题。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外界对贵州少数民族的婚恋习俗误解颇多。为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贵州省文物部门建立了我国第一家民族婚俗博物馆。这个新颖的民族民俗博物馆一面世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很快成为西南旅游线上的热点。同许多少数民族一样,苗族同胞历来十分重视婚恋教育,突出表现在从小就抓孩子们的唱歌、跳舞、蜡染、刺绣等传统技艺的培养教育。  相似文献   

13.
孟子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这一命题关涉到先秦中国学术的发展。春秋社会对王道精神的丢失,特别是对作为西周礼乐文明重要载体的《诗》、《礼》本质的背离,加剧了"礼坏乐崩"的程度。而《诗》、《礼》之类的说教对于当时酣战中的诸侯已失去意义,晚年的孔子遂将王道之思寄于鲁之史记旧闻,从而创造性地开创了中国学术的新局面。孟子称《春秋》"其文则史",有助于了解孔子与《春秋》的相关度,也有助于认识早期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范式。  相似文献   

14.
1950年4月13日,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婚姻法》。此后的实践证明,它的影响远远不仅限于婚姻,而婚姻本身,又岂止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或许可以这样说,关于恋爱和婚姻的个人经历,其实也是整个国家历史当中最真实的元素。  相似文献   

15.
《诗·郑风·有女同车》原本是产生于郑国的婚姻歌谣。该诗以男子的口吻表达了对女子的喜爱赞美之情和娶得美女与淑女的喜悦自豪心情,原本与诗首序所言"刺忽"之旨没有任何关系。但这首歌谣被采集到王朝中央以后,整理者根据时君之德对其乐章义规定为"刺忽",表现出采诗观政目的下对这首歌谣的政治性观照。此后此诗乐章被用于乐教,体现出服务于政教的政治化倾向。后来,乐教废弛,《诗》乐丧失,《诗》续序、毛《传》、郑《笺》、孔《疏》等依序解经,以对经文的诠释附会序说,继续沿着德教化的方向进行越来越深刻的诠释,毛《传》、郑《笺》和孔《疏》甚至引礼证诗、引史证《诗》,进一步证成序说,最终完成了该诗德教化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鲁迅《野草》作为散文诗精品,期待着“诗”之研究的深化与突破。《野草》之所以被称为“诗,”关键是它明显具有“诗美”。它的诗美追求主要体现于意象、语言和意境之中,具体表现为荒诞诡谲美、幽婉朦胧美、沉郁悲壮美和瑰丽曼妙美,既有现代文学簇新风貌,又不失传统文学古典神韵。  相似文献   

17.
读刊卡片     
毛泽东和《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民歌和朝庙乐章3儿篇(有目无诗6篇,实为305篇),分为风、小雅、大雅、颂4体。 《诗经》是毛泽东平生阅读和精研的第一部诗集。毛泽东少年时读过的书大都佚失,《诗经》是幸存的少数几本之一。该书内文圈点甚多,封面有毛泽东题书名和签名,是毛泽东现存的最早墨迹之一。从圈点的不同情状和颜色看,毛泽东曾反复评读该书。 毛泽东的诗歌创作,最初颇受《诗经》的影响。从纯粹的诗艺看,毛泽东成为杰出的现代诗人,很大程度上取  相似文献   

18.
现珍藏于韶山的《诗经》(清·乾隆刻本),是毛泽东所有遗物中时间最早的;尤为珍贵的是,其封皮上还留有毛泽东少年时代的亲笔题签。这对于研究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和其书法艺术的最初轨迹提供了实物资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称为“诗”,汉尊为“诗经”,列五经之首。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民歌和朝庙乐章311篇,内小雅有签诗6篇,有目无诗,实际存数为3O5篇。全书分为风、小雅、大雅、颂四体。汉代传诗者有齐鲁韩(今文)毛(古文)四家。齐诗,鲁诗先后亡于魏和西晋,韩诗仅存外传。毛诗晚出,独传至今,今称诗经…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是中华民族文学巨著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被列为儒家经典。毛泽东自1902年9岁起,开始人私塾读书,断断续续地读了6年四书、五经。1914年至1918年,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出于对诗歌的爱好,又认真学习过《诗经》。对于其中的若干篇目,他不仅背诵如流,终生不忘,而且时常提及,运用自如。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与哲学工作者谈话时曾说:《诗经》中大部分是风涛,是老百姓的民歌。又说:孔夫子也相当民主,男女恋爱的诗化也收。下面记述的是毛泽东在日常生活中,巧妙地引用《诗经情…  相似文献   

20.
张小芳 《党史文苑》2014,(10):44-47
1950年5月1日.新中国成立才半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法律《婚姻法》就颁布实施了。这部《婚姻法》主张男女婚娴恋爱自由、离婚自由,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伦理。虽然新中国成立了,秉持婚姻自由理念的《婚姻法》也颁布了,但封建落后的婚姻理念不会随着一部《婚姻法》的颁布实施而立刻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