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这些和谐思想,对于我们从理论上全面地把握辩证法的“和谐”范畴,充分认识“和谐”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湖北宣传》2007,(5):8-8
深刻理解、全面准确地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当前我国新闻媒体面临的重要任务。按照省委宣传部开展“创建和谐媒体、树行业新形象”活动的部署,我们在集团内部启动了和谐媒体创建。我们的思路是:创建和谐媒体关系,履行和谐宣传责任,实施和谐信息传播,集聚和谐建设能量,做好和谐思想工作,打造和谐媒体集团。我们的想法是:  相似文献   

3.
统一战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相一致的。没有统一战线的和谐,就没有社会主义全社会的和谐。统一战线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宝。社会和谐,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具有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的运行机制,统战工作部门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重大理论成果,它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社会结构各个要素形成和谐相处的良好发展的关系,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实现。构建和谐铁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必须把构建和谐铁路作为我们光荣的历史使命。铁路基层站段是铁路企业的基础,构建和谐铁路站段对构建和谐铁路有着事关重要的意义。如何构建和谐铁路站段,其具体的内涵和目标是什么,如何具体在实…  相似文献   

5.
研究公平问题首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公平观记者《: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同时又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这充分说明“,公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注意到,对公平的界定,国内外学界、理论界有许多不同观点。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李君如:和谐需要公平,公平才能和谐。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公平是个非常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自古以来,公平一直是人类追求的一…  相似文献   

6.
孙中伦 《传承》2007,(7):50-51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社会和谐思想是其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中关于人自身的形体和精神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相关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简论佛教生态观中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西彩 《传承》2007,(5):62-63
当前,和谐社会的观念深入人心,我国也正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时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使我们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佛教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博大精深,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包含着许多宝贵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解决生态危机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相似文献   

9.
金厚勋 《群众》2006,(5):60-61
新闻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主导力量,既是我们党执政兴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精神力量和社会环境资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和谐的舆论支持,社会主义新闻必须体现和谐、追求和谐、实现和谐。和谐舆论的根本取向在于以积极的、建设性的舆论为  相似文献   

10.
追求社会的普遍和谐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但在历史上,对我们民族的生存、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价值,而且在当代,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深刻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历来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对我们从事立法工作的同志,强调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是社会关系的重要调节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法律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只有法律和谐才会有社会和谐,而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是实现法律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整个社会结构总体分析,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政治和谐、经济和谐与文化和谐的社会。其中经济和谐是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是构建和谐社  相似文献   

13.
墨子以“治天下”为任,主张在社会生活中必须贯彻“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国与国、人与社会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天下永远太平。墨子思想与现代社会提倡的和谐社会有惊人的相似,其思想体系孕育着和谐的因素:一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墨子的和谐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最近召开的全省第七次环境保护大会上,省委书记习近平指出“: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句话言简意赅,高度地概括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极端重要性,值得我们深入领会。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而丰富的资源储备、功…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党的重要决定和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而对每个人来讲.不但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而且要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人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如果没有单体个人的和谐健康.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统一体,和谐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和谐社会是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融为一体的。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难以有整个中国社会的持续和谐。对少数民族人权进行法律保障是构建和谐法治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的理解,对中国少数民族人权法律保障的现状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当今中国和谐法治社会构建中的少数民族人权法律保障路径。  相似文献   

17.
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如何促进家庭和谐,进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促进家庭和谐应加强对家庭领  相似文献   

18.
王恩平 《传承》2008,(18):74-75
儒学是我们民族的一份极其丰富、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的心理、习俗、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均有重要的影响。儒学中诸如"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中庸之道"等和谐思想,找出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契合点,以期用儒家和谐思想为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全面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相似文献   

20.
王云 《理论月刊》2008,2(4):37-39
赫拉克利特的和谐思想是极具辩证意味的.其所谓"和谐"不是"相同".而是不同甚至是对立因素的协调和统一.和谐不是僵死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它与不协调始终处于相互转化过程中.这种转化,或者说这种事物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是普遍的,同时也是剧烈的、迅速的.而且,和谐向反方向的转化是有"尺度"的规定性的.这些深邃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